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法》建议说明稿
第四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准政治制度
第24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准政治制度
最近,笔者写了篇文章,它的题目——《成年人还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吗》?诚然,这个问题已经不怎么好回答了,因为曾经的“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现在已经开始为争取一个本来就应当拥有的、属于自己的“劳动权”而疲于奔命。这个事实,我们现在所实行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可以说连一点区别都没有,某些地方,甚至不比一些资本主义,做得更好些。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笔者以为,问题出在,在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中,工人、农民所占的比例实在是少,少到了连我们的工人、农民到人民大会堂“旁听”的权力,都没有的地步,又何谈他们的“根本利益”的“保护”?请问,在我们的人大代表中,有“吃不起药、住不起房、上不起学”的“三不起”的人吗?尽管“三不起”在“会”上也有人提到。
可以肯定,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是解决不了上述问题的了。为什么?因为哪一位代表不是当官的出身?至少也是一个“处级”吧!诚然,笔者也承认,在他们当中,也有少量的工人、农民代表,但可以肯定,其数量少得可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以为,与现在人大代表的产生基础、产生方式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工人、农民已非为“代表本原”。
请问,连广大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都难以参加的“人民代表大会”,还能算作是“人民代表大会”吗?社会主义的“议会”或者说社会主义的“人民代表大会”为什么就不能以工会、农会、商会、学生会、居委会作为基础产生?为什么要以所谓“行政区划”的方式产生?即便要以“行政区划”的方式产生,那也应该是以工会、农会、商会、学生会为基础!
可以肯定,由“行政区划”而产生“代表”的方式,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代表产生的方式,而是资本主义世界普遍采用的。那么,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如何?当然是人民性。
英国的工会领导人都当上了总统了,而我们本来就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会组织竟然连一点发言权都难以得到。难怪外企让我们工会主席下岗,我们自己对工会的尊重又咋样?
什么叫“人民性”?笔者以为,它是能够强调代表的阶级属性、政治属性,并能够以劳动者阶级,为主的一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诚然,它也需要考虑其他阶级的利益,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具有相对性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那么,什么样的阶级属性符合上述要求?
于是,我们便有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的构成:第一,以“工会”组织为基础的工人阶级代表;第二,以“农会”组织为基础的农民阶级代表;第三,以“商会”组织为基础的商业阶级、资产阶级代表;第四,以“学生会”组织为基础的青年阶级的代表;第五,以知识分子、人民教师组织为基础的教师、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代表;第六,以宗教、民主党排认识、少数民族组织为基础的其他阶级的代表;第七,以人民解放军、警察为基础的代表等。
当然,固有的居民委员会,也可以继续成为人民代表的一个来源,但是,它只能代表下岗人员、失业人员、退休人员。这样,我们仅仅对“代表”的来源少许做了些调整,但它的性质却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变化在那里?变化就变化在,真正的劳动者阶级有了发言权!
如此,看那个形成“三不起”的所谓的改革还能不考虑劳动者阶级的利益,还能给我“改革”下去?——在占大多数劳动者的“根本利益”还没有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具有“特殊公民”性质的公务员的利益反倒得到保障了,这样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是社会主义的吗?
严格地说,所谓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其实也就是一种资源,可称为“政治资源”。上述,我们一起讨论了“后资本经济”就是“资源经济”的问题。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社会主义资源经济的政治本色”!什么叫“社会主义资源经济的政治本色”?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包括“政治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重新进行分配,来达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目的”。
于是,这里的“分配”,便具有了手段、工具、方法论的性质与意义了。换言之也就是说,如果说在和平年代,在资本主义时期,我们已经不能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夺取资产阶级的财产、财富的话,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却可以通过一定的“政治手段”,将原本属于国家的“政治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教育资源”、“经济资源”,当然也可以是一些“自然资源”有偿或无偿地承包、租赁给,具有、具备一定条件的穷人来管理。
大家知道,我们的农民兄弟,有许多就是通过“土地承包”,实现了其发家致富的,而这种方法,在城市居住的一些穷人,为什么就不能效法呢?比如,将一坐荒山,承包、租赁给一些下岗职工,一方面可以使荒山变成果园,绿化了神州大地;另一方面,这些下岗职工也可以通过对荒山的绿化,从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同时,国家还减少了绿化造林的支出。
再比如,城市所有厕所的卫生都由一些下岗职工来清扫,而在厕所周围形成的一些商业空间,可以免费供这些人来经营、管理,所产生的经营、管理收入,以递补其工资、家庭。
其实,关于这些,根本就用不着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解决。可是,如果我们的工人、下岗职工连“上会”的资格都没有,谁又会想到,这些已经被代表们遗忘的人们?
诚然,这也不是用几句话就能说清的问题,请看第五章——《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