和谐社会视域中社会心理的调适


和谐社会视域中社会心理的调适   

 

(吴晓林,中南大学公共管理系,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人自身和谐心理的构建不但事关个体心理健康,而且关系到人际和谐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心理基础。人的心理的不和谐不但由不和谐的社会现实所决定,而且受到个体心理习惯、观念的影响,因此要调适不和谐的心理状态,引导个体心理健康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创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此外还要在全社会范围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些过程中,端正党风政风铲除腐败起着先导和示范作用。

 

关键词:和谐社会    心理和谐   人际和谐   公平正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思路,指出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应该包含社会稳定、社会文明、社会富裕以及社会的健康之意。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体的人所组成,任何人都互为其生存和发展的手段,离开了人的健康和谐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健康和谐。人的心理健康是正确审视当前矛盾、处理人际、人物关系的必需条件,没有良好的心理秩序和社会心态,就不可能有真正长久的、秩序良好的社会状态。

 

1. 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11人的心理和谐度决定了人的自身的和谐

 

人的心理健康发展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而自由发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全面自由发展的人首先是心理健康的人。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满意、持久、的心理状态包括认知

 

情感和人格等内在心理话动与外部行为的和谐、协调状态。[1]心理的和谐影响着个人认识事物、行为过程的情绪、方式和效果。“心理和谐是指人们内心的平衡自然、乐观愉悦、协调统一和对外界事物的平静适度、默契融洽、充满善爱的心理现象。心理和谐是人自身和谐的主要内容,指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的组成部分协调发展,使人的心理始终保持最佳状态,以有利于人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潜力。”[2] 是人全面发展的素质基础。

 

石国兴和高志文认为心理和谐注重于协调发展和发掘个人潜力,可分为三个层次[3],它首先表现为个体内部心理和谐,即个体内部心理成分(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的协调统一;其次表现为人事心理和谐,即人在处理事情时的冷静、适度和乐观,善于“息事”;第二表现为人际心理和谐,即人与人交流上的默契和融洽,善于“宁人”。心理和谐的人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坦诚地看待外部世界和自我内心世界,能够愉快地接纳自我,承认现实,欣赏美好的事物,且能够大度平静地生活和接受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总之,对内协调和对外适应是心理和谐的集中表现。

 

人的心理不和谐是周围事物或他人与自我关系在内心非合理的反映,它是一种以心理不适甚至冲突为特征的心理状态。妒嫉、冷漠、悲观、逆反、焦虑、浮躁等现象都是心理不和谐的典型表现,自杀、自虐、自残等是心理不和谐的客观结果。这种心理现象的存在不但威胁着个人的心理健康,破坏了人自身的和谐,如果任其滋生蔓延,必将对整个社会产生危害。

 

12人的心理和谐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和谐

 

人的心理和谐是人际良性交往的前提,是建构合作、沟通、信任、友好人际关系的条件的内在要求,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关键因素。人是社会的基本组成个体,只有人的心理和谐了,对他人采取健康、包容、开放、和谐的心态,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的人际关系,激发团队精神,创造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就此意义而言,人的心理和谐是人际交往模型的润滑剂。

 

人们充分认识到心理和谐在任便机和谐中的作用,有学者分析到心理和谐的人“个人思想、目标、行动能融人社会要求与习俗之中,能重视他人及团体需要,并能有效地调控为他人所不容的欲望。正是由于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和悦纳他人的品质.所以才能与他人达成和谐。”[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也将“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进一步形成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列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但是在转型期间,人际关系的程度仍然与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不相适应。利己主义与拜金主义结合导致官员贪污腐败,商人投机倒把拖欠农民工工资;自由主义和责任缺失嫁接导致夫妻反目邻居不和,离婚率升高诚信缺乏;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媾和导致为官者高高在上目无群众,执法粗暴态度蛮横……人们之间以高度戒备、互相猜测、心存妒忌、暗中拆台、勾心斗角来面对彼此,小则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大则导致群体不良事件。

