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招标十年观察之四]行业协会上书国务院 药品招标有"疾"难"终"
本报记者 邹建锋 中国经济时报2004/06/16
“终止”呼声换来“完善”基调
“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如何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但是否会取消招标,没有人出来表态。”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朱长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这是一次内部的座谈会,具体内容不宜透露。”朱长浩对记者说。
一位参加了本次会议的医药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次会议刚开始,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就定下了一个基调:今天是和大家一起研究如何进一步规范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问题。“所以这次会议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记者试图联系国务院纠风办有关负责人,但是北京114查号台告知这个部门的联系电话没有登记。随后记者致电监察部,接电话的官员回答说国务院纠风办的办公室的确设在监察部内,但是电话号码是保密的,除非记者能说出具体联系对象的姓名。
随后,记者又致电发改委、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了解座谈会的结果,但是有关官员也表示“这个问题无法给你具体的答复。”
行业协会早已预见“失败”?
这次会议取得的共识是:五年来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弊多利少,没有实现让利于患者和纠正不正之风的预期目标,而医药企业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产生了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和弊端。政府、医药企业、医疗单位和人民群众都不满意。实事求是地评估我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加快推进“三项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步伐,已成为全国医药企业的迫切愿望。
但是记者阅读了这份“上书”中的七条建议,却意外地发现:尽管题目是“请求终止”,但是具体建议却显得“温和”得多。
这七条建议分别是:一、有力度地规范和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加快“三项制度”改革的推进和监督力度,加快医药分业的步伐;二、建立科学、规范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机制;三、规范招标品种目录;四、正确处理好招标药品质量与价格的关系;五、落实国家有关招标药品价格管理政策,让利于患者;六、简化手续,降低费用,减轻企业负担;七、建立、健全政府协调、监督和沟通机制。
对此,会议的“东道主”——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会长赵博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迟早会退出历史舞台,但是目前看来,进一步加以规范和完善,为医药企业争取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更加实际一些。
行业协会缘何低调
早在今年2月中旬,某省医药行业协会的负责人就告诉记者:3月份全国主要的医药行业协会将在杭州聚会,讨论要求终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问题。当时他表示,会议的具体时间确定之后将通知记者参加。
3月下旬,记者曾就此致电这位负责人,询问会议情况。但是他守口如瓶,没有向记者透露会议已经召开的消息。直到
近日,这位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本来的确打算邀请记者参加会议,但是多数行业协会的负责人认为还是低调些,所以取消了这个计划。“后来不知道是谁把这个消息给‘捅’出去了。”
记者辗转找到了“走漏风声”的当事人——某医药企业的一位副总。他告诉记者:
“现在看来媒体报道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我们觉得
不对称的“博弈”?
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
高强在说这番话的时候,透露出“要针对各方面反映强烈的问题。”他的讲话也是13家医药行业协会上书国务院之后,相关部委主要负责人首次就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发表的意见。
但是,一些医药行业的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无论如何进行“完善”,都只是“治标”,因为这项实行了五年的制度虽然其初衷是纠正药品购销不正之风、抑制药价虚高等。但是实践证明,几年来药品购销的不正之风并未得到有效遏制,而且招标环节还产生了新的腐败。另外,药价虚高迄今仍然是患者反应非常强烈的问题。
另外据记者了解,2002年年初,8个省市的医药行业协会和15家医药企业就曾经联合起来向国务院呈送了《关于恳请暂缓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紧急呼吁》。
那么,为何在这场“博弈”中医药行业似乎总是处在被动受屈的境地呢?九州通集团北京丰科城医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牛正乾对此有独到的见解:代言人的不平等始终是一道瓶颈。
他分析道:医院的代言人是卫生部,这是顺理成章的;发改委和地方经贸委等可以算药企的代言人,但是有些勉强,而医药行业协会毕竟无法左右政策的制定;社会保障部等要代表患者、消费者,则由于我国目前享受社保、医保的人数还不是太普遍,社会保障部关心的也主要是公费医疗部分,所以也无法到位。
他认为,由于消费者和药企代言人的缺失,确立了卫生部门在药品招标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事实上,卫生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所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是无法公开、公平、公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