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绝各类网络媒体转载或引用
第一部分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69304.html
第二部分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71938.html
第三部分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72473.html
基于股票分享制度的博客作者行为模式的分析(一)
根据笔者的观察和判断,那些参加股票分享计划的作者中,特别是发表文章多,经常活跃地参加内容创作(包括专栏文章、日志、百科、新闻解读、书评等)的人,往往表现出对于股票数量和股票固化以及价值中国发展状况的高度关注。这部分人数约两三百人左右[1]。笔者对其中部分作者进行了访谈,得到这样一个印象:许多作者起初并没有特别严肃地对待股票分享这件事,尽管加入了股票分享计划,但内心中并不是十分相信股票会带来实际的收益,抱着“有总比没有好”的人很多。但是,随着自己精力和时间的投入,以及股票增长带来的好奇感越来越强,态度会逐步转化到用股票数作为自己对网站付出的一个特征指标,希望看到股票能随着投入增长而增长。再往后有可能产生某种期望,特别是网站宣布已经赢利或者有上市打算时,这种对于分红或者股票变现的期望变得越来越大。在这个逐渐转化的过程中,股票的变化越来越成为激励作者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当然,博客网站在其他方面具有的非物质激励因素也在起作用,但根据上面的分析,在加入股票分享计划的群体中,股票成为最主要激励因素的情况是相当有代表性的。[2]
因此,我们对于基于博客股票分享制度的作者行为模式的分析,集中在对以股票为最主要激励因素的个体。作者A可以作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数据采集的时段为价值中国网调整加入新的计算股票的内容栏目之时到2007年7月中旬。
作者A的行为表现主要通过其参与网站内容建设,为网站提供内容的数量来反映。在相关的5个网站内容栏目:作者发表原创专栏文章总数量、作者发表百科全书条目数量、作者发表职业日志数量、作者发表新闻解读数量、作者发表读书评论数量,我们可以用其每天发表数量的变化观察其行为模式。需要说明的是,有三个栏目被限制了每日作者最多发帖数量[3]。
[1] 从网站公开进行的关于股票固化的两次公开投票中也可以看到,真正关注并参加投票的数量在200人左右。而尽管注册作者总数已达到一万多人,但近一年内发表内容超过50篇的活跃作者并不多.
[2] 另一种代表性倾向是不对股票未来变现抱有太大期望,但对于当前能否得到现金分红非常在意的作者。这个群体的人可能对于网站经营规律不太了解,误以为会分到“可观”红利。实际上,作为内容网站,价值中国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实现收支平衡,这已经算是经营结果相当好的网站了,即使更进一步,如每年获得100万元纯利润,即便是全部拿出分给股东,每股也只能分到0.1元,而作者股东中相当多的人只能分到几百元而已。而实际上,即使这样的分配方案也基本是不现实的设想。
[3] 原创专栏文章、职业日志、新闻解读三个栏目每日最多发三篇,对专栏文章的限制在本案例数据收集时已经生效,后两个栏目的数量限制是在2007年5月开始。
黄色阴影面积覆盖的时间段,作者发表的专栏文章基本属于每隔几日增加一两篇,甚至出现一周增加一篇的情况。红色覆盖的状况是最佳状况,达到每天三篇的最高限额。
作者发表的百科全书条目不是很多,较近时段的更新很慢,两次发表的间隔时间增大。
黄色区域是网站限制了每天最多发表数量的时间段,可以看到,多数时间该作者发表的数量都达到了最大限额。
黄色区域是网站限制了每天最多发表数量的时间段,可以看到,除了一些统计异常点外,多数时间该作者发表的数量都达到了最大限额。
由于发表书评是唯一没有规定每日限额的内容栏目,而且因为是后来新加入的参与计算股票分享的栏目,这个栏目数量对于作者股票的增加的影响超过了所有其他栏目,因此,这一统计量对影响作者的行为模式具有重要的分析价值。
我们用每个栏目的权重除以该栏目的当日的网站总数,就可以衡量每个栏目对于作者当日获得股票的影响程度。这个比值越大,则作者增加该栏目的当日发表数量,就能显著提高所获得的股票数量。而这个比例每天都在减少,网站总数越大,该比例就越小,那么较早被纳入股票计算的栏目的该比例,在权重相近时,必然要小于后来被纳入计算股票的新栏目。我们可以看到新纳入的三个栏目的这个比例明显超过以前的老栏目。
权重/总数比例 |
均值 (MEAN) |
均方差(STDEV) |
最大值(MAX) |
最小值(MIN) |
作者发表原创专栏文章数量 |
0.00129446 |
0.00001831 |
0.0013223 |
0.0012561 |
作者各类文章有效点击数量 |
0.00109612 |
0.00011358 |
0.0012581 |
0.0009398 |
作者获得读者的各类评论数量 |
0.00042169 |
0.00002023 |
0.0004826 |
0.0003924 |
作者发表各类评论数量 |
0.00149549 |
0.00019257 |
0.0015787 |
0.0008402 |
作者发表百科全书条目数量 |
0.00004097 |
0.00000139 |
0.000043 |
0.000039 |
作者正确的各类投票数量 |
0.00207464 |
0.00055703 |
0.0026581 |
0.0005385 |
作者所推荐的加入网站的其他作者数量 |
0.00034303 |
0.00031619 |
