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题之一:宣传正面人物的速度远远赶不上腐败官员的发展速度,几十万宣传干部莫之奈何,我们应如何建立反腐工作的思想体系呢?
中国自从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大地上就出现了英雄人物,我们一直在宣传英雄人物。毛泽东时代是宣传雷锋和焦裕禄。新时代时期也出现了很多的英雄模范人物。但是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本人前几年在上海,经常见到道貌岸然的市委书记频频在电视台上亮相。没想到几年之后,现在才知道他是个巨贪。
现在腐败正涉及各个领域,杀和吓治不了堵不住,腐败分子可谓是前赴后继。宣传共产主义思想根本解决不了人的自利性导致的腐败问题。民间宣传鬼神惩戒坏人,干坏事因果报应等观点,由于缺乏科学依据,所以也起不到消除腐败思想根源的作用。健全制度建设尚待时日。
那么如何使大家在公事上不为己或少为己呢?使官员尽量少贪或不贪呢?在制度还没有健全之前,我们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思想体系来做官员的思想工作呢?
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包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铸及几十万正职官员及宣传干部莫之柰何
宣传部门不能做好官员不腐的思想工作,也就是说在中国的宣传部门没有一个人是振兴人才。
那么究竟如何建立反腐工作有效的思想体系呢?
拭目以待,看各位有何搞招。
不行的话,我再来谈谈我的反腐新思想体系。
思考题之二:民企老板放弃数亿元资产悄然隐退,引发舆情震荡,如何探其迷底?
他离开了,离开的程序令人惊讶与不解;他离开了,离开了由他创办并历经十年奋力打拼已步入良性发展势头的企业,且放弃了属于自己的财富;离开或隐退或许是人生的一种选择。但是这种退身而去留下的悬念让人们在不断地猜测和思索……
因为一种特殊方式,黑龙江海外集团赚足了眼球。
此前,这个民营企业的详细情况,并不曾被外人了解。如今,因为其创办者的悄然离去而声名大噪。
李宝宇,黑龙江海外集团总裁,海外集团的绝对控股股东,于2007年3月1日突然宣布放弃自己在海外集团的所有权益,同时向公司管理层提出要“隐退”。之后便消失未有音信。
虽然李宝宇在“隐退”之前已经对公司命运作了与己无关的表述,并期冀公司在他离开之后能持续发展,但是来自当地媒体的消息说,失去掌舵人的海外集团目前正陷入一系列冲击之中。甚至有消息说,公司业务受到了影响。
据李宝宇离去之后公司对外宣布的数字,到目前为止,李宝宇个人所拥有绝大部分股份的黑龙江海外集团现有资产4.5亿元。
一个10年打拼,拥有数亿元资产的民企老板,在事业如日中天之际,突然宣布放弃全部资产悄然“隐退”,其中原委如何,现在还没有任何人、任何部门能够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一时间,“隐退”了的李宝宇,失去了当家人的海外集团,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事件:
数亿元资产老板宣布放弃企业全部
3月1日上午,黑龙江海外集团总部会议室,由总裁李宝宇召集的公司高层会议在一种悲情笼罩的气氛中召开了。
那天,李宝宇哭了。
据介绍,李宝宇一手创建海外集团,10年间几经磨难,但是员工都不曾见到他流泪。3月1日的会议上,作为总裁的李宝宇第二次在员工面前流泪。
此前,公司有传言,说李已有去意,要离开海外集团。春节期间,这种传言成为了困扰海外集团高层的一个坏消息。也有人很确切地透露:李总已经多次表示要离开企业,但是被企业其他高级领导劝阻。然而,不曾想到的是,3月1日的会议,传言成了现实:面对集团全体高层,李宝宇宣布放弃海外集团。
会上,李挥泪和大家道别。
消息让所有与会高层目瞪口呆。因为此前,海外集团在2006年总结会上宣布,集团经历了发展最好的一年。按照未来发展规划,2007年会有更好的发展态势。而这一切,都被李宝宇的一段讲话给粉碎了:“二十几年来,我从机关到国企开拓创业,直至创办海外集团,今天已经达到最佳阶段,完成了对党、对国家、对社会、对员工的历史使命,集团已经步入正轨。我感到身心特别疲惫,我想过平淡的生活。集团的全部资产和资金我一分不带,大家要同舟共济做大海外集团。如果经营不下去,你们也可以把企业卖掉,出售企业获得的资金一部分捐献给国家及社会慈善机构,一部分用于安置职工善后,千万不要给社会增添负担……”
据员工事后回忆,李宝宇在会上悲情讲述这段话的时候,泪流满面。
而此时,与会高层才弄明白,所谓的放弃公司传言并不完全准确,海外集团依然存在,但是作为公司绝对控股股东的李宝宇,放弃了自己所有的公司资产。
与会人员开始躁动起来。
而事后有人回忆,李的去意恐怕并不是突然决定。2006年总结会上,李宝宇就已经一反常态。“那天他很激动,第一次当着员工的面流泪。”公司一位高层表示,当时大家就有些奇怪,“按说2006年是我们集团有史以来发展最好的年份,集团共上缴税金1000多万元;职工工资连续三次上调;在银行里没有一分贷款;集团账户上有流动资金近3000万元;对木兰县、方正县、七台河市等地投资的一批项目正待开工建设。”而就在这次会议上,李已经透露出海外集团的发展是全体员工精诚合作的结果,自己虽然作为一把手,但是起到的作用不大。
从今年农历正月初九开始,李宝宇就多次召开会议,部署工作,表达自己欲离去的想法。“但是当时大家还有一线期望,认为他只是由于压力太大要休息一段时间,或者是要放弃对公司的管理权。”一位公司高管说。但是3月1日的会议,大家得到的信息却是李对整个公司的彻底放弃。
会议开得悲壮、伤感。一位高层事后回忆说,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在哭。而李是最先止住泪水的。然后,他离开了会议室。
此后,在所有与会人员含泪极力劝阻的情况下,李仍未有所动。宣读完自己的决定后,他含泪回到自己办公室,简单收拾完用品之后,匆匆离开。
有消息说,李宝宇此前萌生过去意,但集团高层所有人未料到他此番毅然决然地离开企业。
猜测:
多种可能都成不可能
据当地一家媒体介绍,3月1日宣布放弃公司之后,李宝宇在与该报社一位记者的电话中证实了自己去意已决,但却不肯接受采访。他说:“我不想多说什么,我会把我的企业留给我的员工,不会带走一分钱。”此后,李宝宇的手机再也没有开机。
对于李宝宇的毅然“隐退”,其中种种难以解释通的地方,让人们百思不解。围绕着李宝宇为什么在自己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做出这样的举动,坊间也只能用猜测来进行推断。然而,或许正像海外集团一位员工说的那样:“也许只有等到他出现,才可以解开这个谜。”
由于李在“隐退”之后,外界一直无法与其沟通,围绕李宝宇在人生打拼的巅峰之际,在事业发展的辉煌时期,作为一位优秀的民营企业家却突然选择隐退的话题,一段时间以来,种种猜测不断。而让外人无法解释的是,无论哪一种推测,最后或许都将会被否定。
李宝宇匆忙“隐退”之后,给人们留下的不仅仅是数亿元的财产,也留下了各式各样的猜测与思索:
猜测一:海外集团自我炒作?
