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国金融市场之态势


  历史又翻过了一页,2006年中国金融市场走过了难得繁荣的一年,无论是银行、股市,还是保险业都是如此。可以说,在对WTO的全面承诺下,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及金融业的全面开放,2007年中国金融业的繁荣会得以持续,但会面临着新的问题,显现出新特征。

  首先,全球金融一体的今天,一方面,中国金融市场少不了要受到来自国际金融市场各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金融市场又是一个开放受限制而自成体系的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国际上强势的金融机构与金融组织会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进入中国,千方百计地分享中国经济成长成果,甚至于会借助于中国金融市场开放或不开放的势差,轻易地从中国金融市场获利。同时,国内弱势居民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则很难分享国际金融市场的成果。目前,国际舆论界制造一个“虚幻的世界经济失衡”的概念,目的就是如何更为便利地打开中国金融市场大门,让国际上强势的金融机构与金融组织轻易地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并借其优势来操纵中国及国际金融市场。我们只要看一下,近几年来华尔街金融大鳄们年终收益的增长水平,就能够透视出“世界经济失衡”概念的虚幻性。

  正因为,国际金融市场这样特征(少数金融大鳄操纵的市场),正在开放中的中国金融市场同样要面临着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的考验,同样要面临着各种国际金融大鳄通过种种方式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渗透,同样要面临着国内金融机构也会借助于这种渗透如何把国际金融震荡与波动传导到中国金融市场来。

  其次,2006年是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的一年,但同时也固定资产投资过快,信贷增长飚升的一年。如固定资产投资1-11月份仍然保持在26.6%,而银行信贷增长全年估计会超过3万亿以上,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由于固定资产投资与银行信贷增长过快,以及物价指数面着上升趋势,因此,2007年央行将会采取信贷偏紧的政策。

  国内宏观调控多年,只要一宏观调控,央行都会采取信贷偏紧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为什么成效不大?为什么每年宏观调控而每年都会经济过热?这根本上是央行及相关部门政策本身与其政策与商业银行目标的冲突。

  我们可以看到,中央一宏观调控,银行信贷紧缩是必然,无论是从量上还是价格上都是如此,但是央行持续地采取存贷款利差扩张及低利率的政策,又是激励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扩张的根本。因为,从目前央行管制下利率与市场利率来看,差别甚大;而银行存贷款利差也与国际金融市场相差一倍以上。同时,央行信贷紧缩政策也与商业银行目标相冲突。因为,在国内商业银行利润单位化及单一的存贷款利差赢利模式下,利差扩大让商业银行政策性受惠,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越大,其赢利就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商业银行信贷扩张是必然。因此,2007年国内商业银行无时不是在突破央行信贷紧缩政策中前行。

  第三,目前市场流行着一种说法,2007年国内金融市场将是由资金短缺到资金过剩之年。因为,随着国内外汇储备快速增长,随着国内居民个人储蓄成倍的增长,中国的资本出现资金过剩的格局。从近几个月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来看,收回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或遏制流动性快速增加成为央行的首要任务。就目前市场的主流意见来看,国内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过剩基本是外汇占款增长过快及居民储蓄过高的结果。对于前者,只要本外币市场分割、结售汇制度不改变,在预期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是不可能放缓。对于后者,国内外学界一直在以中国人的储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为说辞,但实际上没有看到问题关键所在。在目前的人口结构下,无论政府如何来提倡消费,无论政府把储蓄利率压到最低水平上,国内居民的储蓄并不会这样而下降。至于中国的储蓄率过高,其中企业存款、财政存款及机关团体存款的比例超过了一半以上,而且近年来在快速增长。

  可以说,目前国内银行体系流动性过高,央行所取的政策往往只及表而不达里,仅仅是看到外汇占款的问题,仅仅看到商业银行手中的钱太多,但实际最为根本的原因就政府管制下的低利率政策结果。如果低利率政策不改变,不仅会导致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泛滥,而且也必然会导致国内投资过热不断。在低利率政策下,无论政府采取多少行政性措施来压制这种过多的流动性,但是这样做只能是按下葫芦起了瓢,此起彼落。当大量的流动性在市场流窜时,各种资产价格就会快速上涨。如最近国内房地产市场与股市资产价格飚升原因都在这里。因此,目前国内市场的资金过剩,只能是相对过剩,是政府管制下低利率的结果。可以说,严格管制下的低利率政策是目前国内市场许多要素价格扭曲的根本所在。如果这个方面不改革,国内流动性过剩的问题难以解决。

  第四,借三大国有银行上市成功之风,2007年将出现国内银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涌入入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之大潮。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各城市商业银行,无论是证券公司还是保险公司都在这方面大下功夫。对于国内金融机构大量进入证券市场,当然是一个好事,它不仅促使国内金融机构的体质改善,也给国内中小投资者带来更多分享国内经济成果的机会。但是,无论是国内商业银行还是其他的金融机构,其上市仅是其走向市场化及商业化的一步,其要真正的成为现代商业金融机构还得长期努力,还得从根本上来改变中国金融机构的企业文化与价值观。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大量的商业银行涌向证券市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会越来越多。过多的资金或是迅速扩张银行信贷规模,或是通过其他方式又回到证券市场。在这种情况下,肯定会增加国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与风险。因此,2007年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可能会快于2006年。

  第五,对于2006年股市,我们无需用非理性亢奋、股市过热、股市泡沫等观念对它给出多少评论。但是当股市指数2006年12月份一个月上涨达576点、上涨幅度达27%以上时,当中国人寿A股发行市盈率达90倍以上时(其投资回报率仅及1%),当最后几个交易日几家证券营业所成交额占整个市场的绝对比重时,当年底最后的一个交易日几只股市的疯狂推到极致时,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投资者及上市公司都面对的一个大问题,即2007年如何面对迅速攀升的股市?

  在此,我们来看一下,目前国内的证券市场基本格局。总体上来说,目前国内证券市场上所指的东西变化不大,与几年前相比有根本性变化的东西是,一是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以往证券市场上制度性掠夺的方式有所改变;二是随以工行、中行为主导的大蓝筹股上市,改变了国内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之质量与结构;三是A股市场形成了一个完全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导的市场。而这个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导的市场出现,必然会改变以往证券运作方式、生态与环境。

  在这种的市场环境下,2007年国内股市的亢奋还会继续,但监管者必须理性,必须保持着清醒头脑,以便引导国内证券市场更为健康的发展,以便保护投资者及真正确立投资者的信心。在此,管理层要做的就是借股市之东风,加大加快国内股市的扩容,让更多的优质大公司进入市场,让更多的企业进入市场。这样,一方面可以改变目前国内股市企业上市十分困难而股票供给不足之局面,让更多的企业寻找到更好更为适合的融资渠道,并迅速改变国内金融市场单一的融资结构;另一方面,大量的新股上市也是改善目前国内股市上市公司结构、市场结构不合理、国内股市上市公司质量不高的根本所在。

  总之,2007年是国内金融市场风起云涌的一年,其中既有不少发展的机会,也面临着许多风险,投资者时刻都得密切关注这种风云变幻,以寻找机会,规避与分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