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馒头引发的学问


馒头-中国人餐桌上一种传统面食,一种简单普通的淀粉类主食,竟然可以蕴含并引发出许多学问!利用馒头作为案例,你可以发挥无限的创意思维,在各种社会科学里面,讲述许多生动感人的故事,阐述复杂抽象的知识……

馒头传媒学

这个案例起源于DV玩家、搞笑短片制作人胡戈先生。胡戈的搞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其新颖独特的构思,搞笑荒诞的创作手法,一夜之间红遍网络媒体。虽然他的作品大量剪辑改编了电影《无极》中的影音片断,遭到陈凯歌导演的不满,但毕竟这个“馒头”作品还是受到了广大网友的欢迎和支持。

或许陈凯歌并不在意谁用了他的“馒头”,拿去加工成了“炸馒头”或者“煎馒头”,只是胡戈的创意和风头好像盖过了人家著名导演,惹得陈导不爽。胡戈可能在创作过程中过于兴奋,把版权的重要性给忘了,借用了陈凯歌的“馒头”却没跟人家打招呼!

后来陈凯歌要状告胡戈的侵权行为,于是“馒头事件”在各类媒体上闹得沸沸扬扬。

不管怎么说,《无极》是获得了票房上的成功;胡戈借助《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获得了极高的知名度,也算是成功吧;而对于传媒,尤其是网络和报纸,他们不也是因“馒头”而大赚眼球相当成功吗?那么观众、网友和读者呢,爱看电影的欣赏陈导的“馒头”,爱上网的下载胡戈的“馒头”,爱看热闹的关注“馒头之争”,各得其所,各得其乐!

在这个“馒头”传媒事件中,好像没有谁损失啊!所有人都在心里窃喜,这种多赢的效果可谓传媒学上的一个成功案例。

馒头经济学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边际收益递减”,如果叙述它的定义,初次听说的人一定难于理解,那么我们拿馒头来举例说明,就很容易明白:说一个人吃馒头,是不是吃的越多越好呢?他吃完第一个馒头的时候,得到的收益最大,因为马上就不觉得很饿了。当吃完第二个、第三个馒头的时候,他的收益就会逐渐减小。当吃第四个馒头的时候,收益可能就减小到0了!因为这个时候他已经饱了,第四个馒头可吃可不吃。如果再吃第五个的时候,他的胃可能就要难受了,完全没有收益。

这个规律就是:每多吃一个馒头,人获得的收益增加,但超过一定量之后,人获得的收益出现递减的趋势。把“馒头”换成“生产要素”,这就是“边际收益递减”的概念了。

前些年“广告标王”的过度营销现象,就是“边际收益递减”的案例。“吃馒头”的例子傻子都懂,可犯类似错误的却都是聪明人。可见,很多事情不是越多越大就一定好。

馒头博弈学

士兵A只身潜入到敌军的战壕里,发现一个手无寸铁的、落队的敌军士兵B。士兵B正在吃东西,他看到士兵A拿着枪对准自己的脑袋,惊恐万分,此时他还剩下一个馒头,他决定把这个馒头送给同样冒死作战的、疲惫的士兵A。当士兵B把馒头送到士兵A面前的时候,士兵A被士兵B的行为深深感动了,于是士兵A没有杀死士兵B就返回了自己的营地。

在这个不对称的鹰鸽博弈中,士兵B的合作行为给自己带来了好处。相反对于士兵A而言,如果这是一次性博弈,他可能是个傻瓜,因为他完全可以杀掉敌兵B,而后再拿走那个馒头。但是士兵A在被感动的情况下,决定放掉敌兵B,他回到自己的营地谎称敌军战壕里没有人,这难道就没有好处吗?假使万一有一天,士兵B在一次战斗中俘虏了士兵A,士兵B想起士兵A曾经在战壕里放过他一条性命,士兵A是不是也增加了被士兵B解救的可能性?

在重复博弈中,你愿意给别人“馒头”的友好合作行为,会给自己带来好处,因此,合作将是一个理性的策略。

馒头伦理学

谁能告诉我: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这恐怕是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一般说来,对你好的人,你认为他是“好人”;对你坏的人,你就说他是个“坏人”。显然这里面没有参考别人的评价,并不全面。

讲个故事:甲乙2人交往,甲对乙憎恨并想加害于乙,甲想用什么办法杀死乙而自身又没有任何罪责。甲终于想出一个办法―用馒头撑死乙!一天,甲“友善”地请乙吃馒头,乙很高兴,认为甲是个好人,但他万万没想到甲是想害死自己!乙吃了一个馒头后,甲又劝说乙再吃第二个,于是乙想甲真大方,的确是个好人。就这样,甲劝说乙吃了一个又一个馒头。当甲劝说乙吃第n个馒头的时候,乙就会对甲的动机产生怀疑,甲到底安的什么心!?

第一种情况:乙吃到刚好饱的时候,无论甲如何劝说也不再吃,甲的行动给乙带来的全部是好处,尽管甲居心叵测,但乙在想:甲真是个好人!

第二种情况:当乙吃到第n-1个馒头的时候看出了甲的企图,拒绝甲的再次劝说,但在事实上,甲的行为还是给乙带来了一定的好处,那么乙拿什么证据来说明甲是坏人呢?

第三种情况:当乙即将吃第n个致命馒头之前,甲深感良心上过不去,向乙道出真相,忏悔自己的过错,并求得乙的原谅。这个时候,甲还算是个好人。

第四种情况:假如乙吃了第n个致命馒头而被撑死,那么没什么可说的,甲绝对是个坏蛋!

第五种情况:乙死之后甲才良心发现,后悔自己的行为,你说甲这个时候,算什么人?

这么说来,好人和坏人,要在不同的条件下来区分。不同的动机、时间、程度和结果,都会给别人不同的感受。

其实生活中,也不乏真心实意地请别人“吃馒头”的大好人。

馒头社会学

1、温饱:过去中国经济落后的时候,大部分北方人把馒头作为每顿饭的主食;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在饮食上,似乎馒头这个食品可有可无了。由此,馒头好像是温饱社会的代表符号之一,它可以解决人们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吃饱肚子。但在现阶段的中国,还有不少很贫困的、吃不上馒头的人。让这些贫困人口能够长期稳定地吃上“馒头”,政府应负起主要的责任。

2、乞丐:提到“半个馒头”,往往让人联想到乞丐。真正的乞丐会在意别人施舍的哪怕半个馒头,也会去垃圾箱里翻找哪怕半个馒头。如果你看到哪个乞丐对馒头嗤之以鼻、蔑之以眼,那他就不是真穷的乞丐,至于那身脏衣服,不过是工作服而已,“下班”后是要换下滴!

3、浪费:上大学的时候,学校经常发动杜绝浪费粮食的倡议,原因就是经常有学生剩下大量的饭菜然后倒掉,甚至有完好的馒头还没被吃一口,就被扔掉了!看了的确让人不舒服。以节俭为荣,以浪费为耻,好习惯不能丢啊!

社会之大,纷繁复杂,仅仅一个馒头就引发了这么多问题,或许没有问题,就不叫社会了。
  

馒头不仅是物质食粮,作为精神食粮的素材,它也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大餐,无尽的联想和启示。

关于馒头,还有更多的故事和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