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免费与学费高上不起


地方师范院校免费与学费高上不起
                       李华新

  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宣布,教育部直属的师范大学将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一举措得到了社会好评。(2007-4-1 1:27:49 · 来源: 新京报  )

   我所在的单位,老一辈的大都是师范出身,这些来自农村的师范生,每每泰斗自己啊的求学经历对于上师范,就是图得个上学又能管饭的记忆很是深刻。因为如果没有国家的这样一条规定,那么这些人会一生与上大学这样的事情无缘。而在这些人中大部分是从事了教育工作,而且是不光是农村的一些学生如此,一些城市的学生也因为家境不好,也是选择了读师范。

  学生一进师范院校,食宿学费都由公费包下来。从北洋时期,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都是这样。但在十年前,这个沿袭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好传统中断了。穷孩子考进师范院校,也不能解决后顾之忧,实在令人遗憾。

  这几年,大学学费增长过快,远远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一般老百姓的承受力。教育本来具有缩小社会差别,促进社会不同阶层互相流动的功能。现在的收费水平,已经让穷人对大学望而生畏。高等教育不能缩小社会差别,反而扩大贫富的鸿沟,值得警惕。对那些出身贫困,但天资甚好的孩子,家长的心情真是一言难尽。

  国家一直在加强助学贷款的力度,其实,学校和银行都很为难,学生也为难。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了问题。就是找上了工作,刚毕业的大学生一般工资也不高。因此要让家境困难的学生在毕业之后短时间内,还上助学的贷款是不现实的;而另外一方面,接受助学贷款的学生不仅要为今后的还款而焦虑,同时要也要受到心理的压力。

  他有多大的还款能力?虽然许多高校在发给学生的录取通知书上说,绝不让每一个学生因贫困而放弃入学的机会。这固然让人安慰,但只是事后补救,总是不如事前安排一条制度通道更好。军校是管饭的,但军校对学生有特殊要求,招生数量也有限,所以没有普遍性。解决这个问题,光靠民间慈善行为是不够的,政府有义务采取财政措施,为贫困青年拓宽接受高等教育的绿色通道。而且即使是在师范学校实行了全部免费,那么并不能解决全部的贫困家庭的学子的就学问题。

  就当下来看,我国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度增长,据测算,拿出1个亿,就能解决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问题。如果几十所地方师范院校都恢复免费传统,财政投入十几亿就可以办到。把钱用在这个地方,对从整体上扭转中国大学收费过高的不良趋势,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不过似乎不会有那个地区会出此政策,来减免或是全部免除师范院校的消费问题。因为,在当下国家的经济实力来看,并不一下子就可以达到。

 此外,现在的情况是一些家境不好的学生,在选择读了师范之后,那么在以后是否会以教师为生的。这里也许应该是以大度的心情来看待的,那就是既然是国家资助了你,那么就需要你报效国家,而现在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做教师那是一个很不错的职业。所以,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假如用国家供你上学的钱,而不去为国作出一点贡献,并不知国家的这份情,似乎也是不那么合理的。

  因此现在用全部免费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大学学业,这样的办法,应该有更具体一点的规定,如可以到农村工作多少年,或是在完成了规定的服务年限之后,可以考虑是否转行,或是就明确规定教师职业的具体要求和规定,也非一个强制性的要求。

  有一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你上得起就上,上不起就别上。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三条丙款规定:“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以一切适当方法,普遍设立,对一切人平等开放、特别要逐步做到免费。”我国已经加入了这个公约,当然有履行的义务,起码不应当与公约规定反其道而行之。

  这所一个美好的前景,实现它的前景在当下只是一个对未来的设计,现在的用助学金的办法,其实也是在鼓励优秀的学子,不过奖励的力度还比较小,涉及面还比较窄,依靠国家的奖学金,还不足以全部解决这个问题。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