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台,王全杰是一位“名人”。
———尽管早已过天命之年,但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王全杰,不辱代表使命,不负人民重托,关注民生,倾听百姓呼声,积极建言献策,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为了社会的和谐,倾注了自己的满腔热血。
———作为国内皮革科技的领军人物,王全杰北上南下、东进西行,用技术救活50多家濒临倒闭的企业,如缀网劳蛛一般编织着技术推广之网,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把自己的所知所学和一片拳拳爱心播撒在神州大地。
是什么给了他这样的激情和执著?
是什么给了他不遗余力回馈社会的动力?
答案是:人民代表的使命,和谐建设的责任,回报社会的承诺。
这就是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全杰皮革研究所所长王全杰的一颗拳拳赤子心,也是他参与和谐烟台建设不竭动力的源泉。
使命
“当代表就应当替人民说话,为人民办事。这是代表的责任,也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当人民代表,不仅仅是一种荣誉、一种权力,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为党和政府分忧,为人民群众解难,职责神圣而伟大。”这是王全杰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这种责任,这份使命,都源于王全杰心中无限的爱。
1950年11月,王全杰出生于河南省武陟县黄河岸边一个农民家庭,自幼父母双亡、饱尝艰难,197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北轻工业学院皮革专业,毕业后留校担任皮革工艺教师。艰难生活的砥砺,除了造就他不屈不挠的性格外,还赋予他对困难群众最真挚、最朴素的爱。
1983年,王全杰接受当时的烟台地委行署聘请,走下西北轻工业学院的讲台,来到烟台皮革工业公司从事技术工作。次年,烟台被列入全国14个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烟台人民用智慧和汗水描绘着崭新的发展宏图。从雨后春笋般崛起的高楼里,从日益繁华的街道上,王全杰觉察出,这个城市正在飞速崛起,他的专业技术也发挥到了极致……
为此,王全杰常说,我有两个故乡,一个是河南省武陟县,那是我出生成长的地方,另外一个就是烟台,这是我梦想腾飞的地方。
作为烟台腾飞的见证者,王全杰对这片热土、这方百姓有着发自内心的深厚感情,并把这份爱深深融入了人民代表的神圣使命,性情所致,不能收敛。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管理和城市形象问题越来越重要,这自然也引起了王全杰的关注。
2005年底,王全杰因病住进了毓璜顶医院,然而市民生命通道的“梗阻”却让王全杰无法安心养病。原来,毓璜顶医院的整体环境和道路配套极不协调,周围100米内没有停车场,医院门前道路狭窄,几乎天天发生交通拥堵现象,连救护车都难以通过。
病中的王全杰再也躺不下去了。在病床上,他找来几个城建方面的内行共同商讨方案,最后提出:对毓璜顶医院及周边地区进行整体规划,拓宽医院道路,打开东西南北主干通道,并利用西高东低的坡度建设地下停车场。“生命通道”问题成为2006年烟台“两会”上的热门话题,该提案也被评为2006年烟台市政协优秀提案。鉴于王全杰为烟台城市建设的突出贡献,他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富民兴烟”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王全杰是个热心人,也是个爱“管闲事”的人,一切在他眼中觉得不合理的事情都要管一管。
烟台中心地带有一个7000年前的古文化遗迹———白石村遗址,该遗址的发现将胶东文明史向前推进了4000年,极具考古和文化价值。由于种种原因,自发现后很长时间被荒废着。王全杰经过详细调研和多方考证,向市委、市政府递交了《关于白石村遗址的保护研究和开发》的调查报告。报告论据详实、见地深远,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各方的努力和支持下,白石村遗址被列入2006年烟台市建设保护计划,同年,白石村遗址被国家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摆在王全杰案头的格言,同样也是他忧国忧民知识分子情怀的写照。王全杰在关心大事的同时,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小事也不放过。
一篇“湖北一居民在家中死去多日却无人发现”的报道引起了王全杰的注意。王全杰敏锐地意识到:和谐的邻里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居住条件由平房向楼房转化,随之而来的是邻里关系的日渐淡漠,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相违背。
经过多次深入社区家庭开展调查,王全杰于今年3月把《创立“邻里节”和谐邻里关系》的建议带到了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他说,在全国范围内创立和推广“邻里节”,搭建一个邻居和社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建设和睦融洽的邻里关系,是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此建议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各方的关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重要媒体在“两会”期间专门就此对他进行了采访报道,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民政部也派人就此事向王全杰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和建议。
“当今世界价值观日趋多元化,但作为人大代表,就当有颗一心一意为百姓的拳拳赤子心。”几年来,王全杰奔波于群众与政府各部门之间,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诉求,积极为政府建言献策,努力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提案、建议、内参及呈阅件四十多个,这些都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真答复和落实,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责任
“有时只需要我付出一点努力,就能使正在承受痛苦的人走出困境。这对我来说,是种幸福,更是一种光荣!”