对于这样的猜测,海外集团相关人员表示很气愤:有必要用这种方式来炒作吗?据了解,海外集团目前总资产达到4.5亿元,拥有12家子公司,资产负债率仅为18%,已成为以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专营、进出口贸易、房地产开发为龙头的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形式的现代企业集团。从业务发展看,海外集团的确不需要用吸引大众眼球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炒作。
“要炒作,也不能拿公司业务开玩笑。”海外集团党委书记、常务副总裁陈丽燕用“伤筋动骨”来形容李宝宇总裁的离开给海外集团带来的影响。她说,总裁就好比是“100000”的“1”,是数字的灵魂,“1”都不存在了,后面有再多的“0”又有什么意义呢?
据陈丽燕介绍,李宝宇离开海外集团前实际上已经做好了不留后路的打算。“李宝宇总裁在离开时再三强调,对木兰县、方正县、七台河市的项目建设一定要做好,要对项目所在地政府和国家科工委、省科工委及客户负责。”他嘱咐管理层,今年要继续给员工上调工资,并安排好由他资助的20多位贫困学生上学的费用。
要炒作,至于把这些“后事”都交办好吗?
猜测二:李宝宇个人遭受了特别压力?
有这样猜测的原因来自互联网。
3月16日,一家不知名的论坛上,一位名为“浪仔”的人在论坛中声称,李宝宇是为了躲避其违规违法行为才作出“隐退”选择的。然而,此贴遭到了据说是很多海外集团员工的抵制。
据黑龙江当地一家媒体介绍,李宝宇在其奋斗过程中有两次大的“挫折”:1992年,当时李宝宇在一家国有外贸公司任总经理,在对俄贸易领域大显身手,一年内为公司赚取利润上千万元,且首开对俄现汇贸易先河。然而,当其凯旋而归时,迎接他的不是鲜花和笑脸,而是将他撤职审查。2002年,他一手创办的海外集团又被人举报有涉税问题,被有关部门立案调查。许多员工被轮番传唤,有的甚至被羁押。一时间,各项工作难以开展,企业徘徊在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作为企业的法人代表,李宝宇本人也先后十几次接受专案组的询问。最终,人民法院的判决为其证明了清白。
来自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局的一位负责人也证实,到目前为止,行政部门没有接到任何关于调查海外集团的信息。
而公司一位高管也证实,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向司法部门了解过,没有任何针对海外集团的法律案件,尤其是没有针对李宝宇个人的纠纷。
一位法律界人士表示,如果李宝宇已经涉及了法律纠纷或者其他问题,采用“隐退”的办法也不是好方法。“以他的个人经历,这点常识肯定是知道的。”
猜测三:个人原因放弃事业?
这一点似乎除了李宝宇本人,没有任何迹象可以说明其存在这个原因。
据哈尔滨市中小企业局一位负责人介绍,两年前,在国家刚刚出台“非公经济36条”时,51岁的李宝宇在一次会议上曾表示,“非公经济36条”的出台,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无限的空间,应该说民营经济发展的春天来了。海外集团一定会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大干一场,为黑龙江的经济发展尽一份力量。
对于李宝宇来说,两次涉法磨难,都没有被压垮,在企业最辉煌、事业最需要他的时候选择放弃,实在不符合其个性。据海外集团员工介绍,多年来,李宝宇一直是个做事业的人,身体硬朗,精力充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为了集团的事业奔波操劳。身边的人估算过他全年最高行程达15万公里;而且从没有节假日的概念,一年365天终日忙于工作,头疼脑热根本不放在心上。
据介绍,在海外集团员工印象中,李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以往每次出差甚至在国外考察,也总是会打电话来询问公司的情况,“而如今,决然舍弃公司,舍弃跟他一起创业的战友,这根本不符合他的一贯个性。”
……
如果说李宝宇是功成身退,那么退得还不是时候,集团还在飞速发展,宏伟目标尚未实现;如果说他是想过一种休闲生活,但是也不必选择突然离去、杳无音信的方式;如果说他是身遭压力,知难而退,可是还有那些忠诚可靠的员工,可以与其同舟共济,再闯难关。
正如集团一个员工在互联网上的留言:难道“饱经沧桑不说难、至真至诚度春秋”的一个人,真能舍弃来之不易的事业吗?真能忘记那些波澜壮阔的岁月吗?
民企老板放弃数亿元资产悄然隐退引发舆情震荡
震荡:
个案背后隐藏什么玄机?
