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天攘攘皆为利往”,各级政府主导的公祭活动首先要投资建设公祭场所,这些规模宏大的人造景观耗资甚巨。近两年,一些地方出现了一股祭古热,祭黄帝、祭炎帝、祭大禹、祭孔子、祭老子、祭伏羲……举办盛大典礼,邀请各级领导人出席。虽然这类公祭有保护、追寻、弘扬传统文化之意,但也有搞花架子、形象工程、相互攀比跟风之嫌,应限制这些公祭活动,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抑制通过大搞这类活动相互攀比、奢侈浪费的风气。弊端多多:首先,所有公祭都是地方政府用的是纳税人的金钱,光是场地建设、筹划组织排演、接待宾客迎来送往、安全保卫等费用就足以纳税人寒心;其次,某省宣称公祭规模创了世界第一,全国之最,西部某省会城市一个区就要花费二个亿;“公祭搭台,经济唱戏”的良苦用心昭然若揭。把久已作古的先人摆上祭坛很容易,但是想要把地方经济一同摆上去却并不容易。这种丝毫不顾历史文化认同感,盲目追求地方官员的公祭,除了能带来一时轰动,造就片刻喧嚣之外,到底能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多少实际的贡献?
新华时评:公祭活动莫搞成政绩平台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