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住惯性思维的跑车


                             没有想像力的灵魂,就

                             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在高速公路上跑车,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大概要100米左右。这个100米距离是行车的安全距离。为什么?因为汽车在高速行驶中有惯性啊。而且速度越快惯性越大,如果不保持安全距离,一旦前面的车出了事,后面的车刹不住,就会出交通事故的,也可能是车毁人亡。

人的思维也有惯性。人一旦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势,就会习惯地顺着这个思维定势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很多人很难做到这一点。比如说看魔术表演,不是魔术师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我们的思维因袭习惯之势,总是认为不可思义,其实是上当了。比如魔术师从扎紧的袋子里奇迹般地钻出来,我们总是习惯于想他怎么能从布袋扎紧的上端出来,而不会去想想布袋下面可以做文章,下面可以装拉链。

在生活的旅途中,我们总是经年累月地按照一种既定的模式运行,所以很多人走不出思维定势,走不出宿命般的可悲结局。而一旦走出了思维定势,也许可以看到许多别样的人生风景,甚至可以创造新的奇迹。因此,从舞剑可以悟出书法之道,从飞鸟可以联想造出飞机,从蝙蝠捕食可以联想到电波,从苹果落地可悟出万有引力等。换个位置,换个角度,换个思路,也许我们面前是一番新的天地。

多少年来,有谁对“提高工作效率”产生过怀疑?我们的领导们整天高喊“要提高工作效率”。认真分析起来,“提高工作效率”这句话对吗?显然是不对的。提高工作效率,我认为是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现在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更注重的是效益,而不是效率。你的工作效率再高,别人一天生产十个产品,你一天生产二十个产品,但大部分是次品,那么你的工作效率比别人高出一倍,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有许多领导在年终工作总结会上,总爱说在一年当中,我辛辛苦苦、任劳任怨,如何如何。要说辛辛苦苦、任劳任怨总比那些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领导者好,但是辛辛苦苦,任劳任怨就是好的吗?就应该表扬吗?我看不见得。

揠苗助长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宋国有一个人见禾苗长得太慢,便一棵棵将它们拔起来一段,干完之后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要说他可够辛苦的。可是结果呢?把好端端的一片禾苗都给弄死了。工作效率再高又有什么用?

有一个县开工作总结大会,各乡镇的书记汇报工作。最后县委书记总结时,对个别一些乡镇的领导批评说,你们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回头一看什么都没有。这就是领导能力问题,领导方法问题,没有创新精神,没有工作实绩。而有的领导,你也看不出他有多忙,看起来很轻松,很潇洒,工作起来一点也不辛苦,而到年终一总结,政绩卓著,群众满意,领导高兴,你说因为他工作不辛苦就不应该受到表彰吗?

有的人一年之中工作成绩很大,有的工作成绩很小;有的人工作起来能够让它事半功倍,而有的人恰好相反,工作起来事倍功半。原因就是有的人工作成本大。过去我们的思维就是这样,只要是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忙忙碌碌,就是好干部。这种思维定势是不对的,这就是习惯性思维。

有的人为什么冲不破习惯性的思维定势?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有框框,被框框束缚住了。有的时候,大人的思维不如幼儿园小孩的思维开阔。幼儿园小孩可能思想没有我们大人那么多框框,单纯有单纯的好处。我听到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个幼儿园老师给小朋友讲愚公移山的故事,费了半天的劲讲完后,一个小朋友站起来问:“老师,他们为什么不搬家啊?”愚公移山的故事拿来教育人们要发扬锲而不舍、顽强拼搏的精神是可以的,说明一个人要想干出点儿事业,就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可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小孩提出的问题确是很有道理,很值得我们大人思考。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为了移走门前两座大山,解决交通方便的问题。可是如果按愚公这么干,子子孙孙干下去,不知要干上多少代,也许是三代,也许是五代,也许是十代、一百代,因为那时的生产力不发达,不是像我们现在,有炸药、有推土机。那时候还只是手工劳动,靠肩扛背背。那么,愚公的事业目标达成的成本就太大了,大到了无可想象的地步。那么这个老人真是个“愚公”了,而不如那个“智叟”。因此,这个小孩提出的“他为什么不搬家”的问题就非常有意义了。是啊,如果愚公要是选择搬家的话,恐怕他的子子孙孙就不会受苦受累了。可见一个正确的决策对自己对他人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愚公选择一个水草肥美的农村或者选择一个繁华富庶的城市,一劳永逸地脱离了穷山恶水,既解决了生活贫困问题,又解决了交通不便的问题那有多好,给子孙后代造了多大的福啊。

我们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由于受惯性思维的束缚,尽干一些愚公移山的傻事。我们一些地方,为了解决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问题,又是给钱又是给物,修公路,建梯田,盖新房,结果一场大雨冲得稀里哗啦。第二年再冲毁,再投资;第三年还是再冲毁再投资,就这样一年一年跟老天爷叫劲,真有点屡败屡战的精神。结果呢,国家一年一年地投多少资啊,可“山还是那座山,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星星还是那个星星”,群众贫困还是那么贫困。现在有的地方学聪明了,不再是一个劲的往山里投资了,而是花一部分钱把山里的群众搬出来,搬到富庶的地方去。这叫做一次搬迁,永远脱贫。我们现在有的地方解决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问题思路比以前开阔多了。

创新是事业成功的推进器,而要想创新必须打破惯性思维。我们有志于干事业的人,有志于成功的人,要经常检讨自己的思维是不是正确,符合不符合客观情况,如果我们的思维不正确、不符合实际情况,就要及时地改弦易辙,把思维调整到正确的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