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邓小平同志的贫富观
《中国财富》第三期评论员文章
不知不觉间,邓小平同志已经辞世整十年。人们在缅怀和谈论这位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时,常常会提到这样一个说法:毛泽东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这个说法没有错,改革开放的确使国富了民强了,据有关数据,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不过3624.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过379元,总体上看完全是翻天覆地的大跃进。
事实上,我们不但可以“中国人民富起来了”来高度总结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而且可以从这个说法所揭示的一“富”字——或者说贫富话题——来方便地切入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理解和把握。事实上,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目标和手段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思考与回答,相当大一部分都直接围绕贫富话题展开。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探索中,邓小平同志的思考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这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义”的问题。从1980年到1991年,邓小平同志不下二十次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1985年4月,小平同志曾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为什么要提出这一问题:“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P116)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回答,但谈得最多的也讲得最明确的恐怕就是贫富的角度,反复旗帜鲜明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1982年9月,小平同志谈到:“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四人帮’叫嚷要搞‘穷社会主义’、‘穷共产主义’,胡说共产主义主要是精神方面的,简直是荒谬之极!”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P10-11)
在论断“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时,邓小平同志并非简单的有感而发,仅针对“文革”或“四人帮”而言,仅就中国而言,而是放眼整个世界,着眼全球社会主义运动。1980年4月,小平同志指出:“要研究一下,为什么好多非洲国家搞社会主义越搞越穷。不能因为有社会主义的名字就光荣,就好。” (《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P312-313)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论断后来得到了有力的印证,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后,小平同志再一次指出:“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邓小平文选》第三卷P354)
正因为高度肯定“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后来说过一句听起来有点惊世骇俗的话:我们搞社会主义不够格!“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邓小平文选》第三卷P225)
或许也基于同样的原因,邓小平同志在对外交往中,没有为社会主义搞推销,而是奉劝一些非洲朋友不要急于搞社会主义。1989年3月,在会见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时,邓小平同志表示:“我很赞成你们在革命胜利后,不是一下子就搞社会主义。我和许多非洲朋友谈到不要急于搞社会主义,也不要搞封闭政策,那样搞不会获得发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P290)
两极分化的富裕也不是社会主义
既然贫穷肯定不是社会主义,那富裕是否自动即为社会主义呢?这似乎不是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也没太留意这个问题,因为那时候的主要问题还是贫穷,但1985年和1986年有段时间,邓小平同志曾集中讲过要防止两极分化的问题,因为这时候中国正在脱贫。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两极分化的富裕已成为邓小平同志的关注重点。1990年12月,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并进一步表示,“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邓小平文选》第三卷P364)
等到1993年9月跟弟弟邓垦谈话时,邓小平同志就意识到“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对此可谓忧心忡忡,“分配的问题大得很……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大问题……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少。”(《南方周末》
显而易见,邓小平同志虽然要让社会主义消灭贫穷,要使中国人民走向富强,但毫不犹豫地、旗帜鲜明地、斩钉截铁地反对两极分化的富裕,并且三番五次极其严肃地指出:“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P111)可谓振聋发馈!
在邓小平同志的心目中,两极分化就是“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代名词。1986年9月,在接受迈克·华莱士采访时,小平同志这样说过:
“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坦率地说,我们不会容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邓小平文选》第三卷P172))
事实上,邓小平同志虽然提倡富裕,但没有陷入唯富裕论。这在邓小平同志下面一段讲话中有充分的反映:
“如果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真正达到每人平均一千美元,那么我们的日子比他们(注:新加坡、香港)要好过得多,比他们两千美元的还要好过。因为我们这里没有剥削阶级,没有剥削制度,国民总收入完全用之于整个社会,相当大一部分直接分配给人民。他们那里财富是在资本家手上。”(《邓小平文选》第二卷P259)
这用眼下的政治话语来理解,那就是邓小平同志更着眼整个社会的和谐,而不是单纯的GDP增长,要不然,怎么能说自己的人均一千美元要比人家的人均二千美元还好呢?
或许也正是同样的道理,邓小平同志做了一桩有点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对“四人帮”当年所谓的“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表示同情。1987年4月,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理什特劳加尔时,小平同志说到,“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还有道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P223)一贯反对“四人帮”,这里却表示同情,的确发人深省!