一个民营企业家放弃数亿元资产,悄然隐退,李宝宇的行为引起了媒体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连日来,黑龙江海外集团的员工也在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渠道寻找与他们失去联系的总裁。
这期间,海外集团的员工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通过各种渠道积极联系李宝宇。一个个打过去的电话,全部转成“全球呼”;一条条发过去的短信,石沉大海。
打开网络上的论坛,“总裁,期望你早日归来”,“总裁,你在哪里”,寻找李宝宇的帖子一个接一个。
连日来,在海外集团总部,四五十名员工每人都在发短信,每天都在发短信。员工说,那是他们和李总裁惟一能联系和沟通的方式,希望总裁开机的时候能看到这些短信,看到员工深情的期盼和呼唤。
“总裁,每逢佳节倍思亲,回来吧,海外集团和我们都需要你。”
“总裁,你是海外集团的灵魂,回来吧,带领我们一起创业,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波涛中的航船,怎能没有舵手。总裁,等待你回来和我们一起共建海外集团。”
……
短信接连不断地发出,李宝宇依然没有回复。
海外集团一负责人说:“李总裁离开后,我们一直在给李总裁打电话和发短信,也给他的妻子和女儿打过电话,有时候,甚至在深夜想起来,我们都会试着给李总裁打个电话,期望能偶然拨通,可至今仍没有和他取得上联系。”
这位负责人说,在与李总裁亲属联系后得知:3月6日,李宝宇的妻子与其有过电话联系,说一家人现在在南方,都很好,不用牵挂。
由于李的离开,海外集团的许多正常工作受到影响。一些重大项目需要做出决策,依兰煤矿年使用几千吨炸药项目、木兰乳化炸药生产线申报、七台河粉状乳化炸药生产线申报、计划进口硝酸铵、民爆系统整合等事情都是关系到海外集团发展的大事。由于一直没有和李宝宇取得联系,为了这些项目的决策,集团成立了由两位副总裁和一位总裁助理组成的临时决策组,对高层管理会议讨论通过后的集团重大事项作出最后决定。
据悉,除了通过与李宝宇的亲属及朋友联系、打探其消息外,海外集团也向有关部门进行了汇报。目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表示,会通过各自的渠道积极联系李宝宇,对海外集团所遇到困难将全力以赴给予帮助和支持。
一位署名为海外集团员工的网民在互联网上有这样一句话:您走后,您的办公室每天照旧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切物品照旧完好如初地摆放整齐,发短信,上网发帖……任何有关您的讯息都在牵动着我们的神经。
对李宝宇的隐退和该事件的进展,本报将追踪报道。
李宝宇其人
李宝宇,1953年3月出生,毕业于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中共党员,省劳动模范,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人大代表,省劳模协会副会长,省海外联谊会副会长,省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黑龙江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
20世纪90年代初,他与前苏联雅库特金刚石矿科学联合公司的合作,打破了当时中苏贸易的障碍,成为对俄(前苏联)现汇贸易的第一人;90年代末,他开始尝试用民营资本参与国企改革。
1990年,年仅36岁的李宝宇临危受命,接任黑龙江省工商贸易进出口公司总经理一职。当时黑龙江省工商贸易进出口公司的情况有目共睹:企业连年亏损,欠债近百万元,处于破产的边缘。李宝宇大刀阔斧实施改革,一年后,这个濒临破产的公司在李宝宇的带领下,打了一个个漂亮的翻身仗,公司盈利超过1000万元,创汇达到500多万美元,比公司前5年创汇总和高出了近20倍,公司被晋升为国家大型二级外贸企业。
这期间,在李宝宇的积极争取和努力下,黑龙江省工商贸易进出口公司与前苏联最有实力的雅库特金刚石矿科学联合公司结成了贸易伙伴,签订了黑龙江省对俄(前苏联)贸易的第一笔现汇合同,打通了中俄现汇贸易的渠道。1991年4月,李宝宇在全苏金刚石联合体举行的国际现汇贸易展销会上,一举击败了包括英、美等国的12国客商,拿下了联合体320万美元的现汇合同,夺走了整个展销会额度的一大半。据称,这个举动成为当时中俄(前苏联)贸易具有重大意义之举。
从1992年开始,李宝宇被卷入一场权力的角斗中。清者自清,在经历巨大磨难后,1995年,李宝宇的业绩重新被肯定。
1996年,李宝宇组建了黑龙江海外集团。不久,李宝宇开始把集团发展的触角伸向国有企业改革。从1998年开始,海外集团成功兼并七台河三利化工厂、木兰县化工厂等七家国企。同时集团向多元化迈进,发展成以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专营、进出口贸易、房地产开发为龙头的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形式的现代企业集团,拥有12家子公司,总资产4.5亿元。海外集团已是黑龙江省民营企业的一面旗帜,李宝宇也成为知名的民营企业家。
十年间,李宝宇共向社会捐赠500多万元财物,一些善举,如果不是李宝宇隐退前安排工作时有过交待,可能还不会为人所知。
他向社会捐助一掷千金,自己却相当简朴,穿的是褪了色的西服,抽的是几元钱的香烟;他远离娱乐场所,却看重家庭,看重与家人在一起的平淡生活。(谭力新刘洁)
思考题之三:喜马拉雅山脚下的东孔村庄半个世纪无亡人,青藏高原空气稀薄,生存条件恶劣,科学家们经多方考察百思不得其解,其原因何在呢?
长寿村半个世纪无亡人
在远离现代工业污染的喜马拉雅山脚下,有一个名叫东孔的村庄,50多年来只见添人,不见亡人。
经社会科学家证实,该村最近的一次葬礼是1942年。从那以后,这个村里再没死过人,婴儿的成活率也是百分之百。东孔村1942年有680人,而今已增长到6244人,村民中年龄最大的已是142岁,130岁以上的老人家有88位,青藏高原空气稀薄,生存条件恶劣,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地方,出现了人类的生命奇迹。东孔村何以会成为长寿村?科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
思考题之四:为什么皇宫女人热衷权力掌实权不杀子,子也会死呢?
——自古至今没有一个热衷权力掌实权的女人能跳出此一规律
例1、吕后在刘邦死后,吕后执政掌权,汉惠帝有名无实,他即位第7年8月就死去了
例2、北魏冯太后过分热衷权力,据说她儿子献文帝便是她下毒害死的,孙子孝文帝5岁继位,她看见孝文帝早熟、“聪圣”,以为对自己的专权不利,曾想废除他,危少主多次,结果由于大臣力谏,方未成事
例3、武则天执掌朝政,杀自己的女儿、皇太子,最后自己干脆当起了皇帝
例4、慈禧太后执政亲掌大权退位后还不放权,其儿子光绪皇帝最后忧郁而死
思考题之五:七百年间,科·伊·诺巨大钻石的拥有者为何接连命丧九泉或伴随着灾难呢?
七百年间,科·伊·诺巨大钻石的拥有者接连遭灾的血腥史
2002年,当英国王太后的灵柩移往威斯敏斯特教堂供公众吊唁时,棺木上覆盖着王旗和女王敬献的花环。然而,让沿途数十万观众注目的倒还不是这些,而是上面那顶光芒四射的王冠。王冠正前镶着世界上最大的和最著名的科·伊·诺尔钻石。
老太后葬礼结束后,这顶王冠将重新回到伦敦塔,再次锁进透明的玻璃展柜。这颗钻石不仅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更像是一部史书,因为在它背后隐藏着刀光剑影和鲜血淋淋的故事,充满了父子兄弟间的暴力,背叛、告密、欺诈和骇人听闻的血腥屠杀。为这颗钻石,不知有多少人付出了生命!
