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旅途中,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广州,也注定了要选择南方高科。
虽然,在2001年之前的我的印象中,广州,还是比较遥远和陌生的。
记得当年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去广州。当时,在我们同届毕业的同学当中,在对就业地点的选择上,一是广东珠三角一带,一是江浙沪一带,基本上可以说是平分秋色。而我当时也是茫然,不假思索地把自己的求职目标锁在了江浙沪等地方,毕业证一到手,我就去了素有“水乡”之称的江南小城,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在那里度过了毕业之初的两年时光。
2001年7月,我离开浙江那家生产珠宝首饰的私营企业,登上了开往广州的火车,这也注定了我与南方高科的结缘。
记得初到南方高科的那一天,当我走进公司新搬进的位于广州科学城的生产基地时,还不到早上8点钟。那一天,永远印记在我的脑海中,是2001年8月6日,晴天。
(二)
2005年5月25日,我拿到了南方高科的出场券。而在我拿到离职证明的这一天,天却是阴沉的,一如我的心情。当熟悉的身影依稀远去,当逝去的日子将化作记忆永存脑海,心底的惆怅一如我在南方高科这几年工作经历的感受。
5月底的广州,却依然没有一丝热的感觉,每天的一场阴雨贯穿整个6月,持续到7月份。我不迷信,但我相信佛教,我冥冥之中相信事情的发生是有前兆的。我只有在心里祈求,祝愿南方高科平安、勇渡难关,趟过这条深水河。
在南方高科的日子,3年零10个月日日夜夜,1399天,33576个小时,2014560分钟,120873600秒,当逝去的激情和退却的岁月化作一组组粗糙的数字时,我的心,也随着时间的定格打了一个永远难以解开的结。
在现实面前,我选择了离开,离开了曾经让我思绪万千的南方高科,可能我也是与其他离职的员工一样,满怀希望而来,带着遗憾而去。在这中间,南方高科给了我初来广州的栖身之地,让我由城市边缘人到融入到广州这个大都市,让我品尝了企业蓬勃发展的喜悦,也让我领略了企业的艰辛、酸楚和无奈。
2005年6月24日,南方高科被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广州开发区法院同时查封。6月25日,当地报纸《南方都市报》、《南方日报》以及北京的《新京报》均以重大篇幅报道了此次事件,此次查封事件和报纸报道揭开了深藏在南方高科企业内部的火药桶,也进一步释放了前期一直催款讨债的供应商、经销商、各债权银行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在全国各大媒体排山倒海般地疯狂轰炸和揭幕面前,南方高科尽管采取了部分补救措施,无异于杯水车薪。查封法院的无限期不解封,使南方高科的所有愿望化为泡影,而巨大的财务黑洞和巨额亏损,使得南方高科更加雪上加霜。南方高科在前四年由陈震亲自栽培和宣扬的参天大树和打造百年品牌的愿景,在法院盖着国徽红章的封条面前,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三)
作为曾经与南方高科共同成长,为南方高科的发展壮大挥洒过汗水的普通员工,在看到南方高科被查封的报道时,在验证自己的预见的同时,心里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惊愕、惋惜、当然,在这其中,还有不解······
2001年8月,在我刚刚进南方高科的时候,也是陈震刚刚担任总裁不久,那时的南方高科,在我的眼中,是一幅百废待兴、欣欣向荣、全体员工激情四射的场面。在这时候,南方高科士气高涨,喜事连连。继与韩国现代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打造中国最大的CDMA手机生产基地之后,在2001年9月份,又获得国家CDMA手机定点生产企业的牌照。10月份,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携夫人劳安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时为国务委员)的陪同下来到南方高科视察,为南方高科的快速发展注入了一支强心针。南方高科,已经在国家大力发展移动通信产业的政策支持下,在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快速增长的形势下,如一匹脱疆的野马,往前疾驰而去。
此后,在陈震总裁的带领下,南方高科在2002年、2003年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在这中间,陈震总裁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包括梳理企业管理和组织架构,在研发中心推行项目经理制,加大对营销的投入以及打造南方高科品牌等,无一不是他亲历亲为,为南方高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事实证明,付出总有回报,2002年,南方高科实现手机销售168万台,销售额突破20亿元,并首次进入中国电子信息企业百强,排名第53位。2003年实现手机销售420万台,销售额40亿元,进入国产手机前四强,在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排第42名,达到了南方高科的最顶峰。
而在营销推广上,南方高科也与其他国产手机厂家一样,在高举价格屠刀这把屡试屡爽的利器时,也开创性地进行了创新,从而让南方高科的品牌在几十家手机生产企业中突围而出,成为国产手机厂家中的主导品牌。在2005年初世界品牌实验室举行的“中国最具价值品牌”评选中,南方高科的品牌价值达到了38.99亿元。我清楚地记得,在陈震总裁得知这一消息时,他真的非常高兴,作为想把南方高科打造成知名品牌的陈震来说,再也没有什么事情能如此挑起他兴奋的神经了。
