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人有时候吹激动了就忘记了整体,准备的很多内容都没有讲,我们接着讲,庄子给我们全体中国人作出了一个很了不起的贡献,这个贡献现在还在为我们做贡献,为我们赚了不少钱。这就是发明了神仙。神仙的样子,最早写出来的就是庄子,而且这个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庄子这几句把神仙形象勾画出来了。
“肌肤如冰雪“,古代的冰只有一点,这个有两点,读nin,即凝,老百姓把冰叫nin冰,今作凌冰。神仙身体上的肌肉与皮肤就像白雪凝结起来的;“绰约如处子”,处子就是处女。神仙在庄子这里大概是没有性别的,就像外星人一样,绰约就是招摇,都是连绵形容词,指姿态的飘逸。神仙不但象白雪凝结的肌肤,在空中活动的时候,姿态非常之飘逸。西域壁画的飞天大概就是这样的。“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不吃人间烟火的,吸风饮露,后代的道家的修炼就是这样,就是叫吸入沆气瀣气,神仙不喝茶,只饮露水,神仙的形象,古代就是这样由庄子定下来的。
“乘云气,御飞龙”,就是说乘云驾雾,坐在龙上面,而“游于四海之外”,就像我们今天说的是在地球引力之外,是在太空中,这种形象不是谁都能想像得出来的,不仅要有文学功底,还要有超脱的思想,这个神仙的形象就是庄子给我们留下来的。庄子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东西,一个词我们大量使用,形容音乐的时候我们说天籁之音,我们都会这样说,这些都是庄子提供的。但是你真正读了《庄子》之后,你看他提到天籁地籁人籁,到现在为止没有谁能正确使用天籁一词,因为庄子说天籁是没有声音的。
庄子说人籁是人发出的,不论多么好听都是人籁,演奏的乐音也是人籁,地籁就是大自然的声音,例如风声、雨声、雷声、江声、潮声、禽声、兽声、虫声。天籁本无声,潜藏在人籁里和地籁里,作为第一动因,神秘而不可知。《齐物论》非常漂亮,写风的文字--风来了,所有东西都发出共鸣,包括树洞山洞都发出声音,这里风的形象,风是看得见的,树枝在摇晃,这些全部叫地籁。
庄子说:所有的人籁和地籁都是由于某种动因发出的声音,是什么东西使他们运动产生的?是一个不可知的叫自然的东西,那就是天籁。天籁是不可听不可闻不可见不可知的东西,庄子还通过其他的比喻多次来阐发。大家心细的话,在出太阳的时候可以在阳光下看见自己的影子,但是古人看到的是两个影子,一个是身体的本影,黑色的,另外一个,大家都没有注意到,我也是读书之后才注意到。在影子的边缘有半明半暗的一圈半影,就叫魍魉,庄子说,有一天魍魉问:影子你到底干什么,一会动一会停,影子说能怪我吗?是因为主人在那里动啊。我一动,才带动你,你质问我,我质问谁?于是问主人,主人说我也弄不清楚,就像那里喊“流沙河接电话!”于是我就走了,可见主人本身也不预知。去问那个喊我接电话的人,他说我怎么知道,铃声响了于是我喊他,于是我们永远追寻下去找不到第一动因,庄子说这个第一动因就是天籁,就是道,说不清看不见,就是道。庄子说一切的东西都不是真,正的自由,第一篇《逍遥游》讲大鹏鸟,鲲鹏转化,从前中学生,包括我在读中学的时候,还要背,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九万里的高空,后人很多人取名叫鹏,你可以去统计一下,取名张鹏王鹏李鹏的可能要上一千,(笑)什么岳鹏举贺鹏飞,都是从庄子来的,但是没有一个人取对了,全是耳食之徒听来的,四川话说的“拿起半截就开跑”。
庄子未说过大鹏逍遥,而是说它不逍遥,它跟人类的影子伴影一样都是不自由的,是世上的不可知的因素使他们动的,它要飞九万里高空到南冥,为什么说它不自由,因为它有所待,它的飞翔必须有一定的客观条件,凡是我们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那我们就是不自由的。凡“有所待”,皆非逍遥。