有人说,王全杰的心很细很细;也有人说,王全杰的心很大很大。这其实是一个王全杰。他太爱脚下的土地和在这土地上辛勤生活着的百姓。因为爱,他的心细密如织;还是因为爱,他的心天高地阔。
儿时黄河边上艰难但充实的生活,让当年困境中的毛头小子倔强地走出了苦难,更赋予王全杰内心无上的慈悲与悯恤。那厚实的黄土、绵长的黄河和腿脚上沾满泥巴的乡里乡亲,赋予了他有关纯朴、真挚与爱的最初记忆。正是这懵懂却深刻的记忆,让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激荡着对困难群众最真挚、最朴素的爱,让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心系百姓,心系需要帮助的人。
熟悉王全杰的人都知道,他的电话永远是24小时开机,永远为各种看似杂乱的“琐事”而时刻准备着。“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我的家在烟台,我的电话号码就永远不会变!”
电话是王全杰与群众沟通交流的工具。只要电话一响,哪怕是在深夜,他也会立即打起精神来倾听。
———2005年3月,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王全杰接到了烟台伤残军人任丛生老人的电话。
任丛生老人是烟台市芝罘区的一位二级甲等伤残军人。多年来,架着双拐的他一直离不开药物。早些时候生活起居靠妻子照料还勉强过得去,可是自从7年前老伴患糖尿病,渐渐失去了照顾他的能力。加上药费开支越来越大,老两口生活十分拮据。由于无钱治病,任丛生的病情一天天加重。一个偶然的机会,任丛生得知了“永远不关机”的王全杰的电话,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把电话打了过去。
“任老,别着急!我回烟台后马上去看您!”纵然是素不相识,任丛生缓慢吃力的诉说还是让王全杰的心也跟着揪了起来。会议一结束,心急如焚的王全杰就立刻乘飞机赶回烟台,顾不得回家就急忙赶到任丛生家中了解情况。
看到任丛生破败贫苦的家境和两位被病痛折磨的老人痛苦的神情,王全杰的视线模糊了。“任老,咱们先看病!”顾不得多想,他自掏腰包垫付了任丛生的医药费,将他送进医院进行治疗。
第二天,王全杰就到市民政局和劳动局医疗保险事业处反映任丛生的情况。多方奔波之后,任丛生的情况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核实后,当场对任丛生的1万多元医药费用进行了结算。
“黄土是最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留了所有的人。”成长的经历让王全杰学会了心存感激,学会了兼济天下。这朴素的感恩之情在岁月的流转中得以升华,演绎成对百姓、对社会深切的责任感和关怀情。
———2005年12月。天寒地冻,大雪封门。又是一个陌生的电话,让王全杰开始了冬天里的奔波与忙碌。打来电话的,是在烟打工的河南省鹿邑城郊乡小洪洼村村民郭改良。
20多名在烟台打工的民工,因拿不到工资和工伤事故赔偿金而无法返乡。万般无奈之下,他们辗转找到王全杰求助。
接到电话的王全杰二话没说,立即赶往郭改良和工友们的住处。老板跑了,暖气停了,食堂也没了,20多位饥肠辘辘的农民工只能忍饥受冻,蜷缩在“滴水成冰”的破工棚里发愁。
“不管多困难,一定要帮农民兄弟们把工钱要回来!”王全杰冒着大雪调查取证,很快向法院提交了《关于尽快对郭改良等外地民工工资、医疗赔偿纠纷立案的建议》,希望法院能重视此案,特事特办,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并请来律师为郭改良等辩护。法院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提前开庭审理,使这一事件得到妥善解决,并免收了民工们3000元诉讼费用。
在王全杰的字典里,似乎没有“拒绝”、“敷衍”如此的词汇,他有的,是愿意随时为民奔波的双腿,一颗体恤百姓的赤子之心。除了热心为求助者奔走呼吁,他经常与摆地摊的、捡破烂的或外来打工者交谈,甚至将他们请到家中饭菜招待,问寒问暖,出钱出物,扶危救困。
“有时候只需要我付出一点努力,就能使正在承受痛苦的人走出困境,重新开始生活。这对我来说,是种幸福,更是一种光荣!”王全杰的幸福观简单明了。
承诺
“我是个搞科研的,只有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了,我才有回报社会的资本,这也是和谐社会的体现。”
“我首先是个科研工作者,搞好科学研究是自己的工作,更是自己的本分。”王全杰时常这样说。
