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远征过贞丰


  一、太平天国起义与石达开被迫远征

  鸦片战争后,清廷在对外战争中惨败求和、割地赔款,引起国人的愤慨;鸦片的大量输入令白银加速外流,银价激增;洋货的倾销,严重打击了民间手工业;巨额的赔款又转嫁到老百姓身上,使社会更加穷困。因此,原来潜伏民间的反清社会力量便活跃起来,并促进了太平天国的起事。

  太平天国的领袖是广东花县人洪秀全。他曾多次应考科举不第,又目睹清廷的腐败、民生的困苦,遂利用西方基督教的教义,创立“拜上帝会”,秘密进行反清活动。洪秀全与同乡冯云山到广西一带传教,吸收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为得力助手,信徒日众。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拜上帝会利用广西连年灾荒、饥民流离失所的机会,在桂平县金田村聚众起事。不久,攻占了永安(今广西蒙山),建立太平天国,洪秀全自称天王,并进行分封。由于太平军连续击败清兵,各地反清势力闻风响应,部众迅速发展至百万人以上。1853年,太平军攻陷南京,定为国都,改名天京。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行了一些制度和措施,并且派兵进行北伐和西征,曾一度取得重大胜利,震撼全国。清廷为了对付太平天国,下诏各省自组军队,其中以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以及由商人招募的“洋枪队”最具战斗力,成为太平军的劲敌。这时太平天国却发生内讧,杨秀清、韦昌辉先后被杀,石达开离开天京西走,使其军事力量大受削弱。1864年,洪秀全病死,清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至此覆灭。

  石达开(1831~1863),广西贵县人,太平天国军事统帅之一。早年加入拜上帝会,与洪秀全、冯云山等共谋举义。金田起义后,被封为左军主将,旋封翼王。在太平军由广西向金陵(今南京)进军途中,任开路先锋,屡建战功。咸丰三年(太平天国癸丑三年,1853)春,太平天国建都金陵,称天京,石达开留京协助洪秀全、杨秀清处理军政要务。四年,西征军在湖南湘潭为曾国藩的湘军所败,节节后撤,武汉失守,九江危急。他奉命率援军赴湖口,指挥九江、梅家洲守军顽强抗敌,将湘军水师的小船困锁于鄱阳湖内,重创其笨重大船于长江水域,由此西征军扭转战局。六年春,奉命回援天京,协同燕王秦日纲等部,摧毁清军江南大营,共解天京之围。六年秋,天京爆发内讧,石达开奉诏回京辅政,合朝拥戴。七年夏,因受洪秀全疑忌,率10余万众,脱离皖、赣根据地,转战浙、闽,后折入湖南,进图四川,与湘军作战失利,被迫撤入广西。十一年秋,他重振队伍,在川南、黔北转战年余,屡战受挫。同治二年(太平天国癸丑十三年,1863)夏,进至越厅紫打地(今四川石棉县安顺场南),为大渡河所阻,又遭清军及士兵围困,进退无路,陷于绝境。他冀图“舍命以全三军”,投入清营,后不仅部属惨遭屠杀,自己也在成都遇害。

  石达开远征,历时6年,转战10省,多次击败清军,对这些地区的群众起义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太平军远征过贞丰

  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贵州境内尤其是贞丰一带少数民族起义此起彼伏:1853年,白莲教支派灯花教派首领刘义顺和苗族秦榜魁等人在黔东北瓮安一带组织白号军,发动起义,张秀眉参加了这支起义队伍,他英勇善战,屡立战功,被推为“九元帅”;1854年,兴义府新城巴铃王顺保、冉乘成,普安县涂令恒等率数千农民起义,委龙场帅老岩为元帅,尖山李千哉为领兵帅兵攻贞丰(未克);1855年,“百灵教”起义,聚众千人图攻贞丰州城,兴义府知府张瑛亲率“石头军”80人和清兵1000多人前往镇压;1855-1872年张秀眉在黔东南发动苗族起义;1858年10月26日,贞丰高寨苗民起义,被蒋尉远遣军镇压失败,伤亡惨重;1858年11月,由回、布依、彝、苗族联合,以回族为主,领导人为张凌翔,马河图等,历时14年之久的“白旗起义”开始,贞丰州各族人民积极响应。

