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领导者】: 您什么时候到深圳的,您认为深圳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有何得失?
【陈世民】:我是1980年到深圳的,坐着马车来的,第一次住在酒店,被牛打呼噜打醒了,我是深圳的建设者之一,见证了她白手起家到快速发展的过程,对深圳我很有感情。从86年以来我一直是市政府的顾问,直到2002年换届。我认为深圳是一个自我更新能力很强的城市,我们造了一个旧城,现在又在建设一个新城,成就很大,但问题也多。深圳是先从罗湖开始建设的,一开始我们没经验,就学香港模式,学香港又因为底子薄,只敢学元朗,不敢学中环,在罗湖不断地造房子,弄得很拥挤,握手楼、接吻楼比比皆是,环境搞得也很差。后来政府从新加坡考察回来后扒了几十栋房子,不然还糟糕。当然,现在好多了,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地产领导者】:您说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陈世民】:我们的规划目光比较短浅,像机场就是一个例子,前两年才建的,但很快就发现跟不上用了,市民中心将会城市形式主义的代表,文化图书馆今后说好话的人也不会多,会展中心结构技术落后、问题也不少。
总的来说深圳的城市建筑缺乏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滨海特色。深圳有很好的天然海景资源,但城市中心却隔海老远,您看巴黎的赛纳河、英国的泰晤士河、美国的三蕃市、佛罗里达等,水资源和人居环境结合得多好,香港也不错啊,我们深圳就不行。
【地产领导者】:这可能跟中国的大陆文化有关系,可能习惯了皇天厚土,潜意识里觉得离海太近没有安全感,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在地缘政治论提到过这一点。
【陈世民】:应该是吧。深圳建筑的第二个特点是缺乏气候特色。深圳是湿热气候,好的建筑是会说话的,您看见它就觉得它表达了自己鲜明的气候特征。象俄罗斯的民居跟英国的民居就有很大的不同,而深圳的很多发展商不知道为什么,试图全盘抄袭外国的东西,从名字到建筑造型,别说造得形似而神不似,即使把人家的建筑整体拿过来也不见得是好事啊,您有没有考虑他们的建筑元素里所表达的文化含义?您有没有考虑到人家建筑跟当地气候的适应性?像波托菲诺,我倒不是批评华侨城,上次我从意大利回来,专门还在杂志上剪了人家的波托菲诺,您看人家的湖是真正具有生活气息的,可以观光,可以泛舟,到我们这里就成了装饰。
【地产领导者】:的确,这个现象在深圳很普遍也很严重,不光华侨城片区,红树湾片区也存在这个问题。欧洲和北美很多建筑都承袭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风格,但都进行了本土化的设计,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哥特式建筑、巴洛克建筑等。感觉深圳的发展商有点食古不化。
【陈世民】:是的。深圳的建筑还有一个缺点:就是整体性差。首先组团零七碎八的。其次表现在片区上,深圳的一个片区会分给好多开发商来经营,不同开发商为了设计出有差异性的房子,各自去请那些国外的所谓著名设计师,结果小小一个片区集中了好几个国家的建筑风格,好象被瓜分的殖民地一样,您说这是说干吗?
【地产领导者】:业界也有说深圳现在是“建筑殖民主义”的观点,跟
【陈世民】:作为建筑师,我在设计时会调动很多元素,尽量使建筑设计符合“实用、坚固、美观”的要求,但建筑师的观点并不是所有时候都被开发商认同的,比如黄浦雅苑那几个古希腊柱式,提交设计稿的时候他们说不错,但等到有人参观了,他们又听了些风言风语,说那些柱子四个女的一个手摸一个奶,伤风败俗,闲话多,说要拿下来,我坚持不拿。
深圳城市建筑三大遗憾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