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价与高药价,同为“新三座大山”之一。解决看病难与买房难一样,都需要对低收入者进行政策救济,而不是通过行政手段干预价格。
北京大学副校长、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海闻教授近日表示,医疗改革不是要一味地把药价降下来,不是把贵变成便宜,政府要尊重市场,不能通过行政手段干预药价,但可通过对收入较低者实行救济,而这需要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商业保险的发展。
同样,在房地产市场,也不是把房价降下来就能解决问题,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恐怕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去弥补。假如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强制开发商降价,使绝大多数人都能够买得起,估计第二天所有的售楼处就需要警察来维持秩序。需求太多,排队的人太多,于是就会像春运时期的车票一样,“不涨价”你照样买不到,最终只能依靠黄牛党。与车票不同的是,房子不会像车票一样连续供给。由于开发商无利可图或利润大量减少,大量开发商破产倒闭退出房地产市场,市场上不再有新的商品房供给,存量房在很快被消耗完毕之后,房地产市场“有价无市”,既不会有新房也不会有人愿意低价销售二手房。这样下去只有两个结果,第一是房价在政府短暂抑制之后,疯狂“报复性上涨”,直到有新的商品房上市达到市场均衡;第二是政府为缓解短缺,对房屋购买“凭票购买”,以缓解短缺,房地产市场崩溃,中国回到有名无实的“福利分房”时代,大家继续在单位永久地等待。
无疑,这两种情况都是大家不愿意见到的,因为它损害的是社会的发展和所有人的福祉。历史证明,没有比市场更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我们现在出现的问题,并不是市场化造成的,而是市场化不够。
比如,请一个钢琴家教,市场价每小时100-500不等,挂一个主任医师的号,不过十块钱左右,这其中医师的收入不过几块钱。这是一种很明显的“脑体倒挂”。因此,海闻教授建议适当提高医生工资,“使其不用为生活操心,从而遏制医疗创收的现象。”但是,大家宁愿花1000元请一个小时的家教,却不会愿意花500元挂一个专家的号,这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思想烙印。这种利益分配方式,完全不能体现医生的劳动价值,也是市场化不足的表现。其后果是大家都得不到好的医疗服务,却不得不承受高药价的后果。同样,房地产市场也不是“取消开发商”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保证开发商的正常利润,保持市场价格对购买资格的筛选,同时对低收入者进行政策救济,建立以廉租住房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
在中国这样一个脱胎于计划经济的转型国家,行政权力对市场的干预具有悠久的传统,(套用某革命前辈的话,行政干预就像根鸡巴,动不动就硬起来。)一不小心就会在市场经济的道路上后退。中国人“健忘”的民族特性又往往使我们把苦难的岁月装饰成虚幻的“文武之治”,这种思想又会形成对政策制定者的舆论压力,从而使政策短期化,甚至导致某种程度上的后退。
2007年4月22日星期日
(本文发表于4月26日《竞报·房产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