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人生折腾以快乐为核心,超越知识] 秋阳网友,人在世上短暂的一生中,唯有快乐最重要。《圣经·帖撒罗尼迦前书》告诉世人,最美好的人生“要常常喜乐”。超人力量给我们安排的人生折腾有苦有乐,但人生只有知识折腾的那一部分快乐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人生的知识折腾常常是苦多于乐。追求恒久的人生快乐,一方面要积极勇敢地投入成功的知识折腾,充当折腾的“战士”;另一方面还要学会超越知识折腾,做一个脱离折腾的“超人”。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并不等于快乐。世俗的知识力量常会使人勇猛疯狂地投入折腾,导致加倍的不幸和痛苦。考门夫人说:“有多少人能像鸟儿一般振翅飞翔!一般人的生活常被许多琐事羁绊,觉得自己永远不能飞跃,试探一来,就落入绝望或倦怠的深渊中。但是人的心灵不应被地上的事物束缚,它的领域海阔天空,不应受拘束,它的潜能也无可限量,不应被肉体限制。”因此人要快乐,必须超越知识,适时地脱离知识折腾,以审美、乐观、超常的心态去赏玩和参与折腾。知识折腾与超越知识是人生的一大矛盾,同时也是两个对立统一的人生境界和最高的人生艺术,快乐的人生应该在这两个境界中来去自如,而不放弃任何一种形式。
从道理上讲,不同的人生折腾,其价值有轻重之分,我们参与折腾,应该有所选择。选择的标准是:对于个人及所属群体的快乐和意义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有多大。能给自己和自己人带来快乐的折腾,应积极参与,否则宁可退避三舍,不与相争。价值重于泰山的折腾,即使投入全部的时间、精力乃至生命,也不应畏惧退却;价值轻于鸿毛的折腾,即使无所事事,成天睡大觉,也应不予理睬。在我们这个世俗的功利社会中,人们常说的成败得失,其实就是一个重要折腾机会的参与和放弃问题。
对于不快乐的折腾,只要我们能够超越它,那么快乐就到来了,或者至少可以避免过度的痛苦。去年初我去拜访一位朋友,他的妻子对他很有意见,忽然拧起他的耳朵来。可是这位朋友的脸上却露出幽默开心的笑容,脑袋随着妻子的手势自如地旋转一圈,然后他大笑着问我:“嘉珉,你说为什么我被老婆拧耳朵反而高兴,并不愤怒?”我说你老婆拧的不是“你”,而是你的“耳朵”。他摇着头道了一声“NO”,然后慢条斯理地说:“我老婆拧的不是我,也不是我的耳朵,她拧的只是我的一顶帽子或帽子上的一粒灰尘;‘我’只是个灵魂而已,但已经出窍了,哈哈!”这位朋友真正是“超越知识”的高人。“耳朵”是“我”,“疼的”是“我”,“被侮辱的”是“我”——这些感觉,完全是某种确定的“知识”告诉我们的。我们为什么要相信传入自己耳朵和感觉中的“痛苦”信息,而任由其折腾自己不得快乐呢?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让灵魂出窍、超越这个特定的“知识”呢?如果有人骂你,而你并不知道,你会生气吗?生气和苦恼是因为你有知识啊。超越了知识,你还会生气烦恼吗?试想想,如果这位朋友也同样拧起他妻子的耳朵来,那岂不是要拧掉两只耳朵?而他发挥忍性、超越了知识,两只耳朵都得到了保护,尤其是保护了感情,保护了和平,避免自己也走进恶性折腾的痛苦深渊。
一个人不管他在世俗世界有多么伟大,如果他不能超越知识,一样会被知识牵着鼻子去循环折腾。如北宋大诗人苏轼,他才高学富、胸怀开朗,而且喜欢佛经道藏,自号东坡居士,被认为是一位佛学大家。有次苏东坡觉得自己超越知识的修禅大有进步,便赋诗一首:“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写完便派书童把这首诗送去给佛印禅师,满以为禅师会赞赏他的修禅境界和绝妙诗句。不料佛印禅师却在他的诗稿上批了两个字——“放屁”,即叫书童带回。苏东坡看了禅师的批语,火上心头,气愤难耐,立即乘船过江去与禅师理论。而佛印禅师早已在江边等他了。他迫不及待地拿出禅师的批语来,责问禅师为何诋毁他的修禅心得并且出口骂人。