投身皮革研究30余年的王全杰,从无名小辈到业内翘楚,一路走来,千回百转,步履艰辛,仍痴心不改。
“我国是养猪大国,猪皮资源却浪费严重。”对此,王全杰常常为我国皮革技术的落后惋惜不已。
为改变这一现状,在近四年的时间里,他与同事们每天都与二三百公斤生猪皮打交道。曾经含着一口饭沉沉睡去,曾经在三九天被胃病折磨得虚汗淋漓……
这一切,王全杰都挺过来了。
1400个日日夜夜的苦心研究,无数次的挫折打击,最终在一个夏日的黄昏凝变成天边那抹最美的彩霞———王全杰主持研究的“面粗质次猪皮制革技术”开发成功!
这项在全世界首创剖白湿皮制革及大面积补伤残的新工艺,为山东省夺得了建国以来第一个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列入国家科技推广计划。
不推广,成果是死的。不推广,科研就无法转化成生产力,就无法成为改变落后现实的助推器。不推广,1400天的呕心沥血的科研换来的是纸上谈兵一场空!
推辞了日韩美客商的来函邀请,拒绝了澳大利亚驻华使节的登门商谈,王全杰毅然踏上了北上漠河、南下桐乡苗寨的技术推广之路。
整整10年的时间,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行程10万多公里,300多家企业从中受益,50多家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数万名职工重新上岗。安徽、湖北、河南洪涝灾区的23家企业拿着王全杰无偿赠送的技术如获至宝,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1998年春天,王全杰前往云贵高原的毕节县和黎平县传授猪皮制革新技术。从成都下火车后乘长途汽车越过乌蒙山、大娄山到目的地要26个小时。王全杰头靠在车窗,枕着山路的颠簸睡着了。到达毕节县时,他的脸、脖子、衣领上沾满了鲜血。原来头皮已被车窗的拉手磨破,而过度疲劳的他竟然毫无觉察……
一路走来,汗水遍洒,殚精竭虑。看着满柜的锦旗、奖状和感谢信,苍老的王全杰憨厚而会心地笑了。在一个科研人员眼里,没有比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为社会、为民众带来进步的力量更让自己感到幸福和满足了。
几番峥嵘岁月稠,赤子不改报国心。王全杰的脚步始终不曾为已有的成果停滞。攀登,攀登,伴着岁月的年轮,王全杰前进的步伐愈发坚定有力――
2003年,王全杰的耐水洗服装革及超薄剖层技术被美国杜邦公司看中,实施跨国技术嫁接,研制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莱卡超弹力服装革,使我国一举成为世界第三个莱卡皮革生产国。
2006年12月24日,王全杰承担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高性能皮革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其研制成功的汽车内饰革是我国第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专用皮革,标志着我国基本结束了汽车用革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几十年来,他先后取得了30多项科研成果,8项发明专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轻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把本职工作做好。”对王全杰来说,这是一种生活常态,更像是一种铿锵有声的承诺。这承诺,从他走进大学研究皮革时起,便默默许给了国家的皮革制业;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时起,便忠诚地许给了鲜红的党旗。
———尽管早已过天命之年,但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王全杰,不辱代表使命,不负人民重托,关注民生,倾听百姓呼声,积极建言献策,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为了社会的和谐,倾注了自己的满腔热血。
———作为国内皮革科技的领军人物,王全杰北上南下、东进西行,用技术救活50多家濒临倒闭的企业,如缀网劳蛛一般编织着技术推广之网,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把自己的所知所学和一片拳拳爱心播撒在神州大地。
是什么给了他这样的激情和执著?
