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四杰”看房灾降临说,深圳楼市还能热多久?


 

焦点深圳房地产网 sz.focus.cn

2007年07月13日11:57

焦点房地产网 发表评论(共10条)

王克娟 (个人主页)

  焦点关注:房灾就要降临 深圳楼市还能热多久?!

 

  房价飙升,“房疯”诞生,深圳人炒房炒疯了?在众多专家也表示:“房价越来越不懂”的同时,泡沫、崩盘理论也随之而来,房灾真的就要降临了了吗?深圳楼市还能热多久呢?

 

  在这个房价暴涨,号称做地产不需要营销的年代,不管是对发展商还是对购房者,似乎理性正在离我们远去!这让我们深思中国房地产的走向,房地产还需要新思维吗?

  如何稳健地走未来20年的发展之路?这个城市的千万居民和怀着梦想不断到来的新移民,他们的新家园在哪里?深圳,在迷茫中前行。

  2007年7月13日,搜狐网、焦点房地产网“焦点关注”栏目将邀请深圳地产专家、资深业内人士做客焦点房地产网,就高房价下广大业主关注的“楼市危机”问题,进行探讨,寻求发展之路。

  ■主 题:房灾就要降临?深圳楼市还能热多久!?

  ■直播时间:2007年7月13日(周五)15:00-16:00,直播时长1小时

  ■直播地点:搜狐直播室(深圳市福田中心区福华三路深圳国际商会中心3011)

  ■联系电话:0755-88315080 -113“焦点房谈栏目组”

  ■主持人:王克娟 焦点房地产网新闻中心

  ■现场嘉宾:深圳四杰

 

  高海燕: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城市营运研究中心主任

  茅巍:政策与市场研究资深专家

  秦刚:新旧媒体整合与中国城市国际化观察专家

  戴欣明:管理、营销、品牌策划与人文地产专家

 

  直播实录:

  【王克娟】焦点关注、关注楼市焦点,与业界精英在线网坛热点话题,追击时事。亲爱的搜狐网的网友,以及正在收看我们焦点关注直播的焦点网的朋友们,大家好!新一期的焦点关注栏目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们聊的话题是《房灾就要降临 深圳楼市还能热多久?》,首先我介绍一下到场的各位嘉宾,他们是: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城市营运研究中心主任:高海燕

  政策与市场研究资深专家:茅巍

  新旧媒体整合与中国城市国际化观察专家:秦刚

  管理、营销、品牌策划与人文地产专家:戴欣明

 

  欢迎四位的到来!在深圳有这么一个说法,我们见识也很多,地产界的声音也很多,目前有的媒体提出了思维是“深圳四杰”的概念,我想问一下大家认可这种提法吗?或者说你们觉得你们这四个人,“深圳四杰”代表了哪一群人的观点?

 

  【高海燕】“四杰”的提法应该说是媒体的一个提法,我觉得这种评价和归类主要可能是从立场的角度出发的,大家知道现在房地产市场的发言人非常多、代言人也非常多、利益集团也非常多,各种各样的结盟也非常多。但是每个人的发言立场是在什么位置呢?这个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非常重要。我觉得这次媒体所命名的一个“四杰”中间这几个人,包括我在内的这四个人,可能更多地是说他们发言的立场是公共、客观的,不刻意地为某一个群体作代言人。“公共、客观、专业”的发言立场。现在房地产市场的代言人体制或者是代言人模式比较狭隘,不能很单纯地说我为了某一个集团或者是某一个群体代言,忽略了市场本身的客观性,忽略了房地产的专业性,偏离了房地产市场本身的价值的东西,而刻意地为某一个人代言,这种代言我个人认为是不合适的,这种代言也是不真实的。我来理解“四杰”应该是立场上的不同。

  【茅巍】现在因为网络媒体比较发达了,很多的意见人和意见领袖都通过网站来传播自己的思想,慢慢地形成了一些市场上的舆论过于混杂的现象,或者是群龙无首的局面。实际上消费者在这种多角度、多层面的舆论影响下,在判断市场上面存在了很多的误区。实际上深圳相当多的媒体公信力在下降,这样造成了消费者对舆论的不信任感。深圳现在需要有比较公正、中立、权威的市场话语来引导市场、引导消费,而不应当刻意地带有某些集团利益的角度,为某些利益集团来做一些偏激的舆论导向。

