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伊始,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全球并购研究中心等机构发布了一份“2006年十大并购人物名单”。在这个名单中,刚刚于2006年年底宣布拿到荷兰博格公司卖身契的中集集团(000039)老总麦伯良便赫然在列。
主办方推选麦伯良上榜的理由主要是,在并购荷兰公司博格的项目上,麦伯良领导的中集没有屈从于欧盟2006年7月炮制的“对华反垄断第一案”,而是审时度势二次出手,通过在当地与外国资本合资设立公司进而最终达成夙愿。
除此之外,评选机构还认为,此次收购将使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生产厂商——中集集团继集装箱和车辆业务之后开辟出一个第三战场——罐式储运设备业务,从而使其在全球的盈利能力更上一层楼。
“围魏救赵”收博格
中集集团此次收购博格将在
市场也许还记得,2005年中集集团遭受过一系列的滑铁卢事件:先是被人怀疑与关联企业一起哄抬股价,而后被曝有重大事件隐瞒不报,继而有被人猜测是否虚增了利润;再后来就是遭受基金经理们的抛售风潮。
就在中集的发展处于行业周期的最低谷时,2006年2月,麦伯良突然提出了要收购欧洲业内知名企业博格!只不过当时提出的收购目标不是对方100%股权而是75%而已。
清华大学
既然已经做到了世界一流水平,那么麦伯良为什么还给予收购一个不如自己的欧洲公司呢?尤其是在中集周遭舆论质疑此起彼伏的时候,这个计划宛如一针兴奋剂着实另人震惊!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弄清麦伯良近期的处境。
“2005年以来,全球航运景气指数不断下滑,由于需求减少,集装箱的订货量也急剧下降。全球集装箱行业就此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隐忧,集装箱的价格也出现了大幅度下跌的行情。”一位长期跟踪研究中集集团的业内研究人士向《环球财经》记者透露,“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集装箱工业协会曾号召集装箱生产企业停产俩月,以应对产能过剩可能带来的危害。中集集团当然也进行了停工限产,但很可惜,结果依旧未能让麦伯良满意。”
据了解,到2005年年终统计的时候,中集集装箱销量已经同比下降了一半左右了,其集装箱业务的毛利率也不断创下历史新低:上半年还在20.61%,下半年就跌到了10.48%。
中集集装箱业绩2005年如此,那么2006年又如何呢?
在相关研究人员的提示下,《环球财经》记者分析了一下中集集团2006年的三季度报,结果发现,三季度中集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净利润分别下滑了1.7%、11.2%和17.5%;尽管其第3季度单季每股收益较上年同期增长39%,但是每股三毛九的表现明显表明集装箱行业的获利能力确已进入瓶颈期。
在这种情况下,2007年中集的业绩还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20007年,中集集团干货箱的利润还有可能会继续下降,但是下降的空间可能有限了。”资深证券市场分析人士“今日投资”的林容弟如此表示。
“中集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主要在于集装箱价格的持续走低和钢材等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增加。”金信研究所分析师袁争光这样判断。
看来,集装箱制造业产能过剩的阴云始终萦绕在麦伯良的心头。
2006年2月,麦伯良果断选择在自身处于低谷时期急急忙忙地把它想要收购博格的信息公诸于众,除了前期准备给他的自信之外,看来,其用心也不可谓不良苦啊!难怪,2006年7月欧盟要对其收购行为进行设限呢。
多算为胜
据了解,荷兰博格工业公司是欧洲陆路运输设备、罐式集装箱、专用静态储罐的重要供应商,创立于1937年,其下属的27家企业和分支机构遍布欧洲5国,罐箱生产能力最高达到全球的50%。
中集对博格的收购如果成功的话,那么中集必将一跃成为全球罐式集装箱的老大。而以2005年博格公司1000万欧元的净利润为标准,按照75%的股权分配比例计算,假如收购成功,博格每年将会给中集带来750万欧元的利润回报。
据透露,目前中集的利润来源正在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其干货集装箱利润占比已经从前期的82%逐渐下降到了50%左右。据今日投资研究预测,2007年,中集的冷藏箱业绩可能反弹,而到2008年,其车辆业务对公司的利润贡献率将会达到25%左右。
“收购博格确实是中集公司实现战略转变的一个重要步骤。”银河证券的分析是鞠厚林对《环球财经》记者说,“2006 年1—9 月,在道路运输车辆业务方面,中集累计实现销售额50.97 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63.20%;累计销售各类车辆68.220 台,比上年同期增长78.35%。道路运输车辆占中集收入的比重已经由2005年的不到15%提高到20%。我们认为这个增速是非常快的。这表明,中集正在加速向物流设备公司转型。”
鞠厚林拿出一份银河证券的研究报告给《环球财经》记者说,据我们了解,目前中集的车辆工厂订单饱满,生产任务繁重,各个车间都在开足马力生产,而且中集正在不断进行车辆业务生产基地的布局来支持此业务的快速发展。
鞠厚林的这番话是确有所指的。
据《环球财经》记者了解,2006年是中集向内地发展物流运输设备业务动作最多的一年。这一年,中集车辆集团组建了自己的西北基地,它在甘肃、陕西等地都与内地重型汽车巨头合资组建了分公司,自己独资在辽宁开设了辐射东北地区的分公司,对于华北,它在北京建设了集销售、备件、服务和信息反馈等功能于一体的据说是“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服务”的4S店。
另据透露,中集甚至还以资金入股10%跟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等注资42亿元联盟筹划设立了“中铁联合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中集正在大张旗鼓地进军中国铁路物流市场。
“近年来,中集公司一直在寻求道路运输车辆领域的培养和突破。”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