是什么给了他不遗余力回馈社会的动力?
答案是:人民代表的使命,和谐建设的责任,回报社会的承诺。
这就是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全杰皮革研究所所长王全杰的一颗拳拳赤子心,也是他参与和谐烟台建设不竭动力的源泉。
使命
“当代表就应当替人民说话,为人民办事。这是代表的责任,也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当人民代表,不仅仅是一种荣誉、一种权力,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为党和政府分忧,为人民群众解难,职责神圣而伟大。”这是王全杰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这种责任,这份使命,都源于王全杰心中无限的爱。
1950年11月,王全杰出生于河南省武陟县黄河岸边一个农民家庭,自幼父母双亡、饱尝艰难,197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北轻工业学院皮革专业,毕业后留校担任皮革工艺教师。艰难生活的砥砺,除了造就他不屈不挠的性格外,还赋予他对困难群众最真挚、最朴素的爱。
1983年,王全杰接受当时的烟台地委行署聘请,走下西北轻工业学院的讲台,来到烟台皮革工业公司从事技术工作。次年,烟台被列入全国14个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烟台人民用智慧和汗水描绘着崭新的发展宏图。从雨后春笋般崛起的高楼里,从日益繁华的街道上,王全杰觉察出,这个城市正在飞速崛起,他的专业技术也发挥到了极致……
为此,王全杰常说,我有两个故乡,一个是河南省武陟县,那是我出生成长的地方,另外一个就是烟台,这是我梦想腾飞的地方。
作为烟台腾飞的见证者,王全杰对这片热土、这方百姓有着发自内心的深厚感情,并把这份爱深深融入了人民代表的神圣使命,性情所致,不能收敛。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管理和城市形象问题越来越重要,这自然也引起了王全杰的关注。
2005年底,王全杰因病住进了毓璜顶医院,然而市民生命通道的“梗阻”却让王全杰无法安心养病。原来,毓璜顶医院的整体环境和道路配套极不协调,周围100米内没有停车场,医院门前道路狭窄,几乎天天发生交通拥堵现象,连救护车都难以通过。
病中的王全杰再也躺不下去了。在病床上,他找来几个城建方面的内行共同商讨方案,最后提出:对毓璜顶医院及周边地区进行整体规划,拓宽医院道路,打开东西南北主干通道,并利用西高东低的坡度建设地下停车场。“生命通道”问题成为2006年烟台“两会”上的热门话题,该提案也被评为2006年烟台市政协优秀提案。鉴于王全杰为烟台城市建设的突出贡献,他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富民兴烟”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王全杰是个热心人,也是个爱“管闲事”的人,一切在他眼中觉得不合理的事情都要管一管。
烟台中心地带有一个7000年前的古文化遗迹———白石村遗址,该遗址的发现将胶东文明史向前推进了4000年,极具考古和文化价值。由于种种原因,自发现后很长时间被荒废着。王全杰经过详细调研和多方考证,向市委、市政府递交了《关于白石村遗址的保护研究和开发》的调查报告。报告论据详实、见地深远,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各方的努力和支持下,白石村遗址被列入2006年烟台市建设保护计划,同年,白石村遗址被国家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摆在王全杰案头的格言,同样也是他忧国忧民知识分子情怀的写照。王全杰在关心大事的同时,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小事也不放过。
一篇“湖北一居民在家中死去多日却无人发现”的报道引起了王全杰的注意。王全杰敏锐地意识到:和谐的邻里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居住条件由平房向楼房转化,随之而来的是邻里关系的日渐淡漠,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相违背。
经过多次深入社区家庭开展调查,王全杰于今年3月把《创立“邻里节”和谐邻里关系》的建议带到了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他说,在全国范围内创立和推广“邻里节”,搭建一个邻居和社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建设和睦融洽的邻里关系,是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此建议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各方的关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重要媒体在“两会”期间专门就此对他进行了采访报道,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民政部也派人就此事向王全杰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和建议。
“当今世界价值观日趋多元化,但作为人大代表,就当有颗一心一意为百姓的拳拳赤子心。”几年来,王全杰奔波于群众与政府各部门之间,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诉求,积极为政府建言献策,努力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提案、建议、内参及呈阅件四十多个,这些都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真答复和落实,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责任
“有时只需要我付出一点努力,就能使正在承受痛苦的人走出困境。这对我来说,是种幸福,更是一种光荣!”