 

  目前这个市场处于一个敏感的时期,房价的上升速度太快了,这个确实造成了很多人的恐慌症,对下一步市场的发展看不清晰,确实也是需要更多地这种对市场的专业人士、研究人士,从专业研究的角度来给予舆论的影响、引导,实际上也是对无论是开发商也好、消费者也好,还是政府来说,其实现在我们是需要一些有公信力的舆论导向。

  【王克娟】一些理智的声音。

 

  【茅巍】对,为我们的市场让它走向更成熟、透明化的发展趋势来指出一些思路和方向。我们这几个人的观点应该说在这个方向是一致的。

 

  【秦刚】因为最近在媒体上看到一些,因为对我、高海燕博士、茅巍先生和戴欣明先生,把我们四个人的名字放在一起,作为“四杰”的提法提出我也是最近才听到的。我觉得挺惭愧的,因为“四杰”好像这是一个很有高度的一个称号了,但是我觉得我们这几个人倒确实有一些共同点的,都是在地产思想方面有一些独立的价值观。或者像刚才高博士所说的有一些独立的立场,这些立场有别于一些地产界的大腕,也有别于一些名声很大的一些大家。我觉得我们四个人都很坚守自己独立的见解立场,我们的声音未必是最洪亮的,但是我们声音一定是很尖锐的、很独立的。因为我觉得在中国房地产现在这个时代,正好是一个最需要新思维的一个时代,就像20年前深圳能够领风气之先,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锋一样。我觉得今天的深圳,由于这个城市的这种自由的氛围和平等的意识,所以在这个城市里出现了这么一批人,他们在对中国房地产的思考方面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声音,而且能够坚守他们的立场,这一点我觉得在深圳出现不是偶然的。

 

  我们大家知道北京和上海是历史悠久、学术氛围很浓的城市,也是一些大腕云集的城市。但是我觉得很可惜的是,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三个中国房地产一线城市,没有出现太多的、独立的声音,尤其是对关注到民生、关注到房地产和城市发展的一个责任的方面。这样的独立观察的观察者太少了,这样独立的声音太少了。

 

  在深圳出现了,可能很有幸我们四位,因为我们跟他们三位也是很好的朋友,我们并没有经常在一起聚会商讨什么,有的时候大家是在一些场合参与活动会碰到一起,偶尔可能会有一些小的问题打一个电话探讨一下。但是这是我们第一次在搜狐聚在一起,确实我有这样的一种想法,我觉得我们四个人应该把深圳对房地产思考的独立的声音,因为能够长期地传递出去。使得这个声音变成对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一个思考,对中国城市发展和中国民生的一种思考。

 

  这样,我想深圳以后不仅是中国房地产产品的一个策源地,不仅是一个总部经济的所在地,还是一个思想的策源地。这一次的思想策源可能是我们四个人先发出一点微弱的声音,但是以后会有更多的深圳的思想家、思想者,一起来把深圳在中国房地产界的独立思想地位树立起来,这可能是我们这四个人大家共同怀有的一点责任感。谢谢!

  【戴欣明】刚才听了高海燕、茅巍和秦刚的讲法,我是很赞同他们的说法的。他们也说了其他的一些方面,我想通过我的角度来看一些事情,这也可能是对这一次搜狐焦点誉为“四杰”的原因之一。

 

  最近我们经常去很多论坛作一些主题演讲、作一些讨论,有很多的置业者也经常向我们提一些问题。他们首先关心的问题是这个时代需要什么,他们需要一些专业的意见,比如高博士刚才讲了,需要有一个客观的立场、专业的经验、背景,来谈他们所关注的事情。当然在房地产业更多地关注是房子了,他们希望一个安定、安稳、舒适的家了。很多置业者希望听到的是专家的说法和权威的说法。我们事实上并不是某些人利益的代言人,我们有很强的一个社会责任感。

