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思危的谴责想到:资本单相思,怎保不缺德?


文/郎鸣镝

    一早看了《成思危称中国不能接受资本无道德论》,其主要观点都浓缩在第一段,“中国企业正面临企业社会责任的挑战性考验。那种资本无道德,财富非伦理,为富可以不仁的经济理论和商业实践,不仅国际社会难以接受,中国社会也已经不能容忍。” 

    观点正确,直面缺德、不善、不仁的企业。由此,我倒想说说以下三个问题,想必也会有人痛快。 

    首先,资本之初性本善恶? 

     资本不是私本03年我就发表过这个观点,不再重复,感兴趣的自己去看。 

    有哪个人投入资本最初不是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借助雇员之手实现,也就给社会提供了就业机会,从而改善更多的人的生活。前者,改变自己的生活,是资本最基本的动机,也是一种朴实的价值观,没了这一条,就不如直接说成“公益”或“慈善”;后者,顺便改善更多人的生活被亚当·斯密称为“看不见的手”。 

    稚嫩的、幼稚的资本拥有者,称自己投资是为了赚钱,认识不到看不见的手,这本身并无错可言;资本有其有机增长基,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过程。就像一个婴儿,最初只知道吃奶一样,资本最初只知道或想到要赚点钱,等长大了之后才懂得如何与人为善、孝敬父老。就像企业做大了,多多少少都会拿出一部分利润投入公益或慈善。 

    因此,“资本之初性本善”是确定无疑的。如果最初拿钱出来投资就是为了背叛人类,除非他是拉登。 

    其次,是谁让一些资本缺了德? 

    “中国企业不负社会责任的现象还相当严重。据安监局李毅中局长透露,中国由于生产安全问题每天死亡320人,而一些矿难完全是黑心矿主与地方官员相勾结,无视矿工死活、非法开采所酿成的恶果。其它如苏丹红事件、环境污染事件、农民工欠薪事件等企业社会责任事件也时有发生;还有些跨国公司以本土化为名漠视社会责任,去年就有33家在华跨国公司被环保部门列入了水污染黑名单。”这些都只是表象,应该说是外因、内因共同作用导致的。 

    国家一方面提倡创业、投资,但另外一方面缺乏对投资人的价值观引导,投资人不缺德,几乎靠自觉,可以说毫无保证的。投资人受到腐败、寻租、潜规则、社会不良行为、经济诈骗行为的影响,以及过去由抓阶级斗争转向抓经济建设过程中,社会公众对市场经济本质认识的错位,从业价值观、投资价值观出现一定程度的扭曲现象,社会上部分企业缺德也屡见不鲜。这怎能不让一部分从业者、准备创业的准投资者、正在经营企业的投资人,在这种不健康的社会投资价值观的影响下,出现经营行为和心态的变形呢? 

    企业缺乏责任,就只说是企业的问题,应该说是不全面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共同富裕的主张相隔十几年,一些没富的人仇富,一些几经贫富的人丧失道德,被淘汰的竞争企业及其投资人地位和社会价值没能得到官方认可,鼓励创业的政策进而发展到“全民经商”和“打工不如自己干”、鼓励投资进而发展到“作老板赚钱”和“全民炒股”。这是谁的责任? 

    06年年度十大经济人物评选,关键词是“责任”,很好。但责任只是企业一方的吗?除了企业自身之外,公共决策部门、主流媒体、社会意识形态、就业群体的行为和主张,都会对企业是否缺德负有责任或产生影响。当然,企业是社会责任的主体,企业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但企业绝不是唯一的主体,另一个重要主体是广大的从业者,在企业就业的“打工族”,打工族的从业价值观有谁去说过?在很多地区,尤其是深圳及珠三角,部分打工族从进入企业那一天,也就没想好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完成企业任务,频出一些缺德现象,给企业和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远比企业对不起某一个人的损失高出几十倍。所以谁也别说谁,都该教育,都该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98年我主持一个兼并国有企业的案例,被兼并方是一个连续十年微利的企业,员工几百人;兼并方是一家业绩优良的高科技上市公司,被兼并方职代会上,全体员工投了反对票,最典型的说辞:“我们从50年代开始,就天天夹着饭盒来这里上班,我们是企业的主人,谁也不能凭一张纸就把我们给卖了”。我当时的说辞是:“宪法规定公民是国家的主人,可没指明你就是这家企业和你操作的设备的主人,全体国人都是这家企业的主人,兼并是为了企业和员工的发展”。 

    兼并不成功,当地主管部门有一定思想问题,媒体站在员工一边说东说西,大篇报道:这家企业改卖给谁?兼并方的想法,你不让我兼并,还有别的企业让我兼并。 

    两年后的结果,那个企业的员工都后悔不已,上市公司兼并了另外一家亏损企业,当年扭亏,涨了工资,放假的员工重新上了岗,次年就开始改善员工福利和住房,收入翻番。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想不缺德的时候,如果公众、媒体、公共决策部门缺乏正确的导向、缺乏良好的经济道德环境,那企业不缺德才怪,尤其是不负责任的从业者多了,投资人负责的心态自然会受到影响,如果缺德的从业者多了,投资人的缺德也不奇怪。 

    因为,从业者缺德导致的企业损失,远远高过企业缺德导致的从业者损失。这句话翻译过来也就是说,企业为不负责任的或缺德的从业者所担负的成本和损失,远远高过企业不负责或缺德给某一个从业者带来的成本或损失。由此可以讨论,我们的法律和政策,究竟是应该对企业不负责或缺德的约束多些呢?还是应该对不负责任的或缺德的从业者的约束多些呢? 

    同理我们还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社会及公众为不负责任的或缺德的企业所担负的成本和损失,远远高过因为法律或政策不够完美,给某一个企业带来的成本增加或损失。所以,企业、从业者对待法律和政策方面暂时存在的不完善,应该保持一个积极包容的心态。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这是主流。只有利益的各方,国家、社会公众、企业、从业者彼此相互理解,统一价值观、形成合力、促成多赢,才是共建和谐的根本。 

   最后,要想资本不缺德,还需要谁不缺德? 

    有了以上的分析,这个问题就很容易回答了。只是资本单相思,你不缺德别人缺德,单相思有什么用?一、从业者的就业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教育是企业不缺德的基础,不是说“以人为本”嘛;二、对投资人价值观正确的引导,企业对从业者价值观的正确导入,以及投资人能否把企业价值观和从业者的价值观相统一,并与社会公众价值观相吻合,这才是企业责任模型的内核,只有当劳资双方保持良好心态,并形成多赢得机制,才能保证劳资双方共同发展;三、公众媒体不要只顾着曝光、揭露,同时还应该树立为经济建设会大局服务的立场,为可原谅的企业提供后续改正及发展的思路,为企业行善积德营造环境;四、公共决策应通过就业价值观的导入,建立对从业者行为的法律约束体系,给企业不缺德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只有社会道德、法律环境及全民的经济生活价值观相互促进、良性影响,才能最终形成对企业及投资人的诚信、道德、责任有保障的结构化的公共约束。(写于2007年1月29日)

引用:成思危称中国不能接受资本无道德论

http://news.sina.com.cn/c/2007-01-29/024712163225.shtml

声明:本人只是关注类似问题,一直崇敬成思威教授的为人、学问及社会责任感,只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讨论一下怎样能让企业不缺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