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从已经公报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看,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大幅度提升,2007年一季度业绩增长幅度更大。是什么导致上市公司在短时期内就发生如此巨大变化,难道说上市公司真的是点石成金了?

上市公司怎么可能一夜改变模样,其实是新会计准则帮了上市公司的大忙。下文来源于(张伟霖   中华工商时报) 新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计提方面有大调整。新准则规定,对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一经确认不得恢复。而盈利上升,多计提跌价准备;盈利下滑,再将跌价准备冲回。这曾是上市公司调节盈利的手段之一。但会计准则变动后,上市公司不能冲回上述准备。

  因此,对于一些已经利用大幅计提减值准备“隐藏利润”的公司而言,则可能会赶在2007年1月1日之前,赶紧将减值准备冲回。从实际公司计提的跌价准备来看,许多公司的跌价准备都超过净利润1倍以上,往年可能隐藏利润的钢铁、房地产、煤炭、贸易等行业有可能在今年转回部分跌价准备,从而极大地影响当期净利润。

  事实上,上市公司“赶集”的现象在去年《公司法》修订后就表现得淋漓尽致。2006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公司法》在第169条明确规定“资本公积金不得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此前的公司法却并没有做出如此明确的禁止性规定。因此就在新旧两法交接的1个月的空挡期内,不少上市公司为了赶上以资本公积金弥补亏损的末班车,纷纷推出了弥补亏损的议案,提请在2006年元旦前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乌鸦变凤凰”游戏可能再现市场

  债务重组方法在新的会计准则中也进行了变革。债务重组将规定:由于债权人让步,债务人获得的利益将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利润表,而原来是计入资本公积;同时引入公允价值,以实物抵债,将以公允价值计量。于是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极大地提高每股盈余。

因实施新的准则,上市公司2006年业绩可能增加约200亿元。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满足一定条件时,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可计入当期损益。据有关机构以2004年上市公司非货币性交易340亿元的规模测算,上市公司2006年因新准则增加的收益约为75亿元。

  借款费用准则规定,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时,应当予以资本化。据WIND资讯统计,2006年,上市公司可资本化的借款费用约为36.6亿元。

  债务重组准则改变了现行的“一刀切”,从原来的由于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将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据有关机构测算,因这一规定,2006年上市公司可增加收益约63亿元。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规定,交易性证券投资期末按市价计价,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而不采用现行的单边调整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据相关机构以去年上半年短期投资余额测算,2006年上市公司可计入当期收益的金额约为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