  【秦刚】我们四个人大家从过去我们发表的这些观点和文章上我相信大家能够看到,我们四个人从来没有为任何一个具体的楼盘去代言,或者是去替他们做一些舆论上的铺垫,从来没有。如果有一些声音的话,可能也都是在城市层面的关注。我们四个人以后也绝对不会为某一个楼盘去做某一次的演讲、或者是做某一次针对楼盘的炒作,不会写这样的文章。

 

  【高海燕】即使是,也是站在一个公共立场客观地评价,所在区域的价值。

 

  【戴欣明】没错。

 

  【戴欣明】这个时代目前我们看到我们所谓的住宅这些房子,原来是一个普通的商品,很多人买得起,现在不是一般人买得起,现在变成了奢侈品。我们房地产界不可能不对某些盘子或者是某些楼盘从社会的角度发言我们的言论,但是我们希望我们自己的言论,起码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是站在一个专家、权威的角度来客观地去评判。我们有我们的一个社会责任感和我们自己的立场。

 

  【高海燕】我觉得“四杰”应该是媒体给予房地产领域公共价值共识的符号,它特别不是一种刻意的介入。

 

  【王克娟】这是地方界四位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因为达成某些共识,所以形成了一个称呼。

 

  【高海燕】这个称呼是一种符号,是独立价值观、独立思想、独立立场的共识的富豪。四个人对这个东西有一个共识。不是媒体在众多的思想中发现这种共识。

 

  【秦刚】深圳有一个群体对房地产都有思考,都有一些研究,但是我们四个人只是其中的一些代表而已。不能说是最优秀的、或者是最权威的,绝对不是最权威的,但是我们四个人只是一些代表。我倒是很愿意继续和另外的几位一起承担这样的一个思想上的先锋的角色,我觉得还是希望大家能在一起多一些共识。

 

  【戴欣明】或者说这个时代也应该需要有一些人发表他们各自的一个不同的见解,这一点大家从我们的一些论坛上的演讲,或者是我们一些文章当中可以看得出来。

 

  【王克娟】可以这么理解,“时事造英雄”,在众多的海量信息中,当大家无法抉择的时候,不知道对错的时候可能有一些理性的声音发出来了。

 

  【戴欣明】高海燕博士的文章和茅巍的文章我们经常去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大家有一个共同的一点,就是理性。我也好,大家也好,都在倡导“理性置业”,因为如果缺乏理性的话,我们的房地产市场就不知道走成什么样子了,人民群众还怎么生活呢?

 

  【王克娟】对于“四杰”的理解我们先告一段落。最近大家一些小市民包括我在内,看新闻经常注意到这样一点,猪肉在涨价、菜在涨价,房价涨得更快。很多人说这个房价我看不懂了,每月有两位数字在涨,市民可能觉得普通的生活成本提高了。在年前很多的专家在使,说我们深圳楼市泡沫已经很严重了,还有的甚至说房灾马上来了,对于未来楼市的走向,我想听听“四杰”意见,对于楼市泡沫这样一个观点。

 

  【高海燕】我是这样看的,深圳泡沫论已经盛行了多少年了,深圳的房地产到底有没有泡沫?我觉得到目前是不能确定的,不能说没有,但是是不能确定的。在某些局部地方有泡沫可能会存在,因为从泡沫理论,从整体上我们还没有看到太多泡沫产生的可能性,高房价并不就是泡沫,从经济上的理论上高房价不等于泡沫。现在深圳房地产的价格体现了很高的预期价值,比如说我们没有足够的、真实的需求存在于这个市场,这个市场可能就是会有泡沫破灭的哪一天,或者说会泡沫。比如说我们房地产的空置率非常高,对于空置率我们必须有一个国际上的说法,不是无亮灯率,而是未销售率。目前看到有十几二十几年的现实,可以加上深圳真实发展真实需求的存在,从目前为止,泡沫可能性不是特别强,高房价的特征非常明显,泡沫性还很难界定。

 

  【王克娟】这种情况是否是一种理性的发展呢?