一、谁拥有了它,谁就得承受它所带来的灾难
在波斯语中,科·伊·诺尔即“光明之山”的意思。公元1100年,这颗钻石在印度南部一座矿山被意外发现,但首次公开于世是在1306年。之后。它便被人们抢来夺去,酿成一场又一场大灾大难。印度教经文这样描述它:“谁拥有了它,谁就拥有整个世界;谁拥有了它,谁就得承受它所带来的灾难。唯有一位上帝或一位女人拥有它,才不至于遭受任何惩罚。”
16世纪,这颗原重188克拉的巨大钻石落入莫卧儿皇帝巴博手中,他把它藏在孔雀御座里,他骄傲地声称:“这可是无价之宝啊!它相当于全世界所有人一天的口粮。”但他没料到,他自己即将因这颗钻石而成为第一个受难者。不久,巴搏皇帝被亲生儿子赶下台,关进了监狱。
又过了若干年,这颗钻石传到沙·加汗皇帝手中。沙·加汗就是建造泰姬陵的那位皇帝。到了他暮年时,他的儿子们为争夺王位和这颗钻石,相互残杀,宫廷里弥漫着血腥气氛。最后的胜利者篡夺了王位,沙·加汗被关进阿格拉的古堡,直到死也没有出来。
到1736年,波斯人在格尔纳尔战役中战胜莫卧儿王朝。战胜者纳备尔·沙把莫卧儿子王朝的首都德里洗劫一空。但当纳德尔·沙准备凯旋时,却发现他的战利品中没有那颗最值钱的钻石。
于是,纳德尔·沙下令寻找这颗钻石。莫卧儿皇宫一位失宠的妃子告了密,说皇帝总是把最贵重的东西落在他的长头巾里。于是,纳德尔·沙采用古战场上的习俗,要求和莫卧儿皇帝当面交换头巾。这个被征服的皇帝无法拒绝纳德尔·沙的要求。
纳德尔·沙带走了头巾,当他在一个空地上打开那条长褶头巾时,巨大的钻石应声落地。纳德尔·沙那条长褶头巾时,巨大的钻石应声落地。纳德尔·沙举钻石对着太阳一照,钻石折射出七彩光芒,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惊呆了,纳德尔·沙不禁失声大叫:“哇,科·伊·诺尔!”自此,这颗钻石才有了自己的名字。
之后五年间,拥有这颗钻石的纳德尔·沙几乎成了嗜杀成性的暴君,只要他看谁不大顺眼,就会把他双眼戳瞎,或干脆将他杀死。最终,灾难也降临到他自己头上。一天,当纳德尔·沙在他的帐篷里熟睡时,一个仇敌闯进来把他杀死。纳德尔·沙的继承人继承了这颗钻石带来的灾难。阿迪尔的结局同样悲惨,被他的一个兄弟废黜,而他的兄弟又被另一个兄弟废黜。
二、几经辗转后,这颗沾满男人鲜血的钻石又回到老家印度
波斯王朝为这颗钻石进行的相互残杀持续了好几代人,几乎每位君王都是被杀死的。最后的两位王子实在是太为自己的命运担忧,便带着“光明之山”逃到旁遮普,寻求避难。此时的旁遮普已是大英帝国的领地了。两位王子把钻石献给旁遮普的锡克人统治者兰吉特·辛格。于是,在几经辗转后,这颗沾满了男人鲜血的钻石又回到了老家印度。辛格高兴极了,常把钻石放在马的辔头上,只要他一跨上马背,就能欣赏到它那耀眼四射的光芒。兰吉特·辛格是位很有权势的统治者,享有“拉合尔之狮”的声誉。他在位期间,国家还算稳定。可他死后,却内战不断。1840年锡克战争爆发,把混乱局面推到难以控制的程度。
战争结束后,惟一的王位继承人有幸活下来。他叫杜利普·辛格,那年只有9岁。此时的英国已与锡克人达成一项协议,英国承认杜利普·辛格作为印度的土邦主。但是锡克军队反叛时,英国驻印度总督一举吞并旁遮普,把辛格废黜了。年幼的辛格也被英国人监护起来。
三、9岁的印度土邦王子决定把钻石献给一个女人
小小年纪的杜利普·辛格不知怎么知道了数百年来发生在这颗钻石上血淋淋的历史。他非常害怕,决定遵循古老的印度教经文,把钻石献给一个女人——当时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
由于害怕钻石被别人抢走,辛格不敢立刻动身,他先通过电报与洛德取得联系。洛德同意在孟买等他,只要他一到,就立刻将钻石送往英国,得到洛德的应允后,辛格把钻石缝在一个长长的带子里,一头贴身缠在腰上,另一头在脖子上缝了好几圈,为加强防范,他还特意牵了两条警犬与他同行,一到孟买,他就把钻石交给洛德。
为把钻石平安送到女王手里,洛德总督与英国海军上将事先约定,只要他一拿到钻石,就会立即送到停泊在港口的英国“美狄亚”号军舰上。但是,当洛德拿到钻石时,把“美锹亚”号却迟迟不到,洛德只好把钻石暂存在印度的金库里,由两名英国军人昼夜看管。后来,携带钻石的高级信使终于登上“美狄亚”号,总督嘱咐他务必保守秘密,当心路上被人劫走。钻石是冒着风险进入英国海关的,因携带钻石的信使被命令必须保密,他不敢在入关时申报。但如果被查出来,那就太可怕了。信使也是把钻石缝在一条带子里。万幸,终于蒙混过关。这颗世界个最大和著名的钻石就这样偷偷地带进英伦三岛。
四、钻石被切割了,它从此失去了40%的重量
1851年,“光明之山”在伦敦公开展出,光芒四射的巨大钻石轰动了整个英国,当时专家们认为它太大了,不能充分发射出它应有的光辉,于是,第二年,钻石被切割了,它从此失去了40%的重量,变成108.8克,也就是现在的大小。损献钻石的杜利普·辛格王子得到英国的关照,英国在印度请了名苏格兰家庭教师,教他英语。13岁时,辛格背叛了锡克教,他剪了头发,改信了基督。
1854年,杜利普·辛格出落成风度翩翩的英俊小伙子。维多利业女王惦念着他,托人把他带到英国,每年给他5万英镑薪水,还为他买下位于萨克福的一所豪宅。他渐渐被熏陶成一个标准的英国绅士,还成了英国名列前茅的猎手。
一天,辛格正在请人为他画像时,维多利亚女王突然来了,手上托着那颗巨大的“光明之山”。女王想要试探一下,这颗钻石的原有主人现在重新看到钻石时会有什么感受?他是否愿意把它献出来?女王请辛格家庭教师的夫人去问这个问题,杜利普·辛格回答说:“当年,我是个孩子,当我按协议放弃我对它拥有权时,我还不大懂事。现在我长大了,我对我所做的一切绝不后悔。”女王走近他,轻轻地把钻石放到杜利普·辛格手中。他兴奋地欣赏着这颗曾属于他的钻石,足足有15分钟。接着,他便把钻石还回去,说:“陛下,作为您的一名忠实的臣民,我今天把科·伊·诺尔钻石正式奉献给您——至高无上的君王。”
1911年,这颗钻石被镶在玛丽王后的王冠上,玛丽王后是刚去世的伊丽莎白王太后的婆母。1937年,当伊丽莎白王的丈夫乔治六世国王加冕时,这颗钻石又出现在伊丽莎白的王冠上。
中国人几乎都说自己很聪明,那么让你们思考一下,这些问题能否解答?如果解答不出来后,那以后就让我试试看吧!