0.0008426 |
0.0000577 |
作者发表职业日志数量 |
0.00644899 |
0.00097997 |
0.0080194 |
0.0026239 |
作者发表新闻解读数量 |
0.01051594 |
0.00141679 |
0.013498 |
0.0060649 |
作者发表读书评论数量 |
0.01487174 |
0.00340432 |
0.0235772 |
0.0091603 |
从上表可以看出,新加入计算股票的日志、新闻解读和书评栏目的这个比例分别是专栏文章栏目的5倍、9倍和11倍,与百科全书栏目的差距更大。也就是说,作者花费同样的时间,写日志、新闻解读和书评的“效益”要远超过写专栏文章和百科全书条目。而实际上,由于后三个栏目刚被加入分配股票时的基数很低,这个放大的杠杆是非常惊人的[1]。
其他几个栏目,如网站各类文章有效点击数量、作者发表各类评论数量、作者正确的各类投票数量等几个栏目也对于股票分配有贡献,就对于股票分配的影响力而言,有些与专栏文章相似或略高,但像发表百科全书条目和推荐其他作者这两个栏目,比起专栏文章的贡献更小,对于股票分配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1] 日志、新闻解读和书评栏目的这个比例分别是专栏文章栏目的8倍、11倍和20倍以上。
从图上可以看到,书评和日志的发表数量迅速上升导致该权重比例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快速下降,这与作者A的股票数量变动趋势也是高度吻合的,见下图。
在上述同一时间段内,其股票数量也在快速上升。因为用来分配的总股数不变,因此,增加的股票数量均来自其他作者股票的减少。而且,因为书评和日志在这一阶段的相对“巨大”的杠杆力量,许多不太活跃的老作者的股票数量会锐减。
作者对于这一杠杆作用有个认识过程,部分作者起初以为是因为自己专栏文章发表不够多而造成的股票数量减少。我们观察一下这段时间网站总的专栏文章数量的变化,同时比较日志、书评和新闻解读数量的变化。
可以看到,在中间时段,所有栏目的内容都是急剧增加,能反应出部分老作者努力通过专栏内容的增加来维护自己的股票免于被绝对减少的情况。而在此之后,专栏文章、日志和新闻解读基本保持了与以前发表数量水平相差不大的基本稳定水平。从统计角度看,应该解释为回归初始状态。该状态即股票计算权重和新加栏目之前,老作者处于不太活跃的观望状态。
有意思的是未被限制每日发表最大数量限制的书评栏目也出现发表数量整体减少的情况。从其杠杆效应的水平上看,随着前一阶段对该杠杆的过度使用,它对于股票重新分配的影响力已经降低到新闻解读栏目之下了,尽管因为该栏目没有每日发表数量限制,仍能通过数量增加来获得股票,但对于作者的吸引力并不如以前那么明显。同时,我们观察到一些前段时间活跃的书评作者,逐渐淡出了这一栏目,而每日发表书评数量较多的人基本上都是新面孔。
从后30组数据可以看到,书评在对于股票调整的影响力小于新闻解读栏目后,书评发表数量是在缓慢减少过程中。而实际上因为这个栏目未加数量限制,从理论上讲,完全可以借助其增加作者的股票数量[1]。
[1] 但有可能是很大的数量才能抵消其他栏目数量增加的影响,作者必须在投入时间精力与获得之间作出权衡和选择。
从这个图可以判断,作者A在其他栏目的损失在后期很难以用增加书评的发表数量来补偿。这可能解释了一些前期较活跃于书评栏目的作者为什么后来渐渐减少发表书评的部分原因。用作者A的后期数据,可以算出其补偿后的每日贡献率损失均值为0.0003,折算平均每日损失1500股,这还不是最大的损失,根据其补偿后的每日贡献率损失最小值为-0.00164可以折算出该日损失股票数高达8208股。每个人对待股票变化的态度是不同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每天平均损失一千多股,是没有多少理性人能够无动于衷的损失,开始时,作者可以依靠书评的高杠杆效果来弥补损失,之后随着杠杆效应的减弱,必须发表更多的书评来弥补损失的时候,作者不仅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对于每个人都有个物理极限,同时,作为理性人也会重新衡量投入与产出是否匹配的问题。可以肯定地给出结论,对于有众多选择的一个作者而言,在某个时点必然会使继续参与书评栏目的机会成本太大,而导致作出放弃保持股票数量不再减少的努力的决定。此后,作者将对股票的减少产生麻木和不在意,如果该网站不能提供其他的激励手段,则作者难免进入远离网站的非激活状态。对于作者A而言,他可能还受到了文章点击次数的激励(这对于博客作者通常是重要的激励因素),研究一下股票数量与作者内容的PV数的相关性,不难发现,尽管股票数减少了,但因为在后期存在PV与股票数的负相关关系,作者可以得到PV方面的激励。见下图.
实际上,这也就是价值中国大部分老作者目前的参与网站的状态。以上分析通过价值中国老作者A的数据分析,模拟了其所在群体随着股票分享计划的发展的典型性行为模式。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价值中国的作者群体中,还有一些虽参与了股票分享计划但并不特别关注股票变化的作者,以及一些未参加此计划的作者。总之,在价值中国的作者群中,很少有只因为某一种激励因素而参加的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各种激励因素的引导,而在不同时段也可能会发生随机性变化。但我们之前已经证明,参与股票分享计划的老作者多是主要受股票数量的激励,因此,对于此部分作者行为模式的分析对于网站及时采取防止更多老作者“流失”(进入非激活状态)是有意义的。
后续将考虑通过分群抽样访谈,研究其他类别的作者的行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