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年末,有关部门“为与做实个人账户相衔接”,对“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进行了改革:“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这项改革新政出台后,舆论哗然。从因特网上网友们发表的意见看,虽然大多数人并没有弄懂这项改革对于自己的“基本养老金计发”究竟意味着什么,但表现出来的溢于言表的“激愤”却是异乎寻常的。
社会政策理论中有一项基本原则,即“复杂的政策不会是好政策”。因此常常以如今大多数人可能都搞不懂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作为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同时,也提出将“个人账户的规模”从“11%调整为8%”,“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的“改革”并没有实质性意义,不过是将钱从左口袋(社会统筹)换到了右口袋(个人账户)而已。但是,有人对此不以为然,抨击道:“养老(保险)改革并非‘口袋转移’”。
之所以说是“口袋转移”并指出其没有实质性意义,是因为现在养老保险的问题至少有二:一是“空账”,二是“窟窿”。“空账”是指“个人账户”中并没有实实在在地存上钱,在“做实”之前可以说是分文不名。到2005年年底,空账已经达到8000个亿,而且每年还将以1000个亿的规模增长(2006年的统计数字还未见报道)。
形成空账的主要原因倒不是像一些网友唾骂的那样是被“贪污挪用”了,事实真相是,现在每年收缴的养老保险费,包括企业缴纳的和个人缴纳的,其实全部拿来用于支付当年的养老保险金还不够用,国家财政每年还需要再往里贴补几百个亿,这就是所谓的“窟窿”。2005年,据劳动保障部发布的公报提供的数字:“各级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65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544亿元,地方财政107亿元。”
试想,本来企业缴纳的和个人缴纳的钱全部都是放在左口袋(社会统筹)里准备往外发的,然而这些钱统统往外发其实还不够,还要财政贴补。改革后的新政策要从左口袋中掏出8%(个人缴纳部分)放到右口袋(个人账户)中,这笔钱要储存起来,不往外发了。但这样一来,左口袋中的钱的缺口岂不是更大了,这少了的8%,最终还不是要国家财政再往里贴。这一改,绕来绕去地把大家都给忽悠了。实际上,不如干脆说,为了补上亏空,把空账做实,中央财政往参保职工的个人账户中注入了钱,金额相当于个人缴纳的8%,而且以后每年也都照此办理。至于那3%不往右口袋里装,就先不提了。这样解释,是不是挨骂的可能性会小一点。
当然,头脑灵活一点的,还是会想到有问题。因为即使从2006年开始个人账户从11%调整到8%,那么从1993年或1997年到2005年的个人账户应该按什么算——11%抑或8%,其实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说到底,应该看清楚,社会统筹也好,个人账户也好,实际上都是“计发办法”。所有的钱可能还是装在一个口袋里,但给钱的时候按两部分算。这个方程,那个公式,一忽悠,你准晕乎,最后还是得乖乖地把“拐”给买下。
即便如此,你还是值得庆幸,因为当右口袋中没有钱的时候,自然也就没有贪污挪用的事。如果真的一旦有了钱,麻烦又出来了。上海的社保基金案给我们以警示,只要口袋中有钱沉淀下来,就要特别小心。当然,上海的案子所涉及的可能主要是“小城镇社会保险”和“企业年金”积累下来的钱。然而,如果右口袋或个人账户中真的存上了钱,那也一样会使有些人垂涎欲滴。
由此又联想到,近来广州市社保基金10亿元巨额亏空的旧账受到人大代表的质询。有关部门答疑:经过各方努力,目前已追回的和有望追回的相加将近5亿元。这是否也意味着,剩下的5亿多元恐怕一时无法追回。当然,市长慨然表态:“广州将按照国家审计署的处理意见进行处理,如果社保基金无法追回,就由政府财政填补缺口,总之会确保缴纳者的利益。”
市长的保证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者来说,不啻是吃了一颗“定心丸”。但从理论上去探讨,其实还是有问题。在中国,财政的钱常常被看成是政府的钱,所以这样表态好像并没有什么问题——政府有关部门“玩丢了”养老保险基金的钱,当然要政府掏出“自己的钱”来补上。但是,如果把财政的钱看成是纳税人的钱,或者说是全体老百姓的钱,那么问题就出来了。如果我们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全民都参加的,那怕就是覆盖面达到80%以上,这样做都可以说得过去。但是偏偏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还不够“大众”,这样做就有点不妥了。因为用大众的钱去补“小众”制度的窟窿,实际上理由是不充分的。这个说法对中央政府用财政的钱去贴补养老保险制度的窟窿也一样适用。
所以,光把社保基金定义为任何人都碰不得的“高压线”还是不妥,还是需要通过运营把死钱变成活钱,通过运营来保值增值填上窟窿是最理想的。现在的银行存款严格来讲已经是“负利率”,所以光放在银行里实际上就在贬值。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损失可能不亚于贪污挪用。当然,好处在于不会有人因此而犯错误甚至犯罪。
话又要说回来,现在社保基金也不是没有运营,譬如社保基金入市就曾经得到很高评价,何况现在恰逢股市“牛气”冲天。但是,应该想一想,中国的股市投机太甚,如果社保基金赚了钱,那就有可能大部分赚的是小股民或散户的钱,这合适吗?现在又有人主张,可以把钱放到国际市场上去投资,但是,这样做能操胜券否?说句大白话,心里直打鼓。