“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
贫穷肯定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的富裕也不是社会主义,那什么是社会主义呢?对这一问题,邓小平同志的回答就是“共同富裕”!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P373)早在1988年5月,小平同志就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P264-265)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邓小平同志的名言,曾几何时,妇孺皆知,响遍大江南北。事实上,邓小平同志在讲这一句的时候,几乎都要提到另一句,那就是“共同富裕”!1978年9月,借毛主席的话,小平同志首度提出“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说:“不能搞平均主义。毛主席讲过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好的管理人员也应该待遇高一点,不合格的要刷下来,鼓励大家想办法。”(《邓小平思想年谱》)
两个多月后的
从此以后,邓小平同志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场合多次宣讲“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共同富裕”,以至于成为他的代表性符号:
“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P166
“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P195
“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P374
“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
既然只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那什么是“共同富裕”呢?我们平常似乎很少深究这一问题,很多人甚至可能想当然地认为“共同富裕”不过就是大伙儿一起发家致富,殊不知,凡涉及共同的事,下边的水都是很深的,博弈论上有名的“囚徒困境”就充分表明这一点。
对什么是“共同富裕”的思考与回答,最明显地反映出邓小平同志的实事求是。首先,邓小平同志非常尊重现实,不是从理想出发,也不是从本本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大伙儿不可能一下子都富起来。1979年7月,小平同志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九亿人口的收入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总是有的地区先富起来,一个地方总是有一部分先富裕起来。”
其次,邓小平同志非常尊重人性,用眼下时髦的话来讲,他有人性化思维。1975年8月,小平同志就指出:“不管贡献大小、技术高低、能力强弱、劳动轻重,工资都是四五十块钱,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大家都是平等的,但实际上是不符按劳分配原则的,怎么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邓小平文选》第二卷P30-31)
现实的情况和人性的事实决定了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时富裕,也不可能是同等富裕,共同富裕的有时间上的先后和程度上的差别的,绝非平均主义,事实上,共同富裕恰恰就是要打破平均主义——如果大家都平均一样,那就无所谓共同富裕了。1986年3月,小平同志指出:“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现在看来这个路子是对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P155)
“共同富裕”的实质是在于贫富和谐
“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和同等富裕,“让一部人先富起来”不仅是时间上的,也是程度上的,那“共同富裕”所指究竟是什么呢?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被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共同富裕”的要义就正在这“和谐”二字上,如果要对“共同富裕”下一个定义的话,就可以这样说:所谓“共同富裕”,就是一定贫富差距下的和谐共进!邓小平同志虽然没有这样直接定义过,但的确可以从他在贫富角度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众多论断中合乎逻辑地推出这一点:“允许一部人先富起来”即是允许一定的贫富差距,如果不允许一定的贫富差距,“共同富裕”就没有路径,也缺乏动力;但一定的贫富差距又绝非两极分化,两极分化是“走了邪路”,要出乱子,意味着失败。
——那一定的贫富差距的度究竟在哪里呢?和谐共进是判别标准,都不共进了,都不和谐了,都出乱子了,还谈什么“允许一部分先富起来”呢?即使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大乱将至,山雨欲来风满楼,一部分人还能富起来吧?一部分人还敢富起来吗?从这一意义上,我们也能够最清楚地看到,现如今建构和谐社会的确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自然不过的发展!事实上,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小平同志差不多就点了题:“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成为中心课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P364)
邓小平同志虽然没有直接对“和谐”二字点题,但在不同时间和场合的众多谈话中,“和谐”二字的确呼之欲出,甚至可以说已经跃然纸面。1988年9月,小平同志就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P278)显而易见,“允许一部分先富起来”是讲全局、讲和谐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是只考虑自己、不顾及别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事实上,早在1980年,针对全国在过去的一年中第一次出现滥发奖金风,邓小平同志就讲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
“我们提倡按劳分配,对有特别贡献的个人和单位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也提倡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由于多劳多得,先富裕起来。这是坚定不移的。但是也要看到一种倾向,就是有的人、有的单位只顾多得,不但不照顾左邻右舍,甚至不顾及整个国家的利益和纪律。”(《邓小平文选》第二卷P258—P259)
显而易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讲照顾、讲和谐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是只考虑自己、不顾及别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要点是在和谐共进
既然“共同富裕”是讲照顾、讲全局、讲和谐的,那什么时候实现“共同富裕”呢?对这一个问题,邓小平同志似乎没有明确地回答,表示“要研究”,1992年南方谈话中表示:“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邓小平文选》第三卷P374)
前不久,也就是在邓小平同志逝世十周年纪念之际,《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记者:小平也指出要共同富裕,你觉得什么时候才能达到“共同富裕”?
刘吉:这是一个大问题,首先涉及到什么是共同富裕,这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楚的,要认真研究,反正不能平均主义,至于什么时间,反正短不了,是个历史时期。他讲的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事。他是充分估计了这个艰难性的,当时有整理讲话的同志想把“几十代人”圈掉,结果他亲笔加上去“几十代人”。我们必须时刻重温邓小平理论。(《南方周末》
我们赞同
事实上,把“共同富裕”理解为一个静止的终点是明显错误的——我们怎么可能设想一个静止的共同富裕状态呢?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熊彼特曾指出,资本主义主义是不断进化的,“稳定的资本主义”的说法自相矛盾。我们也可以指出,共同富裕是不断前进的,“稳定的共同富裕”自相矛盾,什么时候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假问题!
最后,请允许我们以对“共同富裕”的解读来纪念已经离我们而去整十年的小平同志,同时也为我们眼下的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油:“共同富裕”是一定贫富差距下的和谐共进,它不是终点,而是过程,我们时时都需要“共同富裕”的保障,绝不能拖延“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