佛印禅师哈哈大笑道: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就“一屁打过江”了呢!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许多自以为修养高超、理智非凡的人,在面对纷纭激烈的利益和矛盾冲突时,也会成为十分情绪化的、被“一屁打过江”的小人。我们经常会说坚决不做某事,可结果还是做了。处在知识矛盾中的人,在矛盾告一段落的间隙期间,会自我觉悟或听从别人建议,然后告诫自己:一定要忍耐、理智地对待生活和工作中的矛盾冲突。可是再次回到矛盾中去,仍然不能理智处事。明明知道情绪化的处理方式于人于己都不利,但还是任由情绪的发作而不能自制。
知识的超越有三种:一是从知识到知识的超越,二是从知识到精神的超越,三是从知识到神灵(超人力量)的超越。就多数普通人来讲,主要是从知识到知识以及从知识到精神的超越。人在凡尘俗世中,只要获取和转移一种知识或精神的力量,便又站到另一个制高点上,自由和快乐就是倍增的。十年前有个美丽女孩,好不容易挣到一份在县城派出所当警察的工作,但她感到情感上很受压抑,有时甚至痛苦不堪。那时我和几个朋友劝她辞职去北京学习和发展,而她觉得这是根本不可想象和万万不能的事情。因为她无法脱离和超越所谓“铁饭碗”的“正式工作”以及工资、朋友、亲人、恋人、观念等等一套知识构筑的既有信息环境。但在我不断的游说之下,一年之后,她还是去了,并由此梦幻般地改变了自己的一生。她的成功和快乐,有知识到知识的超越,但主要是从知识到精神的超越。
上个月初,我所在单位的科研部门建议我写篇论文去参加省里举办的学术讨论会,我说不行啊,这个暑假我要去旅游啊。这就是解除一种通常的知识束缚,而进入另一种知识天地的人生之乐。但这种知识的超越,是依赖超越知识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的。有一年单位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据说我是符合条件者没有报名参聘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于是有同事问我:为什么不报名参加竞聘?我说我是个私心很重的人,不愿在本属个人的自在天地里让进一个“职务”竞争者,与我抢夺有限的时间和“自在”资源。我的这个情状是一种精神超越,而且我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应该放弃什么,这是“参天悟地”、明了定数的结果,因此也是从知识到神灵的超越。我自以为自己的人生已经得到不断的超越,拥有知识、精神和超人的三种力量,对身外之物处之泰然,因此非常地自在和快乐。
在我三十岁“而立”未立的时候,北大有位七十多岁的学科泰斗对我说,要是在旧中国“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北大,他会毫不犹豫地破格录取我做他的博士生;清华有位做教授的朋友也说,要是在旧中国或西方的大学,我早该是教授了。可是在我四十五岁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助教,领几百元的工资哩!这应该是一件十分令人不快和烦恼的事情了。但我并不自卑、抱怨、自弃,并不用现存的一套僵死腐朽的考试和职称评定体系来束缚自己,而是沟通超人力量,追求超常规的“发展”,过一种自在快乐的超凡生活。身外之物都是有秩序的,而且必须是有秩序的,这样多数人才会相处得安全、安然。身外秩序也是一种“天意”,但那是针对普通人的。对于个别和少数人来讲,人生的最高境界未必会“天人合一”。先知先觉者自有一个“天”,那就是超越知识束缚的“佛性”——这是最高层次和境界的超越了,对一般人来讲是难于企及的。
怎样获得快乐——致秋阳网友(七):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69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