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经典:媚俗和弱智


   

    一、被篡改的经典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熊彼特对经济学的发展作出过重要的原创性贡献。他的创新的经济周期理论和企业家理论,证明他自己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式的经济学家。在《经济发展理论》(1911)中,熊彼特将资本主义的特征归结为创新,分析了创新的机理及作用,企业家的创新职能及创新与经济周期的关系。由于创新的经济周期理论和企业家理论在现代经济学中的重要意义,《经济发展理论》成为经济学思想史上一部真正的经典。

熊彼特这部经典的全称是《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Inquiry into Profit, Capital, Credit, Interest, and the Business Cycle)。标题本身标明了研究对象。但是,在20075月某出版社的“悦读经济学”丛书中,该著作的标题变成了《财富增长论——经济发展理论》。 “财富”在原著标题中并不存在,而且,在原著中,“经济发展理论”是主标题而不是副标题。问题还不仅仅在于标题的篡改,更在于编译者对该书主题的曲解——当然,我相信,这种曲解有刻意迎合市场和误导读者的嫌疑。本来是一部纯理论著作,其探讨的主题是创新与经济周期的关系,编译者却将其定性为“发现财富秘密”的指南;在封面广告语中,宣称“经济学巨人熊彼特告诉你‘创新’怎样帮助企业成功积累财富”,“哪一类企业会失去竞争力和生存力”。而作为主题的“经济周期”根本没有出现。

熊彼特的著作以晦涩、深奥著称,《经济发展理论》也不例外。要使这样一部经典成为普通读者能够接受的“财富”指南,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编译者煞费苦心,作了大量的切割、组合和包装工作。在这部300多页的译本中,穿插了200多幅油画、摄影、宣传画、图表。这些插图大多精妙、雅致、能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绝无低俗、粗陋和滥竽充数,而且大多与相关内容配合协调。对书中涉及的经济学基本范畴,编译者还以“5秒钟经济学”的方框插入,给予通俗易懂的解释(当然,这种解释是否切合作者原意是一个问题)。翻开此书,给人大开眼界,赏心悦目的感觉。印象中的枯槁老头,魔术般变成如花似玉的妙龄少女。尽管赏心悦目,怀疑是必然的。这还是熊彼特的经典吗?当一部研究经济周期的著作变成探寻“财富秘密”的指南,当一部严肃的理论著作成为一部卡通式的通俗读物,当一部严谨、整体的著作被眩目、凌乱的插入切割为碎片,你很难再将它与经典联系起来。

二、经典可以“悦读”吗?

 “悦”者,愉快,喜悦;“悦读”,即喜悦、愉快地阅读。这大概就是编译者煞费苦心之所在。——使读者在喜悦和愉快的气氛中阅读并在阅读中获得喜悦和愉快。

阅读从目的来看,大体可以分为消遣式的阅读和知识式的阅读。在现代背景下,由于人与人关系的疏离,由于专业化工作的单调乏味,以愉悦自身为目的的消遣式阅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构成部分。同时,由于分工和专业化带来的知识分立及人的成长与知识成长的相伴相随,传统的为丰富自身的知识性阅读仍然是阅读的主体形式。

阅读可以带来的愉悦。但在不同的阅读中,有的可以承诺,有的则不可以承诺。由此,阅读可以分为可承诺愉悦的阅读和不可承诺愉悦的阅读。通常,消遣式阅读是可以承诺愉悦的。一方面,消遣式阅读的目的就是愉悦,按照经济学的说法,效用是商品进入交换的前提,如果供消遣的读物不能承诺给读者以愉悦,就不会成为阅读的对象。另一方面,消遣式阅读通过刺激人的神经给读者带来愉悦,这种愉悦的产生对阅读者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要求较低,而且,浅层次的心理愉悦甚至生理愉悦很少受价值观及其他意识形态背景的制约。因此,消遣式阅读的愉悦性具有普遍性。如卡通画、笑话集就具有一般的娱乐性。

知识性阅读是不能承诺愉悦的阅读。古语所谓“头悬梁,锥刺股”,意味着知识性阅读甚至需要强制或自我强制。知识性阅读之不能承诺愉悦,在于受阅读者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价值观及其他意识形态倾向的影响。对同一读物,不同读者会获得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领悟、感受及其他收获。例如,对特定专业领域的读物,专业读者可能获得认同、提升的愉悦,而非专业人士或者不阅读从而不产生愉悦或者不愉悦,或者阅读但因枯燥、乏味而产生不愉悦。

经济学经典,除了出于通俗化而编写的少数著作如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海尔布罗纳的《世俗哲人》等能给经济学学习和研究者带来一般的愉悦外,大多内容深奥、体系严密、表述严谨、韵味深远。很难给阅读者——即使是专业阅读者带来一般性的愉悦。经济学经典的阅读更深刻的受到阅读者知识结构、认知能力、价值观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制约,更加具有愉悦的不可承诺性。所以,承诺经典阅读的愉悦实际上是一种欺诈。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经典阅读就必然是恐怖的地狱之旅。经济学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其理论的深刻和广延,在于其内容的高度浓缩和凝练,在于其对既有知识的深入总结及对知识发展的高瞻远瞩。因此,阅读经典所带来愉悦可能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愉悦,一种表现为思想震撼、心灵亢奋的愉悦。但这需要阅读者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以及同著者在意识形态甚至心性上的切合。

三、经典“悦读”的实质:媚俗和弱智

卡通化经典已经成为一股潮流。其实,早在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被卡通化之前,斯密的《国富论》和凯恩斯的《通论》等早就被“悦读”了。

