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旗起义”与贞丰马二元帅府


  白旗起义是咸丰八年(1858)10月至同治十一年(1872)11月,由回、布依、彝、苗族联合,以回族为主,领导人为张凌翔,马河图等,历时14年之久,令清朝政府震惊的一次少数民族起义。起义军长期盘据安龙、兴仁、贞丰等。贞丰由马仲即马二元帅镇守。后因苗族首领,镇守者相的杨树森(“虎”字摩崖书写者)叛变,引清兵合攻才破贞丰城而翻传“红旗”。

  在贞丰县城东北角凤山脚下的贞丰一中校园内,矗立着一座古老的建筑,这就是闻名遐尔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二元帅府”。

  “马二元帅”真名叫马仲(又名马斯俊),盘县大河铺人。清咸丰八年(1858)冬月初8,参加了普安厅大河铺张凌翔、马河图为首的回民起义。起义军命名为“反清起义军”,军旗白色,史称“白旗起义”。马仲就是这支起义军中最早的著名将领之一。咸丰9年11月,白旗军首战攻下新城(兴仁)后,继向安龙、兴义、贞丰三地分兵进击。马河图、马仲等率领3000起义军进军贞丰,贞丰知州叶华春调者相、鲁贡、左家屯等地团练率部共6000余众会集龙场防堵义军。义军只一夜功夫就攻下了龙场,击毙左家屯团首左金芳和者相团首刘济民并歼灭数百名团丁;第二天旋即进攻王家屯,马仲率500白旗军全歼守敌400余人,占领了王家屯。在与清兵交战的同时,马仲以“回族扛白旗,联络汉、苗、夷”的团结多民族之政治主张和喝“生鸡血酒”结拜弟兄的方式收附了龙场者纳河人,苗族首领田洪贵、田太祥父子的500余名苗兵加入了白旗军;一时间,县境内汉、苗、布依各族青壮年往投者甚众,白旗军军威大振,士气大增,浩浩荡荡,直逼贞城。贞丰知州率千余清兵出城拒敌,双方对峙激战,相持月余。

  是年腊月初,白旗军攻打贞丰,于腊月14日晚联络城中内应张西斋,用土制地雷轰开城门,但因地形不熟,加之守军李辅廷拼死迎拒,进城后的白旗军不得已收兵退出,暂扎城外,并坚壁清野,围城3月,致使固守孤城的官兵弹尽粮绝,不得不“以木器代薪,杀战马、食死尸以充饥”;城内守军人心惶惶,战斗力锐减。次年3月26日深夜,白旗军从后坡翻墙入城,杀死哨兵,打开城门,大队人马杀进城内,官兵抵敌不住,望风逃窜。知州蒋立柄吞金自杀,其全家三十余口于州衙大堂上引燃火药自焚,悉数烧死。武举李辅廷亦逃进武庙自刎身亡,其余官员权绅有的自杀,有的出逃,死难逃亡者不计其数。一天时间,白旗军即全部占领贞丰城。

  白旗军进驻贞丰后,任马仲为元帅,改“游击署”为“元帅府”,(“马二元帅府”就此得名)。贞丰成了盘八白旗起义军的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

  白旗军以贞丰为根据地,东出望谟,南发册亨,西占兴义,北收永宁,整个黔西南八个州县城镇皆为义军所占,邻近府厅州县部分城镇亦相继被攻。白旗军势力迅速发展至十万之众。清廷闻之大震,即派贵州巡抚张亮基、总兵罗孝连督发各地官军迅速抵贞,“限期剿灭叛逆”。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围剿”与“反围剿”斗争中,马仲率领指挥的白旗军与官兵进行了殊死的战斗。固守贞丰十载,拥据盘属九州,击毙祝守备,赶走袁知府。贵州巡抚张亮基和总兵罗孝连也因在与白旗军的战争中屡战屡败,战绩不佳而被清廷冠以“剿办不力,坐视贼成,致为贼败,大挫军威”的罪名获咎,一个被撤职查办,一个被革职解京。

  同治十年11月初,马仲率白旗军一部攻打兴义失败后,退守贞丰。11月9日,清军攻城,早已暗中降敌的起义军首领杨九安(者相苗族杨树森)佯败入城,当晚,清军联络杨九安、田太祥等于城中放火内应,砍开东门,大队官军攻入城中,马仲率部奋战,突围西门,行至教场坝时,遭伏兵和追兵前后夹击,伤亡惨重。马仲英勇杀敌,全身受伤,突围逃生,至死不降。终因寡不敌众,于郊外十里之外的马槽龙潭蒙难,死时圆睁双眼,似示“死不瞑目”。

  事隔数年后,于1878年,贞丰州牧余骏年筹款收集“白旗起义”以及18世纪末清嘉庆年间的“南笼起义”之死难者遗骸,在贞丰城菜园建成万人墓一座,题联曰:

  百族罹兵戈叹当年征塞舆尸饮恨二陵风雨

  异姓同骨肉幸此日佳城聚首长眠万古星云

  长达14年之久的“白旗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在贞丰、黔西南乃至整个贵州省的历史上,“马二元帅”及其领导的白旗军将士们英勇斗争的事迹,却写下了重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