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载:在全国政协的小组讨论中,吴敬琏老师对今年铁道部实行春运票价不上浮的做法提出了质疑,认为由此导致的价格扭曲会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而且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他指出,铁道部决定今年春运票价不上浮,媒体是一片叫好声,很多人特别是农民工也很高兴,但是结果似乎不太理想。事实上有很多农民工连夜排队却买不着票,另一方面票贩子横行,票价高涨,还有批条子等种种不合理的寻租现象出现,并没有让希望能照顾到的群体受益。
吴老师的说法也许代表了“多数经济学家”的意见,但我依然对他所说的“不太理想”的结果表示怀疑:难道说在涨价的那几年中,就没有“农民工连夜排队买不着票,另一方面票贩子横行”的现象吗?幸亏网络上2005年和2006年的“春运专题”都还在,信手拈来几条新闻,可以看看当时的媒体怎样报道的:
2006年的说法:“‘在21世纪,有什么东西是钱都很难买到的?’……铁道部一位官员向本报记者抛出了这样的问题。而他自己给出的一个答案是——过年时的火车票。”老百姓的说法是怎样的呢?有调查表明:“大多数人(59%)不坐火车而乘坐其他交通工具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火车票太难买,而火车票价上涨的因素位居第二(16%)”。票贩子猖獗到什么程度呢?在电视上公开打广告,59元的火车票卖到99元。有的还在网上公开说:“用个专业的说法,如果你想在自己需要的时间买到自己需要的票,最简单直接的办法,找黄牛买高价。……去火车站排队,是最不可行的!”
2005年的说法:北京媒体报道:“春运最关心买票问题京沪穗多少人为车票犯愁”(答案是52.7%);上海媒体报道:“春运高峰,众多民工一票难求”;重庆媒体报道:“春节7天300票贩被捉火车票难买成投诉热点”。广州媒体报道:“黄牛党一场春运能赚百万”。
至于是否因为“不涨价”,2007年春节回乡的人就特别多呢?我们可以看看前两年的数字。最近,媒体上提供的一组数字是:2005年春运,铁路输送旅客是1.40亿人次;2006年,1.49亿人次;2007年,预计1.59亿人次。如果说,2007年(预计数)比2006年多出1000万人次是因为不涨价的原因,那么同样涨价的2006年比2005年多出900万又该怎样解释呢?
不管怎么说,似乎并没有数字和历史资料完全支持吴老师的说法。现实的情况是,不管涨价不涨价,票,照样难买;票贩子,照样猖狂;该回家的人,也都回了家。但是,有一点“预计的结果”,也许吴老师看来不重要,但对农民工却可能很重要,就是省了钱,哪怕是十几二十元。
倒不是不问情由,一概反对调整火车票价。其实,“春运涨价”之恶劣之处,是因为其后果完全要由返乡探亲的农民工扛着。一般来说,春运期间需要坐火车的有三种人,一是回家度假的大专院校学生,二是黄金周外出旅游的游客,三是出外务工经商返乡探亲的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民工。显然,前两者并不受涨价的影响或影响不大:学生回家是享受半票待遇的;黄金周出游者有这个支付能力,何况届时很有可能会恢复正常票价;而只有在农民工“回乡高潮”和“返城高潮”的那两段时间才真正是“涨价时段”。不管铁老大动机如何,这样做的结果,春运涨价的受害者只能是本来就收入微薄的农民工兄弟。
另外,还有个数字可供吴老师参考:报载,2006年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预计是12.5亿人次,平均每天342.47万人次,而40天春运期间的1.49亿人次,平均每天也就372.50万人次,平均每天也就多了30.03万人次,比全年平均数高出8.77%。这个数字背后意味着什么呢?这也许值得国人,尤其是“多数经济学家”好好想一阵子的。
所以,如果铁老大真的很“市场”,应该按全年的成本核算(将春运、五一和十一两个“黄金周”以及平时的客运放在一起计算),该涨价就涨价。这样,可以把“调整”的部分摊开了,摊薄了。就拿铁路“多承担”的3亿元成本来说,以12.5亿人来承担,总比1.49亿人承担要好得多。现在每年都“提速”,都是“调整”的契机。如果单挑春运时,对着农民工这个弱势群体来涨价,似乎就没有道理了。要是更精明一点,把春运期间可能的“额外损失”都预先计算到票价中去,还可以到时候专门针对农民工打折,这岂不更大快人心。而吴老师说的,要给农民工发补贴,恐怕倒是难以操作。要是回家的给补贴,不回家的不给补贴,那岂不是刺激人人都回家?要是回家不回家的都给补贴,一定会在全国激起争当农民工热。君不见,春节前夕,平素很少有人问津甚至惟恐避之不及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都被某些买不到票的人算计上了。
吴老师的说法也许代表了“多数经济学家”的意见,但我依然对他所说的“不太理想”的结果表示怀疑:难道说在涨价的那几年中,就没有“农民工连夜排队买不着票,另一方面票贩子横行”的现象吗?幸亏网络上2005年和2006年的“春运专题”都还在,信手拈来几条新闻,可以看看当时的媒体怎样报道的:
2006年的说法:“‘在21世纪,有什么东西是钱都很难买到的?’……铁道部一位官员向本报记者抛出了这样的问题。而他自己给出的一个答案是——过年时的火车票。”老百姓的说法是怎样的呢?有调查表明:“大多数人(59%)不坐火车而乘坐其他交通工具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火车票太难买,而火车票价上涨的因素位居第二(16%)”。票贩子猖獗到什么程度呢?在电视上公开打广告,59元的火车票卖到99元。有的还在网上公开说:“用个专业的说法,如果你想在自己需要的时间买到自己需要的票,最简单直接的办法,找黄牛买高价。……去火车站排队,是最不可行的!”