  频繁的少数民族起义大大削弱了清朝政府对黔西南一带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为太平军“假黔道入川”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清咸丰十年(1860)4月,太平军石镇吉部将曾广依、冯(一作傅)成相等率石镇吉残部数千人由广西泗城府走西林县,经西隆州渡红水河突至兴义县坝六,并分兵至岜皓(安龙西南)进逼兴义府城。兴义知府郑训逵等人自真武山迅疾回援,于是太平军转走贞丰。

  4月16日晨,太平军先头部队扮着清军被代办游击梁献廷迎进纳山大营(营垒系用屯萝装土围就),饮茶未毕,随即围诛全营官兵,代办长坝游击梁献廷战死,千总阮登云,把总张禧祥,监生谭功运等同殁,兵练团众死者千余人,全营仅有10人因躺于死尸底层,幸免于死。当天,太平军分驻打革、白腊、狗场、戈然、小寨、长贡、这旗等村寨。17日拂晓直下贞丰围攻贞丰州城。18日攻占珉球石东月城,州官叶华春、蒋立柄率绅民登城力拒,同时檄出征普安厅长坝营何占标率兵回援。致使太平军攻数日不克,只好撤兵,从翁海下三板桥,经顶岗,者相渡过北盘江,经石屯(今望谟县属)攻归化(紫云)厅城。城外播东(厅西北20里)团众闻风溃散,太平军迫至规化城下,通判苏布与游击高凤临等拼命死守,相持不下。后太平军于5月攻陷永宁,下广顺、定番、青岩、长寨,致使省城告急。贵州巡抚刘源灏奏请田兴恕迅速援省,田兴恕奉命即率大队由石阡取道遵义直抵省门以固根本。太平军却继续向西挺进,于黔西北与石达开本军汇合,转入川境。

  三、纳山万人墓遗迹

  据《贞丰县志》载,战事平定后(21年),于光绪7年(1881),7月15日,贞丰对家寨村民刘德光捐地一幅,募工收索太平军破营时抛弃四野尸骨,于当时建营盘土堡上建成纳山万人墓,该墓位于白腊乡旗上村前,贞(丰)-兴(仁)公路南侧土堡上,封土高1.5米,直径4米,墓碑高2米,宽1米,知州屠汉章撰碑序《纳山义冢记》,全文如下:

  民邑有那(纳)山,去城十数里,要隘也,咸丰庚申颠(滇)回(白旗起义)窜黔,袭新城,贞邑同戒严,前州蒋刺史偕游戒梁君,率兵团出御,隧驻营山间为防守计,庚申四月,发匪(当时对太平军曾有“发匪”、“长毛”、“长毛贼”等贬称)石达开率大股由广西窜至,贼众我寡,迎战失利,营以不守,殉难者千余人,尸横枕籍,零落山丘,戎马仓皇,无暇收葬。迨石逆退,而回逆复来,城且相继陷,风烟满目,到处疮痍,更无有过而问者,今幸地肃清,历十余年矣,而残骸散失,举目凄凉,碧血虽干,清磷何托。有对丫(家)寨刘君名德光恻然悯之,慨捐私地一幅,募工收索,收获骨殖若干篑而座(厝)之。俾生同袍者,死乃同穴,经营封识,蔚然佳城焉!事竣,请于余以为之记。余维忠魂毅魄,樱锋镝,捐躯命,以卫桑梓,而凡在桑梓者,任其死之曝露而不一顾恤,何以慰泉下之心耶?呜呼,若刘君者可以风也,一念之真诚,兼旬之劳瘁,顿使廿余年忠骸义骨,收散佚而正首丘,其功德为何如也。书曰:修善降之百祥。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请为刘君诵之是为记。

           运同御贞丰州知州善化屠汉章撰

            大清光绪七年七曰十五日立

  太平军远征过贞丰时间虽短,却取得了巧破贞丰纳山大营,于一天内歼灭清军官兵团众千数人的重大胜利,积极有效地打击了清朝政府对黔西南人民的统治,与黔西南州乃至贵州的少数民族起义形成反清合力,进一步削弱了清朝的统治力量。

                                                        链接有关资料:太平军远征过贞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