如果这个问题大家搞明白了,特别是高层领导搞明白了,我可以说贪官者会大幅度减少。如果让时光倒流,谁用这一套思想理论体系去做慈禧太后的工作,也许历史就不会发生戊戍变法中屠杀维新志士的事件。如果有谁拿这一套理论去做蒋介石先生的工作,国共内战也许就不会爆发了。如果有谁拿这一套理论去做毛泽东的思想工作,也许毛岸英就不会死了,毛岸英如果不会死,那么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就可能不会发生了。
作者:余荣星,QQ号:382163029
中国自从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大地上就出现了英雄人物,我们一直在宣传英雄人物。毛泽东时代是宣传雷锋和焦裕禄。新时代时期也出现了很多的英雄模范人物。但是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本人前几年在上海,经常见到道貌岸然的市委书记频频在电视台上亮相。没想到几年之后,现在才知道他是个巨贪。
现在腐败正涉及各个领域,杀和吓治不了堵不住,腐败分子可谓是前赴后继。宣传共产主义思想根本解决不了人的自利性导致的腐败问题。民间宣传鬼神惩戒坏人,干坏事因果报应等观点,由于缺乏科学依据,所以也起不到消除腐败思想根源的作用。健全制度建设尚待时日。
那么如何使大家在公事上不为己或少为己呢?使官员尽量少贪或不贪呢?在制度还没有健全之前,我们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思想体系来做官员的思想工作呢?
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包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铸及几十万正职官员及宣传干部莫之柰何
宣传部门不能做好官员不腐的思想工作,也就是说在中国的宣传部门没有一个人是振兴人才。
那么究竟如何建立反腐工作有效的思想体系呢?
拭目以待,看各位有何搞招。
不行的话,我再来谈谈我的反腐新思想体系。
思考题之二:民企老板放弃数亿元资产悄然隐退,引发舆情震荡,如何探其迷底?
他离开了,离开的程序令人惊讶与不解;他离开了,离开了由他创办并历经十年奋力打拼已步入良性发展势头的企业,且放弃了属于自己的财富;离开或隐退或许是人生的一种选择。但是这种退身而去留下的悬念让人们在不断地猜测和思索……
因为一种特殊方式,黑龙江海外集团赚足了眼球。
此前,这个民营企业的详细情况,并不曾被外人了解。如今,因为其创办者的悄然离去而声名大噪。
李宝宇,黑龙江海外集团总裁,海外集团的绝对控股股东,于2007年3月1日突然宣布放弃自己在海外集团的所有权益,同时向公司管理层提出要“隐退”。之后便消失未有音信。
虽然李宝宇在“隐退”之前已经对公司命运作了与己无关的表述,并期冀公司在他离开之后能持续发展,但是来自当地媒体的消息说,失去掌舵人的海外集团目前正陷入一系列冲击之中。甚至有消息说,公司业务受到了影响。
据李宝宇离去之后公司对外宣布的数字,到目前为止,李宝宇个人所拥有绝大部分股份的黑龙江海外集团现有资产4.5亿元。
一个10年打拼,拥有数亿元资产的民企老板,在事业如日中天之际,突然宣布放弃全部资产悄然“隐退”,其中原委如何,现在还没有任何人、任何部门能够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一时间,“隐退”了的李宝宇,失去了当家人的海外集团,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事件:
数亿元资产老板宣布放弃企业全部
3月1日上午,黑龙江海外集团总部会议室,由总裁李宝宇召集的公司高层会议在一种悲情笼罩的气氛中召开了。
那天,李宝宇哭了。
据介绍,李宝宇一手创建海外集团,10年间几经磨难,但是员工都不曾见到他流泪。3月1日的会议上,作为总裁的李宝宇第二次在员工面前流泪。
此前,公司有传言,说李已有去意,要离开海外集团。春节期间,这种传言成为了困扰海外集团高层的一个坏消息。也有人很确切地透露:李总已经多次表示要离开企业,但是被企业其他高级领导劝阻。然而,不曾想到的是,3月1日的会议,传言成了现实:面对集团全体高层,李宝宇宣布放弃海外集团。
会上,李挥泪和大家道别。
消息让所有与会高层目瞪口呆。因为此前,海外集团在2006年总结会上宣布,集团经历了发展最好的一年。按照未来发展规划,2007年会有更好的发展态势。而这一切,都被李宝宇的一段讲话给粉碎了:“二十几年来,我从机关到国企开拓创业,直至创办海外集团,今天已经达到最佳阶段,完成了对党、对国家、对社会、对员工的历史使命,集团已经步入正轨。我感到身心特别疲惫,我想过平淡的生活。集团的全部资产和资金我一分不带,大家要同舟共济做大海外集团。如果经营不下去,你们也可以把企业卖掉,出售企业获得的资金一部分捐献给国家及社会慈善机构,一部分用于安置职工善后,千万不要给社会增添负担……”
据员工事后回忆,李宝宇在会上悲情讲述这段话的时候,泪流满面。
而此时,与会高层才弄明白,所谓的放弃公司传言并不完全准确,海外集团依然存在,但是作为公司绝对控股股东的李宝宇,放弃了自己所有的公司资产。
与会人员开始躁动起来。
而事后有人回忆,李的去意恐怕并不是突然决定。2006年总结会上,李宝宇就已经一反常态。“那天他很激动,第一次当着员工的面流泪。”公司一位高层表示,当时大家就有些奇怪,“按说2006年是我们集团有史以来发展最好的年份,集团共上缴税金1000多万元;职工工资连续三次上调;在银行里没有一分贷款;集团账户上有流动资金近3000万元;对木兰县、方正县、七台河市等地投资的一批项目正待开工建设。”而就在这次会议上,李已经透露出海外集团的发展是全体员工精诚合作的结果,自己虽然作为一把手,但是起到的作用不大。
从今年农历正月初九开始,李宝宇就多次召开会议,部署工作,表达自己欲离去的想法。“但是当时大家还有一线期望,认为他只是由于压力太大要休息一段时间,或者是要放弃对公司的管理权。”一位公司高管说。但是3月1日的会议,大家得到的信息却是李对整个公司的彻底放弃。
会议开得悲壮、伤感。一位高层事后回忆说,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在哭。而李是最先止住泪水的。然后,他离开了会议室。
此后,在所有与会人员含泪极力劝阻的情况下,李仍未有所动。宣读完自己的决定后,他含泪回到自己办公室,简单收拾完用品之后,匆匆离开。
有消息说,李宝宇此前萌生过去意,但集团高层所有人未料到他此番毅然决然地离开企业。
猜测:
多种可能都成不可能
据当地一家媒体介绍,3月1日宣布放弃公司之后,李宝宇在与该报社一位记者的电话中证实了自己去意已决,但却不肯接受采访。他说:“我不想多说什么,我会把我的企业留给我的员工,不会带走一分钱。”此后,李宝宇的手机再也没有开机。
对于李宝宇的毅然“隐退”,其中种种难以解释通的地方,让人们百思不解。围绕着李宝宇为什么在自己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做出这样的举动,坊间也只能用猜测来进行推断。然而,或许正像海外集团一位员工说的那样:“也许只有等到他出现,才可以解开这个谜。”
由于李在“隐退”之后,外界一直无法与其沟通,围绕李宝宇在人生打拼的巅峰之际,在事业发展的辉煌时期,作为一位优秀的民营企业家却突然选择隐退的话题,一段时间以来,种种猜测不断。而让外人无法解释的是,无论哪一种推测,最后或许都将会被否定。
李宝宇匆忙“隐退”之后,给人们留下的不仅仅是数亿元的财产,也留下了各式各样的猜测与思索:
猜测一:海外集团自我炒作?