大鹏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庄子写得很明白:风,风又起于海运,就是洋流运动,起龙卷风。那么大鹏不自由,谁自由呢?有人说列子是自由,学神仙已经能够御风而行,据说他一次可以飞半个月,但是他还是有所待,要有空气和风,没有就无法飞。
庄子说人怎么样才能自由,要做到“无所待”,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要去求人。但是哪一件事能不求人?所以庄子的观点就是:退后一步自己回去休息,(笑)只要你投入社会你就是不自由的。所以他说人生就是不自由,你的生命一旦由于你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结合,你就不自由了,你想死都不行,只有活到自己完蛋的一天。你长大了,和客观世界相摩擦,你和世界的矛盾冲突就没有停止的一天,就像骑上了一匹快马,没有缰绳,你想停一分钟也不行。他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难道就是这样糊涂的吗,是我一个人这样糊涂还是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的?结论当然是所有的人。一旦被卷入,你想退都退不出来。
庄子说,你和外界冲突,弄得十分痛苦,越是痛苦,越是失眠,最后你还得罪很多人,还被别人收拾,人的这种不自由,退回去又是怎样?庄子说,只是退回去还不行,你要向一种树学习,这种树木就像我们现在说的黄葛树,千万不要学习木质好的,比如我们现在流行的红木,因为做红木你绝对没有好的下场,人家会砍了你做家具,要做散木。什么叫散木,就是木材的纤维组织是混乱的,不能打造家具,黄葛树就是,从来没有木匠砍了它作家具,还有桉树,我当过木匠,还锯过桉树,非常麻烦,因为它的纤维是混乱的,粗糙的,怎么加工都不行。要当成都人说的散眼子(《庄子》上的“散焉者”)只有变成这样的树才能得到平安,不然伐木工人天天提着斧头,你越有用越挨刀。没有用的树长多大啊,新津的五津镇一颗黄葛树很大,有半个房子那么大,有一年吹大风倒了,老百姓还出钱扶它起来。但是其他的优质树如从前到处都有的楠木都看不到了。
这样的话是多么的沉痛。当时那些优秀的知识分子莫不有这样的痛苦。屈原就是一棵结甜果的橘树,他的《橘颂》把自己比喻成天地之间最美好的树,但是有人要摘,还要剪他的枝,而且不能尽天年,橘树没有结子就被砍了,屈原比庄周小29岁,他们不认识,如果认识的话,庄子会劝他,你怎么这么瓜哦,(笑)还要管那个楚国,跟上官大夫争夺宪法的起草权,害得自己被流放。庄子本身也是这样作的,他一辈子从来没有红过,当时的思想家没有一个人听说过一个叫庄周的人,他只比孟子小两岁,是同一个时代,孟子活动的范围与庄子相距不过三百里,孟子是逮谁骂谁的,但是没有骂过庄子,因为他不知道庄子。孟子周游列国,别人给他的待遇都很高,他的随员有车两百乘,只有庄子,穷得饔飧难继,这是很奇怪的,只有两个原因,一个就是他坚持自己的花岗岩脑袋,不去当官(漆园吏恐怕是管理员)。读书人就是应该把本事贩卖给国君啊。有人说漆园是地名,但是在庄子那个时代,不是地名,而是国家林场。宋国栽种了大量的漆树,很多山上都是,漆这个东西在战国时代是战略物资,所有武器战车都要上漆,武器没有漆很快会坏,战车没有漆遇到下雨也很快会坏,因此漆在宋国大量出产,庄周就是漆园管理员,当然也算是吃皇粮。庄子的书里面写他给学生上课,经常是在山里一边走一边上课,很可能那就是他的漆园。
庄子作了一个没有用的人,活了83岁,一直活到宋国灭亡之后,因为庄子外篇有一篇很清楚地写着“旧国旧都望之畅然”。因为已经亡国了,所以叫“旧国旧都”,庄子写得非常之可怜,说城市很荒凉了,但是我还是看见城市的代表性建筑还在。于是心中感到安慰。这样的穷国,换一个人是绝对不会这样爱的,苏秦张仪之类根本就没有祖国,到处游说,谁给他部长待遇就把自己卖给谁,包括孔子孟子也是如此,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庄子说楚国一个国王不知道怎么脑壳有包,听有人说庄子很了不起,于是派人去请他。看见庄子在濮水钓鱼,庄子钓鱼不是好玩,他那个公务员多半没有当多长,多半失业了,吃的是野菜高粱粥,在家里打草鞋卖,就是这样都不去当官,这样的人绝对是有志气的。
