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宪容研究员的离职,无疑在上周为关注地产的人士提供了不少谈资。本来再正常不过的个人职务变动,却被描述为“房地产的良心遭受打压”,一切只因事件主角特殊的身份和他曾经“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言论。
很多人都一厢情愿地认为易的离职是房地产商的胜利,甚至把这看成是社科院侵犯学术自由的“罪证”。可是,在我看来,如果房地产商这个群体真的已经能够影响知名学术机构的人事决策,那么这么些不顾学术规律只为吸引眼球的专家们又怎么能得以迅速成名呢?须知,以“万恶”开发商“通天”的本领,应该早就将其扼杀在萌芽之中才对。
撇开这些臆想般的开发商幕后操作论不谈,单就博友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来的情绪化的态度,就不得不令人感到担忧。学术之争本来就应该尽量避免人为的价值判断,以纯道德的眼光来判断学术问题其实就是不专业的表现,而以道德的眼光来评判专业机构自身的人员任职情况就更是不合时宜,更何况每人主体都有自己的一把道德尺子,这样丈量的结果,除了争执不休就别无其他。
推而广之,在学术的道路上,研究者们只能沿着真理的轨迹探求,如果不能秉持这一点,而以道德尺子来进行价值判断,那实际上就偏离了学术中立的要求,其最终的结果也就只能离真理越来越远。我不怀疑很多学者的拳拳为民之心,只是面对民众多元化的价值诉求,如果不能站在公正客观的角度来研究问题,那么“为民请愿”的学者究竟应该将屁股坐在那些民众身上呢?所以,回过头来,我们会发现,不是很多学者不考虑民众利益,而是在民众利益高度多元化的今天,没有哪个学者能够真正成为全民代表。换言之,学者只有从一开始就以价值中立作为研究的前提,才能够以科学、严谨的研究成果来为最广大的民众服务。
还是回来 易先生的离职事件上来,也许媒体转述李杨的话时确实存在某种误读,但即使社科院以不够专业为由使得易老师辞去相关职务也无可厚非,更何况是易老师自己主动递交了辞呈。须知辞去相关职务并不代表就限制了易先生的话语权,3月26日他重新复博就是明证。而只要学者的话语权得以保证,又哪来不公可言呢?相反,在话语权得到保障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建议学者要慎用话语权呢?经理人要为业绩负责,学者难道不该为观点负责?只是不知何故,有人能看得惯职业经理人的沉沉浮浮,却看不得易研究员的上上下下。
何况,对于好的研究者来说,学术身份远不如学术成果来得重要,相信易研究员也是秉持这样的观点。所以,对于旁人而言,不应该添油加醋的渲染一件本应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离职事件,没有主任一职,易研究员还是能继续评说地产。而我们也应该逐渐习惯没有明星专家的地产舆论,毕竟地产舆论终究还是要回归理性和平静。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