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多米诺骨牌在倒下
也许惠特曼只把ebay败走日本看作是她的完美计划中的一个小意外,仅仅是因为她进入这个市场比雅虎日本晚了五个月。这一“意外”,不能影响她对ebay模式的信心,也不能影响她全球扩张的步伐。全球化,现在是ebay必须做下去的事情,在美国本土市场趋向饱和的时候,寻求更快发展市场成为必然。这不仅仅是ebay自身的需求,也是华尔街的要求。
ebay在亚洲的步子迈得毫不犹豫。
2001年收购韩国InternetAauction,2002年eBay撤出日本市场,并关闭在日本的分公司后,以950万美元并购台湾省最大的拍卖网站力传信息(NeoCom),2003年ebay通过收购易趣网,取得在中国市场的先机。年底又开通香港分站,2005年,又斥资5000万美元购买印度最大的在线拍卖网站Baazee.com。
先不说2003年ebay收购易趣之后,惠特曼在日本的老对头孙正义投资马云在中国开通了一家新的C2C网站淘宝。从2004年开始,淘宝开始追着ebay易趣打,这让惠特曼又头痛又懊恼。
坏消息还在接踵而来。2006年6月,eBay宣布撤出台湾市场,把苦苦经营了4年的ebay台湾站拱手相让给一直与其竞争的雅虎购物网站,此次eBay撤退用了一个比较体面的方式——与当地一家叫PChomeOnline的网站合建一家合资公司,推出联合品牌网站,并由这家新公司在台湾提供电子商务服务;而eBay不再插手台湾市场的运营。
ebay易趣在中国的经营不善,曾经使得惠特曼把很大希望寄托在一墙之隔的韩国身上。2005年11月,她表示,尽管eBay在中国的用户群达到了1500万,较韩国多出了100万,但从营收贡献来看,韩国则远远超过中国,韩国市场的营收占eBay亚洲市场总营收额的77%。
当时,一个令人难堪的事实是,ebay愿意大谈ebay韩国的业绩,却已经连续两个季度没有公布ebay中国的经营数据,除了1500万的用户数。很多媒体关心1500万用户产生了多少收益,或者,产生了多少亏损?上市公司ebay对这一点避重就轻,讳莫若深。
所以,尽管ebay清楚明白中国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市场,并且称之为一块“决不能失去”的市场,但是她做出了一个决定,就是将亚太区的总部设在韩国,由原来韩国ebay的CEO担任亚太区的总裁。这又是一个让中国人相当不快的决定。
可惜的是,韩国人的表现,也未能让惠特曼完全满意。在2006年下半年,ebay在韩国的地位也开始受到挑战。小对手gmarket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究其原因,竟然也可用庸俗的“价格战”来总结。gmarket为用户开出了一系列具有诱惑力的条件:商家登记注册费用更低、商品价格固定、网站上由更多商品图片不断闪烁来吸引顾客购买等等。
这些看起来都是小花招,但因此产生的数字很能说明问题。2006年第一季度,Gmarket和internetauction的商品销售额差不多都是4.9亿美元,而Gmarket的交易费和广告纯收入是上一年的三倍,达到了2960万美元。
当然,价格战就像我们先前一直强调的那样,只是表面现象,更深层次的原因,仍然是文化问题。据韩国的用户说,为什么Gmarket这个进入市场只有3年时间的公司能获得如此快速的增长,是因为首先,它不象ebay那样将重点方在公开拍卖模式上,固定商品价格。在Gmarket,顾客可以和商家进行单独协商,双方同意之后,交易就能马上进行。其次,在Gmarket上卖东西的成本比较低,而Gmarket更推出了很多销售新策略,以吸引顾客。
更重要的是,请注意,“雅虎”这个在亚洲成为ebay魔咒的名字,再次在这个故事中出现。雅虎收购了gmarket9%的股份。2006年6月29日,Gmarket在纳斯达克上市,融资9270万美元,这让Gmarket的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
为此,韩国ebay已经做出了降低向商家收取交易费用的应对方法。尽管现在ebay和Gmarket在韩国的地位大致持平,但是看着一个小家伙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成长,最终和自己平起平坐,终究不算一件太愉快的事情。更何况,C2C市场理论上是一个大者恒大,小者更小的市场。ebay在韩国从占据绝对优势,被惠特曼寄予无限希望,到现在只剩下半壁江山,已经算得上是一种失败了。
从ebay在亚洲市场的表现来看,eBay在一个不熟悉或者和美国文化差异比较大的文化圈内的作战能力令人怀疑,本土化水平比较差,无法根据区域市场进行差异竞争,无法做出适合当地客户需求的产品,仅仅依靠ebay如雷贯耳的名气加上“ebay精神”的口头传播,在实际的商战中要取得胜利,无异于缘木求鱼。
就好比一场战争的胜利,无论科技怎么发展,到最后总是要飞机大炮,登陆作战。这就是ebay在日本、中国台湾甚至中国大陆市场三连败的原因。ebay军团装备精良,个个都是黄埔军校科班出身,可是真是来到华北平原遭遇地雷战地道战,却未必是李云龙独立团的对手。