2005年的说法:北京媒体报道:“春运最关心买票问题京沪穗多少人为车票犯愁”(答案是52.7%);上海媒体报道:“春运高峰,众多民工一票难求”;重庆媒体报道:“春节7天300票贩被捉火车票难买成投诉热点”。广州媒体报道:“黄牛党一场春运能赚百万”。
至于是否因为“不涨价”,2007年春节回乡的人就特别多呢?我们可以看看前两年的数字。最近,媒体上提供的一组数字是:2005年春运,铁路输送旅客是1.40亿人次;2006年,1.49亿人次;2007年,预计1.59亿人次。如果说,2007年(预计数)比2006年多出1000万人次是因为不涨价的原因,那么同样涨价的2006年比2005年多出900万又该怎样解释呢?
不管怎么说,似乎并没有数字和历史资料完全支持吴老师的说法。现实的情况是,不管涨价不涨价,票,照样难买;票贩子,照样猖狂;该回家的人,也都回了家。但是,有一点“预计的结果”,也许吴老师看来不重要,但对农民工却可能很重要,就是省了钱,哪怕是十几二十元。
倒不是不问情由,一概反对调整火车票价。其实,“春运涨价”之恶劣之处,是因为其后果完全要由返乡探亲的农民工扛着。一般来说,春运期间需要坐火车的有三种人,一是回家度假的大专院校学生,二是黄金周外出旅游的游客,三是出外务工经商返乡探亲的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民工。显然,前两者并不受涨价的影响或影响不大:学生回家是享受半票待遇的;黄金周出游者有这个支付能力,何况届时很有可能会恢复正常票价;而只有在农民工“回乡高潮”和“返城高潮”的那两段时间才真正是“涨价时段”。不管铁老大动机如何,这样做的结果,春运涨价的受害者只能是本来就收入微薄的农民工兄弟。
另外,还有个数字可供吴老师参考:报载,2006年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预计是12.5亿人次,平均每天342.47万人次,而40天春运期间的1.49亿人次,平均每天也就372.50万人次,平均每天也就多了30.03万人次,比全年平均数高出8.77%。这个数字背后意味着什么呢?这也许值得国人,尤其是“多数经济学家”好好想一阵子的。
所以,如果铁老大真的很“市场”,应该按全年的成本核算(将春运、五一和十一两个“黄金周”以及平时的客运放在一起计算),该涨价就涨价。这样,可以把“调整”的部分摊开了,摊薄了。就拿铁路“多承担”的3亿元成本来说,以12.5亿人来承担,总比1.49亿人承担要好得多。现在每年都“提速”,都是“调整”的契机。如果单挑春运时,对着农民工这个弱势群体来涨价,似乎就没有道理了。要是更精明一点,把春运期间可能的“额外损失”都预先计算到票价中去,还可以到时候专门针对农民工打折,这岂不更大快人心。而吴老师说的,要给农民工发补贴,恐怕倒是难以操作。要是回家的给补贴,不回家的不给补贴,那岂不是刺激人人都回家?要是回家不回家的都给补贴,一定会在全国激起争当农民工热。君不见,春节前夕,平素很少有人问津甚至惟恐避之不及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都被某些买不到票的人算计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