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企业进行咨询合作时,经常遇到这样的老板,当你告诉他,这个项目要认真人进行调研,先把情况吃透,再把战略策略敲定,然后再谈具体怎么做时,对方便会显得非常不耐烦:“我要的是现在怎么做,什么调研、战略、策略,那都是虚的。”
果真都是虚的吗?当我们认真考虑国内外名牌企业成功的经验时,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都非常重视这些“虚”的东西。正是用这些虚的东西去统领指导企业方方面面、琐琐碎碎“实”的东西,从松下的七条教训,到IBM的服务理念,从联想的战略设计,到春兰的策略制定等等。海尔可谓我国的大名牌,当人们层层深入去探索海尔成功的秘诀和真谛时,最终得出的是八个字:“经营战略”与“企业文化”。娃哈哈的总裁宗庆后曾讲:当他准备开发生产果奶产品时,全国已有同类产品33种,且都经营不景气,如果不搞好调研、搞好定位,稀里糊涂上马,很有可能成为第39个失败的产品。于是他不是慌慌张张上马,而是做了大量“务虚”的工作。结果定位于“儿童”果奶,又制定了一整套有待色的营销策略,因而才有了现在的成功。
同样,当我们总结失败企业的教训时,也会发现,尽管失败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但有一条也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没有解决好或者根本就不去解决“经营战略、营销策略、企业文化”等这些“虚”的东西。从巨人集团、沈阳飞龙到郑州亚细亚、广州太阳神,莫不如此!
一个管理学权威曾说过:要想了解一个企业近期的经营状况,就看他的财务报表;而要预测它三年之后的发展趋势,就要看它的企业文化和经营战略。战术的失误,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暂时的,是可以弥补的;而战略的失败,给企业所造成的打击将是致命的,甚至是毁灭性的。不重视市场调研,不重视视企业的战略规划,不重视企业的策略设计,不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等;情况不明决心大,走一步说一步,错了再来,只顾眼前,忽视长远,只顾个别措施,忽略系统整合等等,这是我国企业的通病,由此而造成的损失十分惨重。前不久,一个很有点钱的老总找我们咨询,他已在河南的几大媒体上狂轰滥炸扔进去了上百万广告费,当问他目标市场准备怎么选择,营销网络怎么建立,销售队伍怎么组建等最基本的营销策略时,竟含糊不清,有些甚至还没有想到,更不用说设计出一套完整的策划方案了,惜哉!痛哉!
是的,企业家应是务实的,但同时,企业家也必须重视务虚。“要想有出路,必先有思路”,只有务好虚,才能务好实。
你进我退、各就各位
中华民族是一个擅长哲学思维民族。从“中庸之道”到“对立统一”、“实事求是”,历来讲究辩正思维,历来强调“度”把握。然而在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中,有些人却忘记了这一条,尤其在我们引进经济发达国家的经营理念和方法时,往往容易走极端。一开始把它吹得神乎其神,几乎无所不能,无所不包,当又一种新东西进来后,就把过去的说得一无是处、一文不值,似乎当初就不该引进。
本来行之有效的全面质量管理早已不提了;
科学管理被现代管理取代了;
重视管理时轻视经营;
重视经营时又轻视管理;
CS来时否定CI;
4C来时否定4P;……
如何正确看待引进的东西,我想至少应明白以下几点:
第一,任何一种理论和方法都有它特定的作用对象及适用范围,其效果也自然是局部的、有限的;
第二,任何一种理论和方法都只能在与其他有关理论和方法的有机结合中,才能产生预测的效果,若单兵独进,要么举步难行,要么效果不佳;
第三,任何一种理论和方法都只有和我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经过“二度创作”,才能变为我们自己的东西,变为真正有用的东西,全盘照搬是不行的;
第四,各种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尽管引进有先有后,但除少数例外,都不是取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不应你进我退,而应各就各位,即使“取代关系”,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取代,而是“扬弃”地取代;