 

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人际关系是个体能够充分享受愉悦,减少摩擦和冲突的客观条件,人的心理和谐作为支撑人际和谐的内在因素已经获得全社会的共识。

 

1.3人的心理和谐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

 

和谐社会说到底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心理上的和谐。心理和谐是社会成员的美好追求。和谐的心理向社会释放的是亲和力、向心力,

 

不和谐的心理带给社会的是离心力。社会的和谐与社会每个成员的心理和谐有着密切关系,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5]

 

       从一定意义而言,当前社会存在的不和谐状态就是人的心态不和谐的集中反映。人的心理不和谐的状态能够通过个体行动投影于社会空间,造成一定的行为事实和后续影响。仇富和仇穷心理的存在引发阶层冲突,无所谓态度降低了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程度,地域歧视导致群体事件,官老爷心态引发干群冲突……个体心理的不和谐以群体冲突和软暴力的形式向社会展示着他们破坏性的力量。不和谐的个体心理需要整个社会予以关注和调适,这种状态一旦得以积聚,很快就会成为社会冲突的起始点和爆发点。马家爵就是警示我们的一个极好例子。

 

2.个体心理不和谐的原因剖析

 

21心理不和谐的社会成因

 

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社会现实环境对人的心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之中,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处于利益寻求、利益选择、利益交换、利益享受等利益圈中,要同时处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在处理关系的过程中既可能面对轻松愉悦的环境,又可能面对压抑难解的环境,既可能享受快乐又可能承受打击。当处理关系的难度超过自己的能力时,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就极易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不适现象,更糟糕的是形成对社会的反感、厌恶甚至对抗的不和谐心理。

 

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经济发展关键期,这一时期会出现两种可能:一种是进入发展黄金期,经济增长的同时,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而协调发展,顺利实现现代化;另一种是陷入严重危机,尽管经济在一段时间内会快速增长,但如果不体察人们社会心理的变化,不提前消解或及时处理贫富差距、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就可能导致社会发展的动荡和停滞,陷入“拉美陷阱”,[6]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分化进一步加速,利益格局进一步分化,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很多问题得以凸显,特别是对于一些弱势群体来说,社会的改革非但没有给他们带来生活上的明显变化,还要承受许多生计的压力和人格尊严的考验,对社会公平公正的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会深化他们的心理压力,不免会出现一些心理不和谐的现象;此外,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部分公民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浮躁的风气,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沉渣泛起,也形成了另一种不健康不和谐的心理状态。

 

21心理不和谐的个体因素

 

个体的观念和习惯在不和谐的心理状态中起着非理性的诱导作用。心理不健康(或者说是心理缺陷或病变)状态一般是由心理健康状态转化来的[7]:一般说来,心理不健康主要是由不良的心理追求、偏见、低下的挫折承受力、不良的心理习惯和易受暗示等原因造成的。不良的心理追求是对自己有害的心理追求。因夸大、自我恫吓而形成相应的焦虑、恐惧,从而导致某种神经症。再如有些人喜欢到幻想中寻求心理满足而逃避现实,这往往成为某种变态人格形成的契机。偏见是由于个人意向上的好恶而对人或事物产生偏颇的认识倾向。人们难免有偏见,但如果固执于挖空心思,努力从自己的观念内或现实中寻找、编造根据,久而久之,必然导致某种心理问题产生。低下的挫折耐受力使人经不起挫折,形成对诱因的夸大倾向和逃避行为。不良的心理习惯积累着病变的诱因,易受暗示性导致自我认知矛盾。这些心理原因不见得一定会导致心理疾病,但心理病变往往离不开这些心理原因。

 

虽然心理反应取决于社会存在,但是它毕竟是一种主观感受,人人关系、人事关系只有通过主观加工才能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对待同一时间如果能保持适当的态度则能产生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反之则会承受负担。一般而言,人的主观幸福感越多,心理状态越能够处于和谐。例如同样面对苦难,有人选择泰然处之,则柳暗花明又一村;有人选择自暴自弃,则无可奈何花落去。因此,心理和谐受到个体主观感受和心理习惯的重要影响。