对于这样的猜测,海外集团相关人员表示很气愤:有必要用这种方式来炒作吗?据了解,海外集团目前总资产达到4.5亿元,拥有12家子公司,资产负债率仅为18%,已成为以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专营、进出口贸易、房地产开发为龙头的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形式的现代企业集团。从业务发展看,海外集团的确不需要用吸引大众眼球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炒作。
“要炒作,也不能拿公司业务开玩笑。”海外集团党委书记、常务副总裁陈丽燕用“伤筋动骨”来形容李宝宇总裁的离开给海外集团带来的影响。她说,总裁就好比是“100000”的“1”,是数字的灵魂,“1”都不存在了,后面有再多的“0”又有什么意义呢?
据陈丽燕介绍,李宝宇离开海外集团前实际上已经做好了不留后路的打算。“李宝宇总裁在离开时再三强调,对木兰县、方正县、七台河市的项目建设一定要做好,要对项目所在地政府和国家科工委、省科工委及客户负责。”他嘱咐管理层,今年要继续给员工上调工资,并安排好由他资助的20多位贫困学生上学的费用。
要炒作,至于把这些“后事”都交办好吗?
猜测二:李宝宇个人遭受了特别压力?
有这样猜测的原因来自互联网。
3月16日,一家不知名的论坛上,一位名为“浪仔”的人在论坛中声称,李宝宇是为了躲避其违规违法行为才作出“隐退”选择的。然而,此贴遭到了据说是很多海外集团员工的抵制。
据黑龙江当地一家媒体介绍,李宝宇在其奋斗过程中有两次大的“挫折”:1992年,当时李宝宇在一家国有外贸公司任总经理,在对俄贸易领域大显身手,一年内为公司赚取利润上千万元,且首开对俄现汇贸易先河。然而,当其凯旋而归时,迎接他的不是鲜花和笑脸,而是将他撤职审查。2002年,他一手创办的海外集团又被人举报有涉税问题,被有关部门立案调查。许多员工被轮番传唤,有的甚至被羁押。一时间,各项工作难以开展,企业徘徊在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作为企业的法人代表,李宝宇本人也先后十几次接受专案组的询问。最终,人民法院的判决为其证明了清白。
来自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局的一位负责人也证实,到目前为止,行政部门没有接到任何关于调查海外集团的信息。
而公司一位高管也证实,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向司法部门了解过,没有任何针对海外集团的法律案件,尤其是没有针对李宝宇个人的纠纷。
一位法律界人士表示,如果李宝宇已经涉及了法律纠纷或者其他问题,采用“隐退”的办法也不是好方法。“以他的个人经历,这点常识肯定是知道的。”
猜测三:个人原因放弃事业?
这一点似乎除了李宝宇本人,没有任何迹象可以说明其存在这个原因。
据哈尔滨市中小企业局一位负责人介绍,两年前,在国家刚刚出台“非公经济36条”时,51岁的李宝宇在一次会议上曾表示,“非公经济36条”的出台,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无限的空间,应该说民营经济发展的春天来了。海外集团一定会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大干一场,为黑龙江的经济发展尽一份力量。
对于李宝宇来说,两次涉法磨难,都没有被压垮,在企业最辉煌、事业最需要他的时候选择放弃,实在不符合其个性。据海外集团员工介绍,多年来,李宝宇一直是个做事业的人,身体硬朗,精力充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为了集团的事业奔波操劳。身边的人估算过他全年最高行程达15万公里;而且从没有节假日的概念,一年365天终日忙于工作,头疼脑热根本不放在心上。
据介绍,在海外集团员工印象中,李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以往每次出差甚至在国外考察,也总是会打电话来询问公司的情况,“而如今,决然舍弃公司,舍弃跟他一起创业的战友,这根本不符合他的一贯个性。”
……
如果说李宝宇是功成身退,那么退得还不是时候,集团还在飞速发展,宏伟目标尚未实现;如果说他是想过一种休闲生活,但是也不必选择突然离去、杳无音信的方式;如果说他是身遭压力,知难而退,可是还有那些忠诚可靠的员工,可以与其同舟共济,再闯难关。
正如集团一个员工在互联网上的留言:难道“饱经沧桑不说难、至真至诚度春秋”的一个人,真能舍弃来之不易的事业吗?真能忘记那些波澜壮阔的岁月吗?
民企老板放弃数亿元资产悄然隐退引发舆情震荡
震荡:
个案背后隐藏什么玄机?
一个民营企业家放弃数亿元资产,悄然隐退,李宝宇的行为引起了媒体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连日来,黑龙江海外集团的员工也在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渠道寻找与他们失去联系的总裁。
这期间,海外集团的员工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通过各种渠道积极联系李宝宇。一个个打过去的电话,全部转成“全球呼”;一条条发过去的短信,石沉大海。
打开网络上的论坛,“总裁,期望你早日归来”,“总裁,你在哪里”,寻找李宝宇的帖子一个接一个。
连日来,在海外集团总部,四五十名员工每人都在发短信,每天都在发短信。员工说,那是他们和李总裁惟一能联系和沟通的方式,希望总裁开机的时候能看到这些短信,看到员工深情的期盼和呼唤。
“总裁,每逢佳节倍思亲,回来吧,海外集团和我们都需要你。”
“总裁,你是海外集团的灵魂,回来吧,带领我们一起创业,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波涛中的航船,怎能没有舵手。总裁,等待你回来和我们一起共建海外集团。”
……
短信接连不断地发出,李宝宇依然没有回复。
海外集团一负责人说:“李总裁离开后,我们一直在给李总裁打电话和发短信,也给他的妻子和女儿打过电话,有时候,甚至在深夜想起来,我们都会试着给李总裁打个电话,期望能偶然拨通,可至今仍没有和他取得上联系。”