 

  【秦刚】我觉得深圳的房价在最近这半年不理性是一个主调。

 

  【王克娟】南山有涨了59、69%的价。

 

  【高海燕】公众的不理性,造成了开发商对竞价的滥用。置业者的不理性,当那些投机性的置业者和投资性的置业者也是置业者,现在往往讲需求的时候把那部分的需求不是正常需求,其实投资者的需求也是正常需求。

 

  【秦刚】因为他有权利去分配和组合自己的资产构成,比如说我有500万,我放在银行里,这个就被当做一个存款,被视为是存款。我买了500万的股票就被视为金融资产,如果我买了500万的房子就被视为买房投机,这是不合理的。这是资产的组合,一个人有权利把自己的资产变成不动产放在这个地方,也许未来若干年我不适用它,但是不会改变一个资产的本质。这一点要澄清一下。

 

  【高海燕】什么时候会是一种特别泡沫的危机呢?存在大量的房地产开发,同时因为市场部存在规模化的需求,而导致房地产未能实行正常销售。这个时候开发商的这种金融的压力,所带来必须要贬值出售,这样很容易给城市因为房地产的泡沫所产生的经济灾难。如果房地产被卖掉的,开发商形成的金融压力分担到很多人身上去,无数个置业的个体他是通过自己的能力、通过自己的金融负担能力他承担了这个风险的。

 

  所以,这个需求和供应是已经完成了,这个结果已经完成了,需求和供应通过销售他已经完成了这种对接,只要完成了这种对接你就不能说他是泡沫,这种对接已经完成了。他今后转手能不能实现,这是他个人能不能增值的问题。

 

  【秦刚】因为我们四个人有一点是共同的,都非常注重于从城市层面看待房地产问题,而不仅仅是房地产本身来看待房地产问题。也跟我们身份承担的责任很相关,高博士他本身是在社科院这样一个国家的权威研究机构,他做的就是城市运营的研究,茅老师因为他是房地产一个很长时间的研究者了,他也是能够站在城市发展的层面去看待这个房地产的问题。戴欣明戴先生他因为作为一个管理学家和人文思想的一个专家,他很注重从城市人文发展去看待房地产。因为我是学国际政治的,我也很关注中国城市的国际化的问题,很关注深圳这个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我们这四个人希望从城市层面解读地产。讲到解读地产我有这样的一个观点,我觉得如果单纯房地产从一个投资产品来说,大家投资房地产和投资股票和投资黄金、钻石,这是一样的。但是不要忘了,房地产有一个属性,他是作为要解决人的生存基本需要的一个产品,由于这个原因,他就关系到城市的竞争力和一个城市的幸福指数的问题。高博士他做过全球幸福指数的研究,我想他应该是很有发言权的。

 

  就是说,因为房地产这样的一个特点,你现在在一段时间内,房地产的价格的飙升,还有制造出来的紧缺的情况,他对我们这个城市竞争力的损伤我觉得还是很明显的。因为大家都是移民来到这个城市的,我们都是移民的一代,可能我们在座的几位,我们可能是新移民,可能像戴老师他是属于老移民了,我知道他在深圳自己也开发过房地产,自己也有投资。

 

  他们每一个人多希望在深圳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和居住之地。基于人们对房子的文化背景,中国人想拥有房子的心理还是很强的,跟国外不一样的,纽约这样的国际化城市他们没有买房子,年轻人从来没有把买房子当做自己人生的追求和成就,但是中国不同,要考虑到中国的国情,一方面教育大家说年轻人租房子很好,不要买房子,但是要尊重中国人的国情,他的产权意识很强烈的。

 

  深圳本身是一个移民城市,他的竞争力是大家来到这个城市是平等的,没有过去的祖上给你留下什么家产,都要到自己来自己获取。因为这个房产急剧价格的增长,损伤了很多新移民在这里奋斗、努力的憧憬。我觉得这一点我们房价的暴涨就构成了对城市竞争力的损害了,因为他不利于形成一个合理的业权社会。我还是希望房价能够维持在一个跟大家的收入不要距离太大的程度,这样有助于我们这个城市留住年轻的精英,留住新的移民,然后让这个城市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这也是我们作城市化研究,为什么高老师讲的,他说深圳的城市化他的扩张、他的发展是合理的理性的,是要带着乐观的态度去看的。这个目的就是说明深圳的生存空间虽然有压力,但是他的扩展空间还是相当充足的。

 

  如果大家都有这样的一个观点的话,我想房价不会再短期内恐惧性地增长了。

 

