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锅粥与民煮


              一锅粥与民煮

    

     南美热带雨林国家巴西,是个风光旖旎的地方。那里有许多自然风貌,是这个星球上所特有的。不仅如此,那里的人文景观也是这个世界所独有的。足球跟桑巴引领着运动文明时尚的潮流,那么美丽的地方令人神往,可惜我没去过,只是透过媒体的折射,感到了那个地方的诱惑。

    足球运动不是巴西的原产,只是桑巴舞的柔韧融进的足球,才产生了美轮美奂的艺术。这个世界上最早有足球运动的国家可能是中国,在唐朝的宫廷里就已经有了这项玩意。到了宋代,农业社会发展到了一个高峰阶段,社会在不断的扩大,社会上闲散的人多了,斗鸡走马玩耍的人也就多了。北宋末年东京汴梁那个地方,有个街头混混叫高俅,踢的一脚好蹴鞠。因为宋徽宗一个偏球让他接住了,如此他竟平步青云混到了国务院那一级的高干,可见水平的不一般。后来黄河泛滥,外敌入侵,民不聊生,贪污盛行。再后来就出了许多豪杰。

    话说那会儿黄河泛滥时饥民遍地,有些地方的官家开仓放粮,饥民无法起火做饭,官家就用硕大的铁锅熬一大锅粥,由官兵看着,一勺一勺的舀出,分配给饿殍饥民。那种锅现在已经成了文物,前几年在郑州的火车站旁还能看到,用大木架子支撑着,一勺粥卖五毛钱。

    那锅就是饥荒年代特有的产物,这是一种民主集中制,掌勺的人就是饥民饭碗里汤水的总管。官兵在一旁看着,谁也甭想多要一勺。倘若掌勺的儿子、亲临、乡党,在他周围站了一圈,他就先济着那些人分配,并且舀稠的。百姓们看见了有意见,也只有瞪眼的份。要有不识时务的跳出来喊两句,说你要公平,不能这样。那掌勺的就得示意看场子的官兵,打那厮,他敢肆意诽谤朝廷命官。夺他的饭碗,充军发配。吃饭要紧,谁敢说理?

    最初的社会形态是民间交换食物的地方,当特殊情境下食物交换已满足不了饥肠时,社会就没有了。这种情形下人们要想满足的社会欲望也只有压抑起来,官家的存粮也不是应有尽有的。掌勺的看着那一锅的粥,渐渐的变成了透明的泔水,明白了只有地里才长庄稼。于是就让饥民去生产,但是手里的饭勺却依旧在那里掂着,那东西百姓要了没用。 

    最近看过去的南美风光图片,看到了足球,想起了高俅。更有一番联想,是看了巴西的议会建筑,在一座高高的大厦两旁,有两个巨大的碗形建筑,一是参院,一是众院。参院的碗是朝下扣着的,众院的碗是朝天敞看的。

    那个敞开的大腕,太像熬粥的大锅了。据说这种建筑形式,就是要让百姓充分表达意见,广采天下不同的民声,为什么叫众议院呢,就是如此。参院的锅是扣过来的,真正的决策是在这口锅下面,也就是天下大事。

    这一锅粥假如说要煮起来,味道肯定是不同的,你说要放米,他说要放菜,我说要加水。意见不能统一,这一锅粥的掌勺就很难办了。于是干脆就把锅扣过来,让加不同佐料的代表们在锅底下商量,到底放什么好!

     放糖精,有人在喊。

       放花椒、大料、小茴香。

     放转基因蔬菜。

     盖锅,开饭!   

    有人参道:分配不均,某某吃的太多。某某把口粮拐带到了国外。  

    掌勺的扫视一下各位,清清喉咙道:放盐,盐多了再加水,水多了再放盐。  

    这时,外面的百姓在喊:跳桑巴!跳桑巴!进球了!

      为了讨好民生、民意,掌勺的这时就去跳桑巴。我猜想,大概是这样的。   

     因为这锅粥,是为民煮的!

    世界如此,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