第五,我国的经营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相当大的差距,有人说“至少落后三十年”,因而,有些在发达国家不算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在我国也许正用得上,而在他们那里最前沿的东西,在我国可能暂时无用武之地。
CI理论在引入我国时,其势凶猛,加之高手们的炒作,在不长时间内席卷全国,似乎CI可以独打天下,似乎企业只要有CI,什么都不需要了,而CI的理论体系也越变越庞杂,几乎囊括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内容。“任何一种理论,当它被哄抬到不应有的高度时,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坠入谷底。”现在再看CI,人们说:“CI不行了”、“CI被CS取代了”。然则,CI当初真有那么大的神通吗?CI今天真的就没有了吗?CI在中国的寿命真的就这么短吗?非也,问题不是CI不行了,而是我们当初给CI加的负担太重了,对CI的期望值太高了。CI作为人们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一种文明成果,它在塑造企业统一而有特色的形象方面的功能,是其他理论和方法所不能取代的。CI没有错,错的是我们,CI不能丢。
CI的命运如此。
4P的命运似乎也如此……
积极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方法是好事。如果我们在引进的时候,注意说明这种理论的适用范围,它在企业整体经营管理论体系中应处的地位,它与其他理论的关系,这种理论的不足,这种理论在市场环境不同的国家的不同应用,我国企业应如何创造性地应用这种理论等等,不要去吹它,不要去炒它,从而使我国的经营管理者从一开始就对这种理论有一个清醒的、全面的理解和正确的把握,那不更好吗?
市场调研是务虚,不务此“虚”一定输
碰巧得很,最近我们接受的三个咨询项目,花费了好大精力搞调研,最后得出的结论竟都是一个“不”字。
其中一家是北京某“研究机构”在河南发展的联营厂家,产品为生物肥料。对方极善炒作,号称该肥料将引发中国农业的一场绿色革命,且声称要与比尔·盖茨比富。我省的这位老板也正是冲着这种名气,掏了不少钱购买了在河南某区的生产经营权,大量投资,准备大干一场。然而近两年过去了,钱投了不少,功夫下了不少,效果却很差。下一步该怎么办?厂家就是带着这个疑问,开始了我们的合作。经过为时近一个月的营销调研,我们发现,此项目本身存在着许多严重缺陷:一是技术不成熟,部分很有影响的专家学者认为该产品缺乏科学依据,甚至在全国性报刊上发表质疑文章;二是法律手续不健全,未经农业部批准登记,且近期内登记无望;三是没有完备的技术文件,质量标准不规范;四是在全国发展了上百家生产厂家,又多是私营作坊,各地产品经营出现质量问题,影响品牌信誉;五是全国上百家企业互相压价,恶性竞争;六是全国上百家企业自产自销,串区串货,市场混乱;七是进入障碍低、防伪手段落后,伪劣产品火上加油;八是广大用户对生物肥尚缺乏足够的认识,产品价格又高,市场开发周期长,营销成本高。针对以上分析,我们给该厂家开的药方是:上策果断下马,中策少量生产,下策继续加大投入。后来此项目自然是不了了之,而近二百万的投资就这样打了水漂。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来说,这二百万可来之不易啊!
调研意识淡薄,决策前不做仔细论证,稀里糊涂上马,狼狈不堪下马,这是我国不少企业一演再演的悲剧。我们不是天天在引进学习国外企业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吗?其实,重视调研就是重要的经验之一。美国有73%以上的大企业都设有专门的市场调研机构,还有数以千计的专业调查公司,接受企业的调研委托,像宝洁这类公司……人称在调研上花一元钱,在运作中就会省十元钱、百元钱,在运作中就会省十分钱、百元钱,此话不无道理。
先弄清该不该做,再考虑怎么做,本不该做的事,下的功夫越大,输得就会越惨。那么什么事情可以做?起码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是有市场;二是有利可图;三是自己有资源去做;四是能够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在你未搞清这些之前,在不具备这些条件的情况下,最好不要盲目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