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执法:疏导远胜于堵截


城管来了,几个正在路边卖大白菜的菜农开车就逃,结果当然是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但是,今天的如来佛却是一片菩萨心肠。这是发生在北京市海淀区的真实一幕,请看新闻记者的描述:

“别跑,不扣车。”城管执法人员忙上前递上一张“导卖卡”,卡上写着:“为不影响市容环境和交通,方便居民购买冬储白菜,城管部门已与六建社区居委会取得联系,请您到社区定点销售。”随后,3名菜农被引导进入六建社区内。”“这些菜农进入社区后,经营时间固定在每天上午8时至下午3时,并负责清理售后垃圾。”

多方共赢的和谐情境终于重现:对于京城老百姓来说,大多有存储大白菜的习惯,11月又是销售大白菜的旺季,成天上班下班、忙里忙外,能在小区门口买上大白菜,当然求之不得。对于京郊菜农来说,“承包了8亩菜地,净产大白菜15万斤”,自然想尽快售出,于是开着农用车送菜上门。需方有消费需求,供方能满足需求,这市场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但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瑕疵,被放大放大再放大,就成了需要通过“执法”才能解决的大问题了。什么瑕疵?“不但堵路,还满地都是烂菜叶子,虽然方便了居民购买,却影响了环境。”于是,追呀,堵呀,逮呀、罚呀、吵呀,打呀,天天上演着“全武行”。这一来,哪儿有一点“和谐”的迹象。最后,流血事情发生了……

现在换个治理的思路,来文的不来武的:把菜农请进社区,找个宽敞的地方,自然就不堵路了;菜农的大白菜卖的好,他自然想明儿还来,那还好意思让烂菜叶扔得满地都是,你不关照他,他自然也会打扫干净了再走——原来解决问题就这么简单——这正应了社会政策学的一条基本原理:好政策都是简单的,政策对象一看就明白,而明白了才能好好遵照执行。

说到此,联想到近年来媒体披露的在一些城市中让人不可思议的“整治措施”,什么“打造无摊城市”,什么“创建无亭(电话亭兼售货亭)区”,在这种可以称之为“城市洁癖”的“恶法”和“滥治”下,领导们眼里自己治下的城市是“靓丽”了,可是,多少升斗小民的生计断绝了——我们的城市究竟是用来看的(给更大的领导看,给国际国内的投资者、旅游者看),还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的?

也许是发生了多起与“城管”相关的流血事件终于使我们警醒,和谐社会需要的是“良法”和“善治”。近日来,广州市正热议怎样给“走鬼的”以出路,而“首善”的北京市却已付诸行动。“卖大白菜”的故事并没有什么曲折的情节,深邃的意境,但却有一个合乎中国老百姓欣赏习惯的“大团圆”的结局。于是,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和谐执法,疏导远胜于堵截!愿北京市海淀区的这种“新城管精神”早日在中华大地上与各种“执法”相关的领域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