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之所以要讨论原价值系统,是想告诉人们:它们是不能破坏的。诚然,这不是说破坏不了。而事实上是,自打有了人类,原价值系统每时每刻都在遭到人类的践踏。如果说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造化,那么,原价值系统不断地被人类破坏,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可是,这并不等于说,人类想怎么破坏就怎么破坏,而不管地球母亲、自然生态、自然资源的感受,否则受损害的,到头来还是人类自己。为什么?因为地球、生态、资源属于全人类。
16·“广义价值差异”是如何“积累”的
认识这一点十分重要。重要在哪里?重要就重要在,如果有人认识不到,就会因认识不到而给自己国家的经济社会造成严重后果。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后果是滞后的,在当时难以显现,而一旦显现出来,就不仅仅是经济的,势必通过其他途径如生态的、政治的形式表现出来,虽然最终还落在经济上。当然,也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事,因为世界经济已全球化。
比如,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出现的世界性的能源危机,就属于世界性的,它导致了世界原油的价格从30美圆一桶,盘升到60美圆,整整提高了一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使购买力得到迅速提高,另一方面,无疑与世界能源的相对短缺不无联系。其实,我们也可以通过原价值货币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
笔者以为,当某种资源、能量物质以低于其实际价值的时候(世界平均价值),这种资源或者说能源,就会因为价值与价格倒挂而形成巨大的“价值差异”。价值差异的积累,形成“价值差”,而向价格高的地区、国家流动,就成为一种必然。于是,经济社会不怎么发达的地区和国家,就会由于资源、能源的向外流动,获得相对对的货币,失去“原价值货币”。
也就是说,欠发达地区、国家“增加”的货币其实是用其本国的“原价值货币”置换出来的,并不能体现其经济社会的绝对发展,因为是相对意义上的。或许有人会问,资源、能源为什么会有“货币性质”?它们不就是一种“原料”吗?——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读者不妨设想,如果这个国家“输出”的不是某种能源而是宝石、黄金呢?为何不具有货币性质?
当然,这是一种“原价值货币”而不是现实意义上的货币,因为人们还不能把它拿到商店里去花;可是,只要通过一定媒介,它们就一定能够置换成现实意义上的货币形式。而现在的问题是:有些地区、有些国家把用“原价值货币”置换出来的现实意义上的货币,当作是本地区、国家的“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也就更不要说,生态在“发展”中的损坏。
17·“广义价值差异”的“负积累”状态
尽管上述可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不可否认的是,上述“发展”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因为这种“发展”是用“原价值货币”的减少换来。笔者承认,在上述“发展”过程中,不仅仅是一个“原价值货币”的减少,即在“原价值货币”减少的过程中,势必会伴随着就业的增加或者说劳动资源能量的释放,并在一定的时空域,形成生产能力。
关于这一点,笔者也是承认的,因为的确也是一个事实。可是,有一个严重的后果却常常被一些地区和国家的领导所忽略,那就是——“原价值货币”不等于“现实货币”,是不能用机器印刷出来的一种货币,而用来兑换“原价值货币”的“现实货币”却都是用机器印刷出来的。也就是说,对于持有“现实货币”的国家来说,他们只要增加货币发行,就成了。
诚然,增加“现实货币”的发行是可以影响到股市、汇市,因为货币的增加等于固有货币或“现实货币”的贬值。这也正是,包括日本在内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西方国家,为什么动辄要采取货币贬值的手段来缓解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的一个根本原因。但是,这只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更大的阴谋,那就是,通过货币贬值的手段,他们可以缩小“价值差异”。
否则,上述地区、国家就会出现绝对意义上的货币减少,而造成货币的绝对增殖了。笔者不是在谈股市吗?为什么要给股民将上述道理?难道这些与股市、汇市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吗?当然,可以十分、百分地说。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让我们广大的股民朋友们能够充分地认识到,你手里所持有的股票,其价格之所以会不断地变化,根源并非仅在于股市。
不在股市在哪?可以肯定地说,主要是在不同地区、国家之“价值差异”的积累或负积累。如果我们是站在中国的角度上去看问题,“积累”是“世界价值”的表现,说明中国外汇储备在增加,“原价值货币”减少;反之则是“负积累”,是“中国价值”的表现,说明外汇储备在减少,“原价值货币”增加。“原价值货币”也能增加?是的,中国已成能源进口国。
18·中国股市上有个“原价值回归线”吗
通过以上两个段落,作者又想向读者传达一种什么消息?笔者向传达的是:目前的中国经济已不再是一个“原价值货币”出口国,而已经变成了一个“原价值货币”进口国,虽然自己的外汇储备还在扩大,但也无法向世界掩饰这一点。如此,笔者是否在说,中国已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否。作者如此前后非矛盾否?否,因为原价值开始回归。
这又怎么讲?简单地说,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它已经由原来的“原价值货币”输出国,正在、逐步转化为“原价值货币”进口国。或许有人会说,你干脆就用“能源”来代替“原价值货币”得了,干吗非把“能源”称为“原价值货币”?你不嫌麻烦?笔者以为,这不是一个麻烦不麻烦的问题,而是个必须要这么讲,因为“能源”非货币形式。
关键的问题是,“原价值货币”不仅仅是为了说明“能源”的货币意义,而在以后的单元里,笔者还要用这种“货币”来对股市进行核算,以求出“原价值回归线”的准确位置究竟在哪里。怎么?在股市上还有一个“原价值回归线”?是的,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是具有周期性的,而这个能够决定股市变化的“原价值”运动,同样不例外。当然,也不是绝对的。
作者为什么又说“不是绝对的”话?难道“原价值回归”只有中国才有?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做具体的分析。比如一些非洲国家,尽管他们过去、现在一直是“原价值货币”的出口国,但由于其没能借助“原价值货币”的出口过程中发展起来,所以在那些国家,绝大多数难以实现价值回归。当然,同样也不绝对。如南非,由于盛产宝石,本身就是货币形式。
为此,笔者曾经发表过“物质和规律均不是客观存在”的文章,目的就是想告诉人们上述之道理的“非客观存在”。什么意思?就是说,如果人们能够把认识的角度首先确定,有些物质和这些物质的运动规律很可能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非客观存在的。比如,中国现在能把经济搞上去,是物质运动和规律的表达,但不等于说过去和未来同样是物质、规律在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