由于经典大多晦涩和艰深,因此通俗化是传播经典的必要手段。事实上,萨伊的《政治经济学概论》和詹姆斯.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就分别是斯密的《国富论》和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通俗读本。而且,没有萨伊的《概论》,就没有斯密自由主义经济学说在欧洲大陆的传播;没有詹姆斯.穆勒的《原理》,李嘉图学派和马尔萨斯的斗争就会失去一件重要的武器。成功的通俗化,往往体现通俗者的高度的专业水平,以及对原著精神的忠诚,而不仅仅是对原著的切割、组合和包装。

经典著作的“卡通化者”们的原意也许是良好的,比如通过卡通化提供活泼的结构、炫目的图画、通俗的解释,以降低获取知识的门槛,促进知识的传播,甚至促进学科的发展。这样的良好愿望是否具有现实意义是值得怀疑的。首先,就经济学经典著作而言,其阅读者大多是专业学习和研究人员,经过经济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阅读训练,阅读经典著作不会存在明显的障碍。其次,即使一般专业学习者学习经典存在困难,卡通化改造的“经典”是否有助于阅读者的理解仍然是一个大问题。就卡通化的《财富增长理论》而言,一个完整的体系因为太多漂亮的油画、摄影的介入而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这对读者整体掌握作者思想形成了一个无法克服的视觉障碍。也许正是因为油画和摄影的精致和优美,给读者带来收获的可能是油画、摄影带来的视觉的美而不是理论本身的逻辑和知识的美。这其实意味着本末倒置。再次,从专业的角度说,实现知识传播的通俗化手段可以有很多,如对文本的改写、综合,或者如萨缪尔森那样建立通俗化的体系。这样做的好处是,知识传播的目的得以实现,而经典也可以避免损害。

其实,经典著作的卡通化者有着明显的媚俗动机而不仅仅是传播知识和弘扬文化。对《经济发展理论》的卡通化是一个有力的证据。该书是一部严肃的纯理论著作,其主题是研究创新与经济周期的关系。这样的主题对于市场化背景下个人的逐利行为很难说会有什么具体的帮助。但是,创新毕竟是近年来一个时兴且容易引起共鸣的概念,于是,出版商有意识地舍弃了该书的主题“经济周期”而将创新与财富联系起来,不仅强行将书名从缺乏诱惑力的《经济发展理论》篡改为能更好迎合人们逐利动机的《财富增长论》,将该书定性为“发现财富秘密”的指南,而且承诺提供“积累财富”的秘密,承诺可以为阅读者带来愉悦。这样一种明显的迎合市场的暴行,实际上最终实现的不是知识传播而是谬种流传,不是弘扬理论而是实现出版商的市场利益。卡通化作为一个媚俗的过程,最终损害的是知识和理论本身。

媚俗的过程是一个弱智化的过程。像《经济发展理论》这样的经济学经典,其纯粹的理论性决定了其读者只能是专业的经济理论研究者。对于这样的人群,阅读这样的著作不存在障碍。但是,专业研究者毕竟只是一个很小的群体。出版商的战略是在一个更大的市场获得更多的利润,于是扩大市场成为出版商的必然选择,而扩大市场需要将非专业的一般读者囊括进来。对于非专业读者,“财富”、“秘密”之类的蛊惑性广告可能使其留意该书的存在,但要使其接受并掏腰包还取决于当他翻阅时书籍时,该书否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其内容是否适应其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卡通化——大量的插图、表格、导引、简介——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不论读者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如何,眩目的油画和摄影总会有非同凡响的视觉冲击力,即使完全不具备专业知识,看懂插图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在这里,出版商实际上将其潜在的读者弱智化。弱智的读者不具备理解复杂理论的知识和思维能力,所以需要插图的引导,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儿童需要牵引一样。弱智化是一个具有反射性质的过程,在卡通化者将潜在读者理解为弱智的需要牵引的儿童并迎合其感官刺激的过程中,其理论探索和知识更新的能力也在降低,从而最终完成了自身的弱智化过程。

知识本身是具有层次性的。从通俗读物到经典著作,不同知识背景的人选择不同的适合自己的读物。不同知识层次的读物也形成了一个阶梯,知识的追求者沿着阶梯的上升推动着人类知识的进步。这一切,要求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提供不同的读物。经典著作的卡通化服务于商业的目的,企图通过媚俗和弱智化扩大市场,其实质是降低人类的知识追求。其后果不仅是毁坏经典,也毁坏了人类的知识进步。

四、结语

对中国人来说,经济学是一门外来的科学,因此,经济学经典著作大多是翻译引进的。外来经典的翻译,按照严复的说法,要遵守信、达、雅的标准,其中最基本的是“信”,即忠实原著,尊重著者的精神。“人无信不立”,虽然说的是个人与信用的关系,但可以类比于经典的编译。译事中的“信”,即忠实和尊重,是翻译经典的生命之源,缺乏“信”,缺乏对原著的忠实和对著者的尊重的编译作品,是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的。

对于经典的传播来说,尊重读者是促进人类知识进步的关键。人类知识的进步依赖于无数个体知识的成长。尊重读者,将读者理解为具有追求知识进步的动机和能力的人,为处于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提供具有不同层次要求的读物,才能推动人类沿着知识进步的阶梯不断前进。

对于知识分子或知识生产阶级来说,尊重是自己履行自身职能的核心要求。知识分子有引导社会思想,提高民众文化品位,坚持思想文化价值的责任,这要求知识分子必须保持独立和自尊,保持对世俗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