有人说,王全杰的心很细很细;也有人说,王全杰的心很大很大。这其实是一个王全杰。他太爱脚下的土地和在这土地上辛勤生活着的百姓。因为爱,他的心细密如织;还是因为爱,他的心天高地阔。
儿时黄河边上艰难但充实的生活,让当年困境中的毛头小子倔强地走出了苦难,更赋予王全杰内心无上的慈悲与悯恤。那厚实的黄土、绵长的黄河和腿脚上沾满泥巴的乡里乡亲,赋予了他有关纯朴、真挚与爱的最初记忆。正是这懵懂却深刻的记忆,让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激荡着对困难群众最真挚、最朴素的爱,让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心系百姓,心系需要帮助的人。
熟悉王全杰的人都知道,他的电话永远是24小时开机,永远为各种看似杂乱的“琐事”而时刻准备着。“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我的家在烟台,我的电话号码就永远不会变!”
电话是王全杰与群众沟通交流的工具。只要电话一响,哪怕是在深夜,他也会立即打起精神来倾听。
———2005年3月,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王全杰接到了烟台伤残军人任丛生老人的电话。
任丛生老人是烟台市芝罘区的一位二级甲等伤残军人。多年来,架着双拐的他一直离不开药物。早些时候生活起居靠妻子照料还勉强过得去,可是自从7年前老伴患糖尿病,渐渐失去了照顾他的能力。加上药费开支越来越大,老两口生活十分拮据。由于无钱治病,任丛生的病情一天天加重。一个偶然的机会,任丛生得知了“永远不关机”的王全杰的电话,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把电话打了过去。
“任老,别着急!我回烟台后马上去看您!”纵然是素不相识,任丛生缓慢吃力的诉说还是让王全杰的心也跟着揪了起来。会议一结束,心急如焚的王全杰就立刻乘飞机赶回烟台,顾不得回家就急忙赶到任丛生家中了解情况。
看到任丛生破败贫苦的家境和两位被病痛折磨的老人痛苦的神情,王全杰的视线模糊了。“任老,咱们先看病!”顾不得多想,他自掏腰包垫付了任丛生的医药费,将他送进医院进行治疗。
第二天,王全杰就到市民政局和劳动局医疗保险事业处反映任丛生的情况。多方奔波之后,任丛生的情况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核实后,当场对任丛生的1万多元医药费用进行了结算。
“黄土是最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留了所有的人。”成长的经历让王全杰学会了心存感激,学会了兼济天下。这朴素的感恩之情在岁月的流转中得以升华,演绎成对百姓、对社会深切的责任感和关怀情。
———2005年12月。天寒地冻,大雪封门。又是一个陌生的电话,让王全杰开始了冬天里的奔波与忙碌。打来电话的,是在烟打工的河南省鹿邑城郊乡小洪洼村村民郭改良。
20多名在烟台打工的民工,因拿不到工资和工伤事故赔偿金而无法返乡。万般无奈之下,他们辗转找到王全杰求助。
接到电话的王全杰二话没说,立即赶往郭改良和工友们的住处。老板跑了,暖气停了,食堂也没了,20多位饥肠辘辘的农民工只能忍饥受冻,蜷缩在“滴水成冰”的破工棚里发愁。
“不管多困难,一定要帮农民兄弟们把工钱要回来!”王全杰冒着大雪调查取证,很快向法院提交了《关于尽快对郭改良等外地民工工资、医疗赔偿纠纷立案的建议》,希望法院能重视此案,特事特办,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并请来律师为郭改良等辩护。法院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提前开庭审理,使这一事件得到妥善解决,并免收了民工们3000元诉讼费用。
在王全杰的字典里,似乎没有“拒绝”、“敷衍”如此的词汇,他有的,是愿意随时为民奔波的双腿,一颗体恤百姓的赤子之心。除了热心为求助者奔走呼吁,他经常与摆地摊的、捡破烂的或外来打工者交谈,甚至将他们请到家中饭菜招待,问寒问暖,出钱出物,扶危救困。
“有时候只需要我付出一点努力,就能使正在承受痛苦的人走出困境,重新开始生活。这对我来说,是种幸福,更是一种光荣!”王全杰的幸福观简单明了。
承诺