“肌肤如冰雪“,古代的冰只有一点,这个有两点,读nin,即凝,老百姓把冰叫nin冰,今作凌冰。神仙身体上的肌肉与皮肤就像白雪凝结起来的;“绰约如处子”,处子就是处女。神仙在庄子这里大概是没有性别的,就像外星人一样,绰约就是招摇,都是连绵形容词,指姿态的飘逸。神仙不但象白雪凝结的肌肤,在空中活动的时候,姿态非常之飘逸。西域壁画的飞天大概就是这样的。“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不吃人间烟火的,吸风饮露,后代的道家的修炼就是这样,就是叫吸入沆气瀣气,神仙不喝茶,只饮露水,神仙的形象,古代就是这样由庄子定下来的。
“乘云气,御飞龙”,就是说乘云驾雾,坐在龙上面,而“游于四海之外”,就像我们今天说的是在地球引力之外,是在太空中,这种形象不是谁都能想像得出来的,不仅要有文学功底,还要有超脱的思想,这个神仙的形象就是庄子给我们留下来的。庄子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东西,一个词我们大量使用,形容音乐的时候我们说天籁之音,我们都会这样说,这些都是庄子提供的。但是你真正读了《庄子》之后,你看他提到天籁地籁人籁,到现在为止没有谁能正确使用天籁一词,因为庄子说天籁是没有声音的。
庄子说人籁是人发出的,不论多么好听都是人籁,演奏的乐音也是人籁,地籁就是大自然的声音,例如风声、雨声、雷声、江声、潮声、禽声、兽声、虫声。天籁本无声,潜藏在人籁里和地籁里,作为第一动因,神秘而不可知。《齐物论》非常漂亮,写风的文字--风来了,所有东西都发出共鸣,包括树洞山洞都发出声音,这里风的形象,风是看得见的,树枝在摇晃,这些全部叫地籁。
庄子说:所有的人籁和地籁都是由于某种动因发出的声音,是什么东西使他们运动产生的?是一个不可知的叫自然的东西,那就是天籁。天籁是不可听不可闻不可见不可知的东西,庄子还通过其他的比喻多次来阐发。大家心细的话,在出太阳的时候可以在阳光下看见自己的影子,但是古人看到的是两个影子,一个是身体的本影,黑色的,另外一个,大家都没有注意到,我也是读书之后才注意到。在影子的边缘有半明半暗的一圈半影,就叫魍魉,庄子说,有一天魍魉问:影子你到底干什么,一会动一会停,影子说能怪我吗?是因为主人在那里动啊。我一动,才带动你,你质问我,我质问谁?于是问主人,主人说我也弄不清楚,就像那里喊“流沙河接电话!”于是我就走了,可见主人本身也不预知。去问那个喊我接电话的人,他说我怎么知道,铃声响了于是我喊他,于是我们永远追寻下去找不到第一动因,庄子说这个第一动因就是天籁,就是道,说不清看不见,就是道。庄子说一切的东西都不是真,正的自由,第一篇《逍遥游》讲大鹏鸟,鲲鹏转化,从前中学生,包括我在读中学的时候,还要背,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九万里的高空,后人很多人取名叫鹏,你可以去统计一下,取名张鹏王鹏李鹏的可能要上一千,(笑)什么岳鹏举贺鹏飞,都是从庄子来的,但是没有一个人取对了,全是耳食之徒听来的,四川话说的“拿起半截就开跑”。
庄子未说过大鹏逍遥,而是说它不逍遥,它跟人类的影子伴影一样都是不自由的,是世上的不可知的因素使他们动的,它要飞九万里高空到南冥,为什么说它不自由,因为它有所待,它的飞翔必须有一定的客观条件,凡是我们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那我们就是不自由的。凡“有所待”,皆非逍遥。
大鹏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庄子写得很明白:风,风又起于海运,就是洋流运动,起龙卷风。那么大鹏不自由,谁自由呢?有人说列子是自由,学神仙已经能够御风而行,据说他一次可以飞半个月,但是他还是有所待,要有空气和风,没有就无法飞。