也许惠特曼只把ebay败走日本看作是她的完美计划中的一个小意外,仅仅是因为她进入这个市场比雅虎日本晚了五个月。这一“意外”,不能影响她对ebay模式的信心,也不能影响她全球扩张的步伐。全球化,现在是ebay必须做下去的事情,在美国本土市场趋向饱和的时候,寻求更快发展市场成为必然。这不仅仅是ebay自身的需求,也是华尔街的要求。
ebay在亚洲的步子迈得毫不犹豫。
2001年收购韩国InternetAauction,2002年eBay撤出日本市场,并关闭在日本的分公司后,以950万美元并购台湾省最大的拍卖网站力传信息(NeoCom),2003年ebay通过收购易趣网,取得在中国市场的先机。年底又开通香港分站,2005年,又斥资5000万美元购买印度最大的在线拍卖网站Baazee.com。
先不说2003年ebay收购易趣之后,惠特曼在日本的老对头孙正义投资马云在中国开通了一家新的C2C网站淘宝。从2004年开始,淘宝开始追着ebay易趣打,这让惠特曼又头痛又懊恼。
坏消息还在接踵而来。2006年6月,eBay宣布撤出台湾市场,把苦苦经营了4年的ebay台湾站拱手相让给一直与其竞争的雅虎购物网站,此次eBay撤退用了一个比较体面的方式——与当地一家叫PChomeOnline的网站合建一家合资公司,推出联合品牌网站,并由这家新公司在台湾提供电子商务服务;而eBay不再插手台湾市场的运营。
ebay易趣在中国的经营不善,曾经使得惠特曼把很大希望寄托在一墙之隔的韩国身上。2005年11月,她表示,尽管eBay在中国的用户群达到了1500万,较韩国多出了100万,但从营收贡献来看,韩国则远远超过中国,韩国市场的营收占eBay亚洲市场总营收额的77%。
当时,一个令人难堪的事实是,ebay愿意大谈ebay韩国的业绩,却已经连续两个季度没有公布ebay中国的经营数据,除了1500万的用户数。很多媒体关心1500万用户产生了多少收益,或者,产生了多少亏损?上市公司ebay对这一点避重就轻,讳莫若深。
所以,尽管ebay清楚明白中国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市场,并且称之为一块“决不能失去”的市场,但是她做出了一个决定,就是将亚太区的总部设在韩国,由原来韩国ebay的CEO担任亚太区的总裁。这又是一个让中国人相当不快的决定。
可惜的是,韩国人的表现,也未能让惠特曼完全满意。在2006年下半年,ebay在韩国的地位也开始受到挑战。小对手gmarket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究其原因,竟然也可用庸俗的“价格战”来总结。gmarket为用户开出了一系列具有诱惑力的条件:商家登记注册费用更低、商品价格固定、网站上由更多商品图片不断闪烁来吸引顾客购买等等。
这些看起来都是小花招,但因此产生的数字很能说明问题。2006年第一季度,Gmarket和internetauction的商品销售额差不多都是4.9亿美元,而Gmarket的交易费和广告纯收入是上一年的三倍,达到了2960万美元。
当然,价格战就像我们先前一直强调的那样,只是表面现象,更深层次的原因,仍然是文化问题。据韩国的用户说,为什么Gmarket这个进入市场只有3年时间的公司能获得如此快速的增长,是因为首先,它不象ebay那样将重点方在公开拍卖模式上,固定商品价格。在Gmarket,顾客可以和商家进行单独协商,双方同意之后,交易就能马上进行。其次,在Gmarket上卖东西的成本比较低,而Gmarket更推出了很多销售新策略,以吸引顾客。
更重要的是,请注意,“雅虎”这个在亚洲成为ebay魔咒的名字,再次在这个故事中出现。雅虎收购了gmarket9%的股份。2006年6月29日,Gmarket在纳斯达克上市,融资9270万美元,这让Gmarket的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
为此,韩国ebay已经做出了降低向商家收取交易费用的应对方法。尽管现在ebay和Gmarket在韩国的地位大致持平,但是看着一个小家伙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成长,最终和自己平起平坐,终究不算一件太愉快的事情。更何况,C2C市场理论上是一个大者恒大,小者更小的市场。ebay在韩国从占据绝对优势,被惠特曼寄予无限希望,到现在只剩下半壁江山,已经算得上是一种失败了。
从ebay在亚洲市场的表现来看,eBay在一个不熟悉或者和美国文化差异比较大的文化圈内的作战能力令人怀疑,本土化水平比较差,无法根据区域市场进行差异竞争,无法做出适合当地客户需求的产品,仅仅依靠ebay如雷贯耳的名气加上“ebay精神”的口头传播,在实际的商战中要取得胜利,无异于缘木求鱼。
就好比一场战争的胜利,无论科技怎么发展,到最后总是要飞机大炮,登陆作战。这就是ebay在日本、中国台湾甚至中国大陆市场三连败的原因。ebay军团装备精良,个个都是黄埔军校科班出身,可是真是来到华北平原遭遇地雷战地道战,却未必是李云龙独立团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