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纵横香港H股



中国四大银行上市 好戏上场
在中国金融股纷纷在香港以H股型态上市之后,预期未来H股的指数成份股将有金融股的加入,使得指数呈现另一种不同面貌,甚至指数有机会再创新高。未来的金融股将是中国最令人瞩目的焦点之一。
香港SARS最严重的时候,巴菲特反而逆势操作,大买在H股上市的中国石油天然气,结果股价果然是一飞冲天,最高时帐面获利曾经达到10亿美元以上。股神一出手果然不同凡响,也带动H股指数大涨。
在2003年4月底,被喻为美国股神的巴菲特,大手笔买进中国最赚钱的石油股──中国石油天然气,一口气买进23.48亿股,占H股发行量的13.35%,每股成本大约在1.6元港币以下,待消息传出之后,在香港H股之中,股性最牛皮的中国石油天然气,果然就一飞冲天,从每股1.6元港币,一路涨到2004年1月5日的4.95港币,大涨了2.09倍。
换言之,巴菲特买进的中国石油天然气8个月的时间,帐上就获利接近80亿元港币,约10.02亿美元,获利之丰,且速度之快,恐怕连巴菲特也没有想到。
中国对能源需求压力日增
事实上,中国早已成为能源消耗大国,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在2003年共进口了9,112万吨原油,约每天187万桶,较前一年度的6,940万吨,成长31%,中国有三成的原油需求必须从国外进口。
再依据国际能源机构(IEA)最新公开的《石油市场》报告,预计2004年中国每日平均的原油需求量将达到580万桶,即每天80万吨(一吨约7.3桶)。换言之,中国每年的原油消耗量将达3亿吨,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耗国,仅次于美国,年消耗原油为10亿吨。目前全球年产石油30亿吨,美国占1/3,而中国在2004年,将占1/10,而中国的GDP约1.1兆美元,美国约10兆美元,按GDP规模的比例来计算,中国在原油的消耗量上,更甚美国,所以全球油价在中国的需求下,自然居高不下。
再加上,中国从第四季之后,出现「油荒」,加上供电也吃紧,全中国有21个省出现限电压力,更造成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价的飞涨。
虽然在元月中旬,中国石油天然气的战略股之一的英国BP石油,以折价3.58~3.76港币的价格,出售中国石油天然气35.16亿股,套现了125.8~130亿元港币。但长期来看,中国能源吃紧的问题,在短时间之内,仍不易解决,而且先前所提到的国际能源机构(IEA),还是预估中国在原油的需求上,还是会进一步的上升,中国石油股依然乐观。
H股涨势凌厉 预期心理浓厚
再从另外一个角度,当巴菲特大买中国石油天然气之后,也等于帮在香港上市的H股,作了全球性的免费广告。什么是H股?简单来说,就是到香港上市的国企股,自从1993年第一檔H股青岛啤酒到香港上市,开启了H股的新时代。
而目前H股指数中的成份股,光是中国石油天然一档股票所占的权值比重就高达20%以上,其它还包括:钢铁、煤矿、铜矿、铝矿、化工、水泥等类股,加总起来,占权值比重就有五成以上。
所以在今年全球原物料大涨的行情之中,H股的涨势更是凶悍,若从去年4月份的低点1989点,一直到今年元月5日的5440.75点,创下173%的涨幅,在全球主要股市之中,可算是涨幅高的一个指数。当然中国石油天然股价的大涨,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更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升值的题材,也是国际资金大量涌向H股的重要因素。
由于人民币在长期上有大升值的压力,但因为中国的资本市场,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阶段,除了去年开放QFII之外,欲进入中国股市并不容易。
相对的,在香港上市的H股,身处香港的自由经济体系之下,资金的进出相当方便,在2006年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开启之前,取代了中国股市的功能,而H股的资产几乎都是以人民币计价,买进H股,也等同于买进人民币宝座,因此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之下,外资对H股的兴趣愈浓厚!也造成H股的大涨。
中国人寿上市,创造高倍获利
眼看着H股逐渐受到认同,中国政府便将金融业的集资瞄向H股。率先推出中国最大产险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以及中国第一大寿险公司──中国人寿到香港、纽约上市,果然引起抢购潮。 最令人瞩目的是,中国人寿的上市,集资额超过30亿美元,但一下子就被来自美国、日本、香港,以及国际投资机构抢购一空。
其中,香港的大富豪李嘉诚、李兆基就分别认购了2亿美元,新世界集团的郑裕彤也认购了1亿美元,每股的认购价为3.59元港币,在去年12月18日上市之后,中国人寿的股价就由3.59元港币,一路大涨到7.05元港币,创下96.3%的涨幅。
换言之,李嘉诚、李兆基分别认购2亿美元的中国人寿股票,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之内,就分别大赚了1.9亿美元以上。这种短时间的高获利,炒热了中国概念股。
但中国人寿只是政府推动金融股上市的先锋军,真正的重头戏是中国的四大银行的上市。
中国的四大银行是: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以及农业银行,四大银行在中国的市占率超过八成,但不良放款也超过2兆元人民币,这一直是中国金融业最大的包袱。
中国政府希望四大银行的上市,扩大向国际集资,并进行呆帐打销来改善财务结构,以因应2006年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
金融股将成为市场焦点
为了让中国四大银行可以卖到价钱,中国甚至要动用外汇存底,根据中国媒体《财经时报》的报导,中国中央将提拨1,200亿美元的外汇存底注资给四大银行。其中,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将分别获得225亿美元,其次是工商银行,以及农业银行。
目前建设银行将是第一家准备在香港H股上市的第一家四大银行,第二家是中国银行。根据最先的规划,建设银行上市的集资额将超过70亿美元,中国银行可能会更高,规模都比中国人寿大得多。
因此,许多外资的承销机构,看上四大银行的承销大饼,纷纷动用关系,希望取得主办的承销权,其中摩根大通,甚至还请出与中国关系良好的美国前国务卿季辛吉,希望由他来牵线取得建设银行的上市承销权。


中国四大银行的上市,肯定成为未来几年全球金融业的大事,而且配合中国政府注资银行打销呆帐的政策利多,过去较不令人注意的中国金融股,似展现了不同的面貌,最近A股上市的民生银行,在决定到香港发行H股之后,它的A股的股价应声大涨,就是感应到这一股热力。


在中国金融股纷纷在香港以H股型态上市之后,预期未来H股的指数成份股将有金融股的加入,使得指数呈现另一种不同的面貌,甚至指数有机会再创新高。未来的金融股将是中国最令人瞩目的焦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