说到这里,似乎路路不通。希望在哪里?关键在于能否找到一条内涵式的社保基金发展道路,限于篇幅,且听下回分解吧。
社会政策理论中有一项基本原则,即“复杂的政策不会是好政策”。因此常常以如今大多数人可能都搞不懂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作为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同时,也提出将“个人账户的规模”从“11%调整为8%”,“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的“改革”并没有实质性意义,不过是将钱从左口袋(社会统筹)换到了右口袋(个人账户)而已。但是,有人对此不以为然,抨击道:“养老(保险)改革并非‘口袋转移’”。
之所以说是“口袋转移”并指出其没有实质性意义,是因为现在养老保险的问题至少有二:一是“空账”,二是“窟窿”。“空账”是指“个人账户”中并没有实实在在地存上钱,在“做实”之前可以说是分文不名。到2005年年底,空账已经达到8000个亿,而且每年还将以1000个亿的规模增长(2006年的统计数字还未见报道)。
形成空账的主要原因倒不是像一些网友唾骂的那样是被“贪污挪用”了,事实真相是,现在每年收缴的养老保险费,包括企业缴纳的和个人缴纳的,其实全部拿来用于支付当年的养老保险金还不够用,国家财政每年还需要再往里贴补几百个亿,这就是所谓的“窟窿”。2005年,据劳动保障部发布的公报提供的数字:“各级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65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544亿元,地方财政107亿元。”
试想,本来企业缴纳的和个人缴纳的钱全部都是放在左口袋(社会统筹)里准备往外发的,然而这些钱统统往外发其实还不够,还要财政贴补。改革后的新政策要从左口袋中掏出8%(个人缴纳部分)放到右口袋(个人账户)中,这笔钱要储存起来,不往外发了。但这样一来,左口袋中的钱的缺口岂不是更大了,这少了的8%,最终还不是要国家财政再往里贴。这一改,绕来绕去地把大家都给忽悠了。实际上,不如干脆说,为了补上亏空,把空账做实,中央财政往参保职工的个人账户中注入了钱,金额相当于个人缴纳的8%,而且以后每年也都照此办理。至于那3%不往右口袋里装,就先不提了。这样解释,是不是挨骂的可能性会小一点。
当然,头脑灵活一点的,还是会想到有问题。因为即使从2006年开始个人账户从11%调整到8%,那么从1993年或1997年到2005年的个人账户应该按什么算——11%抑或8%,其实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说到底,应该看清楚,社会统筹也好,个人账户也好,实际上都是“计发办法”。所有的钱可能还是装在一个口袋里,但给钱的时候按两部分算。这个方程,那个公式,一忽悠,你准晕乎,最后还是得乖乖地把“拐”给买下。
即便如此,你还是值得庆幸,因为当右口袋中没有钱的时候,自然也就没有贪污挪用的事。如果真的一旦有了钱,麻烦又出来了。上海的社保基金案给我们以警示,只要口袋中有钱沉淀下来,就要特别小心。当然,上海的案子所涉及的可能主要是“小城镇社会保险”和“企业年金”积累下来的钱。然而,如果右口袋或个人账户中真的存上了钱,那也一样会使有些人垂涎欲滴。
由此又联想到,近来广州市社保基金10亿元巨额亏空的旧账受到人大代表的质询。有关部门答疑:经过各方努力,目前已追回的和有望追回的相加将近5亿元。这是否也意味着,剩下的5亿多元恐怕一时无法追回。当然,市长慨然表态:“广州将按照国家审计署的处理意见进行处理,如果社保基金无法追回,就由政府财政填补缺口,总之会确保缴纳者的利益。”
市长的保证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者来说,不啻是吃了一颗“定心丸”。但从理论上去探讨,其实还是有问题。在中国,财政的钱常常被看成是政府的钱,所以这样表态好像并没有什么问题——政府有关部门“玩丢了”养老保险基金的钱,当然要政府掏出“自己的钱”来补上。但是,如果把财政的钱看成是纳税人的钱,或者说是全体老百姓的钱,那么问题就出来了。如果我们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全民都参加的,那怕就是覆盖面达到80%以上,这样做都可以说得过去。但是偏偏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还不够“大众”,这样做就有点不妥了。因为用大众的钱去补“小众”制度的窟窿,实际上理由是不充分的。这个说法对中央政府用财政的钱去贴补养老保险制度的窟窿也一样适用。
所以,光把社保基金定义为任何人都碰不得的“高压线”还是不妥,还是需要通过运营把死钱变成活钱,通过运营来保值增值填上窟窿是最理想的。现在的银行存款严格来讲已经是“负利率”,所以光放在银行里实际上就在贬值。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损失可能不亚于贪污挪用。当然,好处在于不会有人因此而犯错误甚至犯罪。
话又要说回来,现在社保基金也不是没有运营,譬如社保基金入市就曾经得到很高评价,何况现在恰逢股市“牛气”冲天。但是,应该想一想,中国的股市投机太甚,如果社保基金赚了钱,那就有可能大部分赚的是小股民或散户的钱,这合适吗?现在又有人主张,可以把钱放到国际市场上去投资,但是,这样做能操胜券否?说句大白话,心里直打鼓。
说到这里,似乎路路不通。希望在哪里?关键在于能否找到一条内涵式的社保基金发展道路,限于篇幅,且听下回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