捆绑销售车库暴露经适房定位缺陷
王子鹏
俗话说:“长的丑不是你的错,但是出来吓人就是你的不对了。”这话放在长沙,就得改一改:“经济适用房建车库不是你的错,但是捆绑销售就是你的不对了。”不久前,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湖南长沙市长房东岸锦城对经济适用房购房用户采取捆绑车库的销售形式,引发购房者的不满。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开发商固然难辞其咎,实际更是暴露了经济适用房的定位和现实之间的缺陷。
经济适用房建车库,本身既是政府规划的要求,也是小区建设的客观需要。截至目前,虽然经济适用房含有政府补贴的性质,但我们的经济适用房业主购买的都是完整意义上的产权,购买该房的业主虽然是中低收入者,但是并不妨碍业主“成长”为中高收入者。随着业主经济地位的提升,对车位的要求自然也就增加,如果开发商在建设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这些因素,就会在不久的将来带来更大的麻烦。这些问题不仅表现在车库上,也表现在交通、教育等公共设施上。比如北京最早的经济适用房天通苑小区,由于前期规划的问题,上下班高峰时期的拥堵一度无法忍受,直到近一两年来才有所缓解。因此,适合的甚至是立足长远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问题也随之而来。在长沙,据央视报道,购买一套经济适用房总价也就在十多万,但一个车库就要花55000元以上,这对于真正的中低收入者显然是不合理和不公平的,他们不是没钱买,就是买了也没用。那么开发商为什么敢于提出如此不合理的要求呢?其中一个合理的猜测就是,开发商心里很清楚,这些车库一定能卖出去,也就是说,在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客户中,有大量能买得起又用得着的“非中低收入者”,这些人足以形成强大的购买力,消化掉这些住房存量。
在这里,我们不妨对开发商的道德缺陷进行指责,但是开发商的道德缺陷则来自于经济适用房的定位缺陷。经济适用房的供应类似改革开放初期的“双轨制”,但是体制内的不一定能享受(没钱),体制外的不一定不能享受(审查漏洞),这种限制就是一道篱笆墙,说有就有,似有还无。结果常常出现雀巢鸠占的情况。开发商敢于把车库捆绑销售,正是看中了这种来自“篱笆墙”之外的购买力。
如果该小区进住的都是买不起车的中低收入者,那么车库的成本和运营费用由谁来承担,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果空置长期化,这笔费用无论是由开发商还是物业公司承担都是不可能的。这种问题仍然来自经济适用房的定位。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的生活方式是不同的,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小区来说,超前或者滞后的设计都会带来巨大的成本。
政府需要对中低收入者补贴,解决一部分住房困难,但并不是政府补贴一部分人购买产权房。政府的补贴必须有特定的时间和资格限制,这就要求申请者必须有合理的退出机制。像经济适用房这种“一得永得”的补贴方式,成本高问题多。它应该只是一个特定时期的产物,随着廉租房的建设,这种补贴方式应该逐渐“淡出”乃至取消,否则,治病治不了根,类似捆绑车库之类的问题仍然会不断出现,而且花样翻新层出不穷。
2007年5月7日星期一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