这位负责人说,在与李总裁亲属联系后得知:3月6日,李宝宇的妻子与其有过电话联系,说一家人现在在南方,都很好,不用牵挂。
由于李的离开,海外集团的许多正常工作受到影响。一些重大项目需要做出决策,依兰煤矿年使用几千吨炸药项目、木兰乳化炸药生产线申报、七台河粉状乳化炸药生产线申报、计划进口硝酸铵、民爆系统整合等事情都是关系到海外集团发展的大事。由于一直没有和李宝宇取得联系,为了这些项目的决策,集团成立了由两位副总裁和一位总裁助理组成的临时决策组,对高层管理会议讨论通过后的集团重大事项作出最后决定。
据悉,除了通过与李宝宇的亲属及朋友联系、打探其消息外,海外集团也向有关部门进行了汇报。目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表示,会通过各自的渠道积极联系李宝宇,对海外集团所遇到困难将全力以赴给予帮助和支持。
一位署名为海外集团员工的网民在互联网上有这样一句话:您走后,您的办公室每天照旧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切物品照旧完好如初地摆放整齐,发短信,上网发帖……任何有关您的讯息都在牵动着我们的神经。
对李宝宇的隐退和该事件的进展,本报将追踪报道。
李宝宇其人
李宝宇,1953年3月出生,毕业于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中共党员,省劳动模范,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人大代表,省劳模协会副会长,省海外联谊会副会长,省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黑龙江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
20世纪90年代初,他与前苏联雅库特金刚石矿科学联合公司的合作,打破了当时中苏贸易的障碍,成为对俄(前苏联)现汇贸易的第一人;90年代末,他开始尝试用民营资本参与国企改革。
1990年,年仅36岁的李宝宇临危受命,接任黑龙江省工商贸易进出口公司总经理一职。当时黑龙江省工商贸易进出口公司的情况有目共睹:企业连年亏损,欠债近百万元,处于破产的边缘。李宝宇大刀阔斧实施改革,一年后,这个濒临破产的公司在李宝宇的带领下,打了一个个漂亮的翻身仗,公司盈利超过1000万元,创汇达到500多万美元,比公司前5年创汇总和高出了近20倍,公司被晋升为国家大型二级外贸企业。
这期间,在李宝宇的积极争取和努力下,黑龙江省工商贸易进出口公司与前苏联最有实力的雅库特金刚石矿科学联合公司结成了贸易伙伴,签订了黑龙江省对俄(前苏联)贸易的第一笔现汇合同,打通了中俄现汇贸易的渠道。1991年4月,李宝宇在全苏金刚石联合体举行的国际现汇贸易展销会上,一举击败了包括英、美等国的12国客商,拿下了联合体320万美元的现汇合同,夺走了整个展销会额度的一大半。据称,这个举动成为当时中俄(前苏联)贸易具有重大意义之举。
从1992年开始,李宝宇被卷入一场权力的角斗中。清者自清,在经历巨大磨难后,1995年,李宝宇的业绩重新被肯定。
1996年,李宝宇组建了黑龙江海外集团。不久,李宝宇开始把集团发展的触角伸向国有企业改革。从1998年开始,海外集团成功兼并七台河三利化工厂、木兰县化工厂等七家国企。同时集团向多元化迈进,发展成以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专营、进出口贸易、房地产开发为龙头的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形式的现代企业集团,拥有12家子公司,总资产4.5亿元。海外集团已是黑龙江省民营企业的一面旗帜,李宝宇也成为知名的民营企业家。
十年间,李宝宇共向社会捐赠500多万元财物,一些善举,如果不是李宝宇隐退前安排工作时有过交待,可能还不会为人所知。
他向社会捐助一掷千金,自己却相当简朴,穿的是褪了色的西服,抽的是几元钱的香烟;他远离娱乐场所,却看重家庭,看重与家人在一起的平淡生活。(谭力新刘洁)
思考题之三:喜马拉雅山脚下的东孔村庄半个世纪无亡人,青藏高原空气稀薄,生存条件恶劣,科学家们经多方考察百思不得其解,其原因何在呢?
长寿村半个世纪无亡人
在远离现代工业污染的喜马拉雅山脚下,有一个名叫东孔的村庄,50多年来只见添人,不见亡人。
经社会科学家证实,该村最近的一次葬礼是1942年。从那以后,这个村里再没死过人,婴儿的成活率也是百分之百。东孔村1942年有680人,而今已增长到6244人,村民中年龄最大的已是142岁,130岁以上的老人家有88位,青藏高原空气稀薄,生存条件恶劣,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地方,出现了人类的生命奇迹。东孔村何以会成为长寿村?科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
思考题之四:为什么皇宫女人热衷权力掌实权不杀子,子也会死呢?
——自古至今没有一个热衷权力掌实权的女人能跳出此一规律
例1、吕后在刘邦死后,吕后执政掌权,汉惠帝有名无实,他即位第7年8月就死去了
例2、北魏冯太后过分热衷权力,据说她儿子献文帝便是她下毒害死的,孙子孝文帝5岁继位,她看见孝文帝早熟、“聪圣”,以为对自己的专权不利,曾想废除他,危少主多次,结果由于大臣力谏,方未成事
例3、武则天执掌朝政,杀自己的女儿、皇太子,最后自己干脆当起了皇帝
例4、慈禧太后执政亲掌大权退位后还不放权,其儿子光绪皇帝最后忧郁而死
思考题之五:七百年间,科·伊·诺巨大钻石的拥有者为何接连命丧九泉或伴随着灾难呢?
七百年间,科·伊·诺巨大钻石的拥有者接连遭灾的血腥史
2002年,当英国王太后的灵柩移往威斯敏斯特教堂供公众吊唁时,棺木上覆盖着王旗和女王敬献的花环。然而,让沿途数十万观众注目的倒还不是这些,而是上面那顶光芒四射的王冠。王冠正前镶着世界上最大的和最著名的科·伊·诺尔钻石。
老太后葬礼结束后,这顶王冠将重新回到伦敦塔,再次锁进透明的玻璃展柜。这颗钻石不仅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更像是一部史书,因为在它背后隐藏着刀光剑影和鲜血淋淋的故事,充满了父子兄弟间的暴力,背叛、告密、欺诈和骇人听闻的血腥屠杀。为这颗钻石,不知有多少人付出了生命!