  【高海燕】我稍微补充一下,这样我的立场完整一些。刚才谈到我们的观点,我觉得我们是一个客观的解释者,也许有时候解释出来的结果并不是我们提倡的。但是事物的发展就是那样的结果,2006年我讲房价不会跌,2007年我讲房价不会跌。这些不是我的主张,不是说我希望房价涨上去,不是,是因为我通过对经济形势的分析我觉得会产生这样的局面,这只是我的局面,结果不一定是我提倡的。就好象我是医生我看病,我说你有病,但是我表示我希望你有病。而是我根据你的身体表现认为你有病,是这样的一种情况。所以我觉得我们是一个客观的解释者。

 

  第二点,关于泡沫论还是要提醒公众认识,没有泡沫你认识有泡沫这是对自己有害的,有泡沫你说没有泡沫对城市是有害的。泡沫,我起码提供给公众观察事物的角度,从任何的经济规律的角度来说,暴利并不代表泡沫,这样看问题是不真实的。LV的包是不是泡沫呢?几万块钱一个皮包是不是泡沫呢?不能这样看,一个暴利和高利润不能代表泡沫。我的核心看法,他是否能够实行销售,他在一个投资领域,他是否有转手的可能性。

 

  第三点,看一个城市的价值和成长性能不能支撑,一个产业的基本发展,再就是消费者的成长。消费者的成长是否能够接受,是否有接手的能力,这样来看一个事物是不是有泡沫。

 

  【茅巍】我比较赞同这个观点,如果出现泡沫的情况是出现有价无市的情况,他有一个价格,但是他卖不掉,实现不了价值的转移,这种情况就可能会跌价、贬值,这种情况就会造成泡沫。目前深圳之所以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房子积压和卖不出去,出现房子空置量大批量地上升,这种情况下,如果交头还是比较活跃,即使房价在上涨,而且不断有交易量,不断有人手接收这个项目。如果房子涨到一定的程度没有人去买卖了,这种情况就会使得发展商资金压力会上升的,可能会采取抛售的方式把这个楼盘低价卖出去。这种情况我们在95年的时候出现过,因为93年的市房价炒得比较高,小平南巡以后,深圳那个房价开始是2、3千块钱,那个时候猛然涨到7、8千。另外加上大量的新品上市,造成市场的供应猛然增大,这个造成了95年的时候很多的楼盘开始有削价销售的情况。那可能是第一轮的声浪,后来出现了一些泡沫的危机。

 

  这一轮为什么持续这么长的时间,从96年一直到现在,每年成交额都是处在一个上升的时期,到了95年应该是一个最高峰。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有出现这种有价无市,特别是05年上涨的程度特别快,涨了30%,06年涨了30%,07年至少涨了50%,其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供应量不足,没有出现新品大量地上市,发展商存货过多。现在基本上发展商库存压力并不大,而且消费者还能够承担目前的房价。

 

  当然这里面也存在有些消费者不理性,对这种产品的判断还是存在不理性的现象。但是深圳的这种刚性需求,每年至少有30、40%的刚性需求肯定是有的,因为新增的移民比较多,我们新增移民的量以前每年人口增长在15%,这个量是非常大的,需求量非常大。实际上我们还有的是投资力量,二次、三次重复置业的投资力量推动了这个房价的上涨。

 

  香港出现的泡沫危机是没有直接的买家,全是炒家换手,这种情况也会产生泡沫,最后会形成一个房价的虚高,也会导致最终出现一个金融危机,或者是一个政策的危机,可能会导致这种最后的买家他实际上拿到这个产品以后,他没有自己的实际用途了。租金也上不去,抵不了他现在银行的供款,也会出现这种泡沫的危机。

 

  我觉得深圳现在可能需要要出现一次这种泡沫破灭,才能使这个投资客变得理性。如果不出现泡沫,完完全全市场一直让这个泡沫涨下去,才是更可怕的事。我觉得适当地让它产生泡沫,让它产生泡沫的破裂,才会对投资客起到敲警钟的作用。我觉得政府在调控市场的过程当中,有意想去挤这个泡沫,这种做法我认为对市场整个理性的成熟起到不利的作用。

 

  就是要让有些泡沫让它最终泡沫才会使得有些人变得更加理智,日本出现过这种情况,台湾出现过这种情况,就是泡沫最终破裂的,政府不再去救市了,就是让这个泡沫自然产生。

 

  深圳可能会需要有这样的一种泡沫破裂的时代来教训一些投资客,才可能使得我们这个市场变得更加理智。我是这样认为的。

 

  【王克娟】需要一个泡沫的破裂。刚才您讲到的一个观点,如果全是炒家在这样换手的话,也会出现泡沫。之前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数字,目前深圳炒家占到购房者的70%,现在有这么多吗?