庄子说人怎么样才能自由,要做到“无所待”,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要去求人。但是哪一件事能不求人?所以庄子的观点就是:退后一步自己回去休息,(笑)只要你投入社会你就是不自由的。所以他说人生就是不自由,你的生命一旦由于你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结合,你就不自由了,你想死都不行,只有活到自己完蛋的一天。你长大了,和客观世界相摩擦,你和世界的矛盾冲突就没有停止的一天,就像骑上了一匹快马,没有缰绳,你想停一分钟也不行。他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难道就是这样糊涂的吗,是我一个人这样糊涂还是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的?结论当然是所有的人。一旦被卷入,你想退都退不出来。
庄子说,你和外界冲突,弄得十分痛苦,越是痛苦,越是失眠,最后你还得罪很多人,还被别人收拾,人的这种不自由,退回去又是怎样?庄子说,只是退回去还不行,你要向一种树学习,这种树木就像我们现在说的黄葛树,千万不要学习木质好的,比如我们现在流行的红木,因为做红木你绝对没有好的下场,人家会砍了你做家具,要做散木。什么叫散木,就是木材的纤维组织是混乱的,不能打造家具,黄葛树就是,从来没有木匠砍了它作家具,还有桉树,我当过木匠,还锯过桉树,非常麻烦,因为它的纤维是混乱的,粗糙的,怎么加工都不行。要当成都人说的散眼子(《庄子》上的“散焉者”)只有变成这样的树才能得到平安,不然伐木工人天天提着斧头,你越有用越挨刀。没有用的树长多大啊,新津的五津镇一颗黄葛树很大,有半个房子那么大,有一年吹大风倒了,老百姓还出钱扶它起来。但是其他的优质树如从前到处都有的楠木都看不到了。
这样的话是多么的沉痛。当时那些优秀的知识分子莫不有这样的痛苦。屈原就是一棵结甜果的橘树,他的《橘颂》把自己比喻成天地之间最美好的树,但是有人要摘,还要剪他的枝,而且不能尽天年,橘树没有结子就被砍了,屈原比庄周小29岁,他们不认识,如果认识的话,庄子会劝他,你怎么这么瓜哦,(笑)还要管那个楚国,跟上官大夫争夺宪法的起草权,害得自己被流放。庄子本身也是这样作的,他一辈子从来没有红过,当时的思想家没有一个人听说过一个叫庄周的人,他只比孟子小两岁,是同一个时代,孟子活动的范围与庄子相距不过三百里,孟子是逮谁骂谁的,但是没有骂过庄子,因为他不知道庄子。孟子周游列国,别人给他的待遇都很高,他的随员有车两百乘,只有庄子,穷得饔飧难继,这是很奇怪的,只有两个原因,一个就是他坚持自己的花岗岩脑袋,不去当官(漆园吏恐怕是管理员)。读书人就是应该把本事贩卖给国君啊。有人说漆园是地名,但是在庄子那个时代,不是地名,而是国家林场。宋国栽种了大量的漆树,很多山上都是,漆这个东西在战国时代是战略物资,所有武器战车都要上漆,武器没有漆很快会坏,战车没有漆遇到下雨也很快会坏,因此漆在宋国大量出产,庄周就是漆园管理员,当然也算是吃皇粮。庄子的书里面写他给学生上课,经常是在山里一边走一边上课,很可能那就是他的漆园。
庄子作了一个没有用的人,活了83岁,一直活到宋国灭亡之后,因为庄子外篇有一篇很清楚地写着“旧国旧都望之畅然”。因为已经亡国了,所以叫“旧国旧都”,庄子写得非常之可怜,说城市很荒凉了,但是我还是看见城市的代表性建筑还在。于是心中感到安慰。这样的穷国,换一个人是绝对不会这样爱的,苏秦张仪之类根本就没有祖国,到处游说,谁给他部长待遇就把自己卖给谁,包括孔子孟子也是如此,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庄子说楚国一个国王不知道怎么脑壳有包,听有人说庄子很了不起,于是派人去请他。看见庄子在濮水钓鱼,庄子钓鱼不是好玩,他那个公务员多半没有当多长,多半失业了,吃的是野菜高粱粥,在家里打草鞋卖,就是这样都不去当官,这样的人绝对是有志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