作为员工,大家都品尝了南方高科成功的喜悦,在分享喜悦的同时,同时也为作为一名南方高科人而自豪。当时的南方高科,经过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投放,已经初步建立了全国性的品牌知名度。而在与同学的联系中,我也很高兴地告诉他,我在南方高科上班,而同学中大多数人的反应是,南方高科是大企业。要知道,在现在,中国人才绝对过剩的今天,要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然而,尽管陈震一直在公司倡导希望南方高科基业常青,并力免中国企业五年之痛的短命周期在南方高科上演时,南方高科也不可避免地走到了十字路口。从2004年4、5月份开始,也就是在长沙举办“龙腾数码”战略发布会,试图进军相关多元化产业领域的时候,南方高科的疲态和危机已经渐渐地浮出水面。S688系列大面积的质量问题使南方高科元气大伤。而南方高科在以前一直所实现翻身的CDMA在2004年开始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冰点。但在这个时候,在我们普通员工眼中,南方高科还是江山一片大好,殊不知,一座足以毁灭南方高科的火山已经在貌似平安的地表中酝酿。可惜的是,人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有侥幸的心理,对于由总裁陈震统率的南方高科来说,也不能例外。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2004年中期南方高科开始遇到种种困难的时候,陈震说他一位台湾的朋友对他说要面对问题,这对当时的陈震是一个比较大的触动。在这个时候,他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作为当时的见证人,我能够感觉到这种补救带给南方高科的新气象,但这种革新,是肤浅的,不足以祛除南方高科身上的毒瘤。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他这个台湾的朋友只说出了整句话的一半,应该把下半句也说出来,就是“解决问题。”也许,这就是事物的规律,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不去解决问题,苦果是自酿也只有自吞。
(四)
作为见证南方高科发展、壮大、并辉煌过的普通员工,作为同时见证南方高科“墙倒众人推”的旁观者,我对于南方高科的感情是复杂的,也是矛盾的。作为企业员工,没有谁会希望自己曾经挥洒汗水的企业会灰飞湮灭,每个人都由衷地希望自己曾经奋斗的企业持续稳定成长。而作为我来说,我觉得我已经与南方高科连在一起,南方高科每一次好或坏的消息,都会牵动我敏感的神经。
在南方高科,我是经常与传媒打交道的市场人士,南方高科的对外宣传与媒体联络沟通,基本上都是在我的组织或参与下完成的。同时,我也在媒体有过一段实际工作经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深深地感觉到,舆论的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在现今传媒爆炸时代,媒体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效应可以以光的速度扩散。而作为企业,尤其是在完全市场竞争中的国产手机生产企业,在手机经济泡沫破灭,手机行业的寒流到来之际,更像是寒风中的小草,经不起风吹雨打。前车之鉴犹在,已经淡出人们视线的爱多、三株、巨人等曾经声名贯耳的企业,还是近在眼前,最近的高露洁、麦当劳等跨国巨头,都遭遇了当头一棒,在媒体面前栽了狠狠的一个跟头。
南方高科此次事件的发生,从某种意义上讲,媒体在当中推波助澜的作用是相当明显的。怪不得陈震在最后仰天长叹:真是墙倒众人推呀。理性来说,如果没有媒体的排山倒海式的报道和所谓的揭幕,南方高科开展自救的机会还是有的。在此,我只是想,我们的媒体,在对待企业的时候,尤其是对待暂时困难或者本身陷入泥潭的企业的时候,适当地多一份谅解,多一份宽容,而不是一味地要求独家、猛料、深度、揭黑幕。
中国的企业发展异常艰辛,特别是像南方高科这种企业,从零基础、零品牌起步,一步一步走来,个中的酸甜苦辣,是一般企业所无法深刻体会的。而媒体的推波助澜和公众的对事件真相信息了解的不对称,使得南方高科这个大厦顷刻之间轰然倒地。“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在这中间,南方高科是一个悲剧,但无论如何,南方高科,也曾经有过辉煌,至少也是梦想的先行者。
作为一个已经离开南方高科的员工,我始终觉得南方高科还是一个应该受到尊重的企业。在与南方高科共同战斗的激情岁月里,我为南方高科卖出的每一台手机感到高兴;我为南方高科拥有团结、任劳任怨的员工而感到自豪。陈震总裁本人,也为南方高科呕心沥血,他的敬业、实干精神是值得我敬佩的,虽然我知道,这是一个以成败论英雄的年代。但我们品味过程,我们也会有收获,但愿南方高科的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南方高科倒下了,但中国的企业还有千千万万个,他们或轻松、或艰难地活着,历史将是最好的裁判。我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孕育着伟大变革的时代。
我祝福中国所有的企业。我在此也衷心地祝愿中国的手机生产企业踩在科健、熊猫、南方高科等先烈的身上,趟过雷区,托起国产手机未圆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