“我是个搞科研的,只有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了,我才有回报社会的资本,这也是和谐社会的体现。”
“我首先是个科研工作者,搞好科学研究是自己的工作,更是自己的本分。”王全杰时常这样说。
投身皮革研究30余年的王全杰,从无名小辈到业内翘楚,一路走来,千回百转,步履艰辛,仍痴心不改。
“我国是养猪大国,猪皮资源却浪费严重。”对此,王全杰常常为我国皮革技术的落后惋惜不已。
为改变这一现状,在近四年的时间里,他与同事们每天都与二三百公斤生猪皮打交道。曾经含着一口饭沉沉睡去,曾经在三九天被胃病折磨得虚汗淋漓……
这一切,王全杰都挺过来了。
1400个日日夜夜的苦心研究,无数次的挫折打击,最终在一个夏日的黄昏凝变成天边那抹最美的彩霞———王全杰主持研究的“面粗质次猪皮制革技术”开发成功!
这项在全世界首创剖白湿皮制革及大面积补伤残的新工艺,为山东省夺得了建国以来第一个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列入国家科技推广计划。
不推广,成果是死的。不推广,科研就无法转化成生产力,就无法成为改变落后现实的助推器。不推广,1400天的呕心沥血的科研换来的是纸上谈兵一场空!
推辞了日韩美客商的来函邀请,拒绝了澳大利亚驻华使节的登门商谈,王全杰毅然踏上了北上漠河、南下桐乡苗寨的技术推广之路。
整整10年的时间,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行程10万多公里,300多家企业从中受益,50多家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数万名职工重新上岗。安徽、湖北、河南洪涝灾区的23家企业拿着王全杰无偿赠送的技术如获至宝,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1998年春天,王全杰前往云贵高原的毕节县和黎平县传授猪皮制革新技术。从成都下火车后乘长途汽车越过乌蒙山、大娄山到目的地要26个小时。王全杰头靠在车窗,枕着山路的颠簸睡着了。到达毕节县时,他的脸、脖子、衣领上沾满了鲜血。原来头皮已被车窗的拉手磨破,而过度疲劳的他竟然毫无觉察……
一路走来,汗水遍洒,殚精竭虑。看着满柜的锦旗、奖状和感谢信,苍老的王全杰憨厚而会心地笑了。在一个科研人员眼里,没有比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为社会、为民众带来进步的力量更让自己感到幸福和满足了。
几番峥嵘岁月稠,赤子不改报国心。王全杰的脚步始终不曾为已有的成果停滞。攀登,攀登,伴着岁月的年轮,王全杰前进的步伐愈发坚定有力――
2003年,王全杰的耐水洗服装革及超薄剖层技术被美国杜邦公司看中,实施跨国技术嫁接,研制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莱卡超弹力服装革,使我国一举成为世界第三个莱卡皮革生产国。
2006年12月24日,王全杰承担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高性能皮革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其研制成功的汽车内饰革是我国第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专用皮革,标志着我国基本结束了汽车用革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几十年来,他先后取得了30多项科研成果,8项发明专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轻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把本职工作做好。”对王全杰来说,这是一种生活常态,更像是一种铿锵有声的承诺。这承诺,从他走进大学研究皮革时起,便默默许给了国家的皮革制业;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时起,便忠诚地许给了鲜红的党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