一、谁拥有了它,谁就得承受它所带来的灾难
在波斯语中,科·伊·诺尔即“光明之山”的意思。公元1100年,这颗钻石在印度南部一座矿山被意外发现,但首次公开于世是在1306年。之后。它便被人们抢来夺去,酿成一场又一场大灾大难。印度教经文这样描述它:“谁拥有了它,谁就拥有整个世界;谁拥有了它,谁就得承受它所带来的灾难。唯有一位上帝或一位女人拥有它,才不至于遭受任何惩罚。”
16世纪,这颗原重188克拉的巨大钻石落入莫卧儿皇帝巴博手中,他把它藏在孔雀御座里,他骄傲地声称:“这可是无价之宝啊!它相当于全世界所有人一天的口粮。”但他没料到,他自己即将因这颗钻石而成为第一个受难者。不久,巴搏皇帝被亲生儿子赶下台,关进了监狱。
又过了若干年,这颗钻石传到沙·加汗皇帝手中。沙·加汗就是建造泰姬陵的那位皇帝。到了他暮年时,他的儿子们为争夺王位和这颗钻石,相互残杀,宫廷里弥漫着血腥气氛。最后的胜利者篡夺了王位,沙·加汗被关进阿格拉的古堡,直到死也没有出来。
到1736年,波斯人在格尔纳尔战役中战胜莫卧儿王朝。战胜者纳备尔·沙把莫卧儿子王朝的首都德里洗劫一空。但当纳德尔·沙准备凯旋时,却发现他的战利品中没有那颗最值钱的钻石。
于是,纳德尔·沙下令寻找这颗钻石。莫卧儿皇宫一位失宠的妃子告了密,说皇帝总是把最贵重的东西落在他的长头巾里。于是,纳德尔·沙采用古战场上的习俗,要求和莫卧儿皇帝当面交换头巾。这个被征服的皇帝无法拒绝纳德尔·沙的要求。
纳德尔·沙带走了头巾,当他在一个空地上打开那条长褶头巾时,巨大的钻石应声落地。纳德尔·沙那条长褶头巾时,巨大的钻石应声落地。纳德尔·沙举钻石对着太阳一照,钻石折射出七彩光芒,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惊呆了,纳德尔·沙不禁失声大叫:“哇,科·伊·诺尔!”自此,这颗钻石才有了自己的名字。
之后五年间,拥有这颗钻石的纳德尔·沙几乎成了嗜杀成性的暴君,只要他看谁不大顺眼,就会把他双眼戳瞎,或干脆将他杀死。最终,灾难也降临到他自己头上。一天,当纳德尔·沙在他的帐篷里熟睡时,一个仇敌闯进来把他杀死。纳德尔·沙的继承人继承了这颗钻石带来的灾难。阿迪尔的结局同样悲惨,被他的一个兄弟废黜,而他的兄弟又被另一个兄弟废黜。
二、几经辗转后,这颗沾满男人鲜血的钻石又回到老家印度
波斯王朝为这颗钻石进行的相互残杀持续了好几代人,几乎每位君王都是被杀死的。最后的两位王子实在是太为自己的命运担忧,便带着“光明之山”逃到旁遮普,寻求避难。此时的旁遮普已是大英帝国的领地了。两位王子把钻石献给旁遮普的锡克人统治者兰吉特·辛格。于是,在几经辗转后,这颗沾满了男人鲜血的钻石又回到了老家印度。辛格高兴极了,常把钻石放在马的辔头上,只要他一跨上马背,就能欣赏到它那耀眼四射的光芒。兰吉特·辛格是位很有权势的统治者,享有“拉合尔之狮”的声誉。他在位期间,国家还算稳定。可他死后,却内战不断。1840年锡克战争爆发,把混乱局面推到难以控制的程度。
战争结束后,惟一的王位继承人有幸活下来。他叫杜利普·辛格,那年只有9岁。此时的英国已与锡克人达成一项协议,英国承认杜利普·辛格作为印度的土邦主。但是锡克军队反叛时,英国驻印度总督一举吞并旁遮普,把辛格废黜了。年幼的辛格也被英国人监护起来。
三、9岁的印度土邦王子决定把钻石献给一个女人
小小年纪的杜利普·辛格不知怎么知道了数百年来发生在这颗钻石上血淋淋的历史。他非常害怕,决定遵循古老的印度教经文,把钻石献给一个女人——当时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
由于害怕钻石被别人抢走,辛格不敢立刻动身,他先通过电报与洛德取得联系。洛德同意在孟买等他,只要他一到,就立刻将钻石送往英国,得到洛德的应允后,辛格把钻石缝在一个长长的带子里,一头贴身缠在腰上,另一头在脖子上缝了好几圈,为加强防范,他还特意牵了两条警犬与他同行,一到孟买,他就把钻石交给洛德。
为把钻石平安送到女王手里,洛德总督与英国海军上将事先约定,只要他一拿到钻石,就会立即送到停泊在港口的英国“美狄亚”号军舰上。但是,当洛德拿到钻石时,把“美锹亚”号却迟迟不到,洛德只好把钻石暂存在印度的金库里,由两名英国军人昼夜看管。后来,携带钻石的高级信使终于登上“美狄亚”号,总督嘱咐他务必保守秘密,当心路上被人劫走。钻石是冒着风险进入英国海关的,因携带钻石的信使被命令必须保密,他不敢在入关时申报。但如果被查出来,那就太可怕了。信使也是把钻石缝在一条带子里。万幸,终于蒙混过关。这颗世界个最大和著名的钻石就这样偷偷地带进英伦三岛。
四、钻石被切割了,它从此失去了40%的重量
1851年,“光明之山”在伦敦公开展出,光芒四射的巨大钻石轰动了整个英国,当时专家们认为它太大了,不能充分发射出它应有的光辉,于是,第二年,钻石被切割了,它从此失去了40%的重量,变成108.8克,也就是现在的大小。损献钻石的杜利普·辛格王子得到英国的关照,英国在印度请了名苏格兰家庭教师,教他英语。13岁时,辛格背叛了锡克教,他剪了头发,改信了基督。
1854年,杜利普·辛格出落成风度翩翩的英俊小伙子。维多利业女王惦念着他,托人把他带到英国,每年给他5万英镑薪水,还为他买下位于萨克福的一所豪宅。他渐渐被熏陶成一个标准的英国绅士,还成了英国名列前茅的猎手。
一天,辛格正在请人为他画像时,维多利亚女王突然来了,手上托着那颗巨大的“光明之山”。女王想要试探一下,这颗钻石的原有主人现在重新看到钻石时会有什么感受?他是否愿意把它献出来?女王请辛格家庭教师的夫人去问这个问题,杜利普·辛格回答说:“当年,我是个孩子,当我按协议放弃我对它拥有权时,我还不大懂事。现在我长大了,我对我所做的一切绝不后悔。”女王走近他,轻轻地把钻石放到杜利普·辛格手中。他兴奋地欣赏着这颗曾属于他的钻石,足足有15分钟。接着,他便把钻石还回去,说:“陛下,作为您的一名忠实的臣民,我今天把科·伊·诺尔钻石正式奉献给您——至高无上的君王。”
1911年,这颗钻石被镶在玛丽王后的王冠上,玛丽王后是刚去世的伊丽莎白王太后的婆母。1937年,当伊丽莎白王的丈夫乔治六世国王加冕时,这颗钻石又出现在伊丽莎白的王冠上。
中国人几乎都说自己很聪明,那么让你们思考一下,这些问题能否解答?如果解答不出来后,那以后就让我试试看吧!
如果这个问题大家搞明白了,特别是高层领导搞明白了,我可以说贪官者会大幅度减少。如果让时光倒流,谁用这一套思想理论体系去做慈禧太后的工作,也许历史就不会发生戊戍变法中屠杀维新志士的事件。如果有谁拿这一套理论去做蒋介石先生的工作,国共内战也许就不会爆发了。如果有谁拿这一套理论去做毛泽东的思想工作,也许毛岸英就不会死了,毛岸英如果不会死,那么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就可能不会发生了。
作者:余荣星,QQ号:382163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