 

3心理不和谐的调适路径

 

31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是实现心理和谐的根本要求

 

人的心理状态既反映社会存在又影响到社会实践,从根本上讲,人的心理状态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同样是由社会存在作决定的,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反映什么样的社会心态,不和谐的社会心态直接来源于人们对不公平不和谐社会现象的体验,因此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是实现和谐心理的根本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经济发展势头虽然良好,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制度转轨无法在短期内完成,导致心理和谐的构建缺乏一个基本的依托。经济发展不平衡,人们机会不均等,收入分配不公等现象使得贫困群体产生社会危机感;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使得弱势群体缺乏社会安全感;整个社会诚信程度不高道德滑坡,使得人们缺乏社会信任感;部分政府官员贪污腐败,商人为富不仁,使得民众缺乏社会依附感……此种现象不一而足,要建设和谐的心理状态,最根本的还是要在社会层面提供公平正义的政策,建设公平正义的环境。

 

32加强心理健康和心理和谐教育是实现心理和谐的基本要求

 

解决社会心理问题,还必须在健全社会各种制度的前提条件下,培育人们爱与尊重的内心世界,把个人的目标与社会目标有机协调起来:把社会规范与个人的欲望有机地协调起来;构建友善、宽容、互助等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使不满的情绪得到及时释放.不健康的心理得到及时矫正,让人真正体验到内心和谐,人际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快乐。这样构建和谐社会基础才能稳固。[8]

 

要以和谐社会观为核心,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和教育,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学习先进人物典型,传播心理调适方法,促进积极向上、乐于助人、和谐交往氛围的形成;同时要不断加强和改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方式,及时介入不良心理状态的调适工作,平抚人们不平心理,正确疏导人们心理,促进全体社会成员人格、心理、品质的完善,重在激发人们的主人翁意识,正确认识我我关系、人我关系、人人关系、人事关系,努力为建设良好的社会规范发挥自己的力量。

 

31党风政风建设为心理和谐的实现提供引导和示范作用

 

  党是执政党,政府是人民的政府,通过人民授权,执行人民意志。政府的诚信、政府的作为与形象对公众起着巨大的影响。正所谓“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在我国,党和政府掌握着庞大的权力,对社会施加着巨大而不可替代的影响,在整个社会的金字塔结构中,官员处于塔尖部位,代表着整个社会的走向,官员也因此成为人们学习或效仿的对象。然而时下,我国权力系统内还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官僚主义,更甚者有些官员中丧失诚信放弃责任、中饱私囊、以权谋私,少数害群之马使得权力系统丧失公信力,连执行人民意志的权力系统都不可信了,人们还怎么会对社会上的他人抱有坦率、信任和包容的心态?因此,党风政风建设在心理和谐的实现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政府由于权力的先赋性,在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等事务中应该做到公平公正、诚实守信,只有这样才能引导民风,不断提高人民对政府对社会的信心,打开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的心理屏蔽;此外,加强铲除腐败的力度,端正党风政风是当前必须要勇敢面对的任务和人们最迫切的要求,只有如此才能净化社会风气,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形成健康的社会心理和社会风气,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会. 社会心理调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4):39-41

 

[2]魏荣/吴丽兵.高校心理和谐教育机制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3. (1)

 

[3]石国兴/高志文.心理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N].光明日报.2005-10-11

 

[4]史艳红/巩建华.心理健康教育: 打造和楷社会的心理基础[J].社会科学论坛.99

 

[5]王世民.心理和谐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启示[J].铜陵学院学报20063):63

 

[6]帕克.城市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7]苗立峰.以和谐为本构建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机制[J].教育探索,2006(4):102

 

    [8]王延华.构建和谐社会不能忽视社会心理的疏导与重塑[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