 

  【茅巍】这个比重有待商榷,看是哪一个区域,刊是哪个物业,不能一概而论。

 

  【秦刚】我的判断是30—70%,为什么跨度那么大,有一部分类型的楼盘投资者占到70%,比如说有一些小户型的、位置优越的,或者是说有独特的位置价值的。比如说口岸,比如说CBD,这些区域。30%是有一些普通以居家生活为主的楼盘,即使在这种数字下面,现在目前也达到了30%。因为有相当一部分人作为他的一种资产,他有钱把这个钱转化成不动产。所以30%是深圳的一个普遍的情况。但少数极个别的达到70%,这是有的,据我了解,有一个项目因为目前价格高峰的时候推盘,他定价比较高,定到2万以上了。所以从现在的市场来看,它的成交我了解了一下,基本上都是投资型的客户。为什么呢?原因在哪儿呢?因为一个单价2万多的楼盘,再加上它又是一个小户型的楼盘,真正自住型的,改善自己居住的是非常非常少。

 

  【王克娟】如果是我可能会选择二手房,可能是1.5、1.6万,还有装修。

 

  【秦刚】是这样的。

 

  【戴欣明】现在很多的开发商有一个不好的追求方式,比如在开盘的时候他很恨不得用2天的时候把所有的房子销售掉。很多的情况下就会出现60、70%是他们自己的或者是炒家想办法,可能炒家不是一家,有很多人去了。我们估计有可能达到70%,80%我都听说过,他把这个盘子包了以后在几天之内销售掉,这实际上不是一个好事。

 

  我想再从人文的角度说一下房价的问题。因为我原来开发房地产,在90年代和进入21世纪有一个很明显的差别,我们看到的房子从设计角度来说看到的差别是很大的,几乎是在90年代整个10年当中,这个房子的差异性不是很大。到了21世纪以后我们的设计应该是放开了,层出不穷了,原来的设计上有一个说法,说高楼窗台达到90公分。前几天我去东莞,我看到很多的楼盘,上一层和下一层的窗之间只有十几公分,全部是落地玻璃。我并不是说这个设计规范改了以后会怎么样,但是这个说明我们的设计已经突破了。这个突破带来什么变化呢?我们现在的楼盘已经更加人性化了,更加体现到居住者他所需要的或者是理想中那样的房子是什么,他能给你设计出来,他可以在任何一个,比如简直、规划、景观、室内都可以做到,但是10年不容易做到。

 

  事实上我们的房地产泡沫已经破灭过一轮了,包括在北海的时候,那个时候的房价当时达到了6—8千,最后卖400块钱没有人卖了,达到了这样的情况。事实上在很多的地方我们已经经历了泡沫了,北海和海南已经是严重的泡沫了,包括深圳在90年代。我这个角度更多地是从人文的角度。

 

  讲到房子的需求来讲,我们中国有一个特点是喜新厌旧,这也是一个非常不理性的表现。90年代开发的房子都是属于老房子,现在开发的房子很多一看是新房子,如果从新旧角度来看,不说土地资源,我们追求新房子的这种概念,这种房子的比例在我们实际上可销售的面积占的比重非常之少的,这个不太好统计,因为个人对好房子的概念不一样的。

 

  【高海燕】你说得很对,深圳的住房升级概念,或者是住房升级观念,在全国显得特别强烈,特别突出。升级意识非常强。

 

  【戴欣明】非常突出。这个房子住了几年以后可能对贫苦大众来讲是非常好的房子,但是他瞄上了一个比这个更好的房子,这个非常不理性,我们父辈可能住的一辈子的房子都没有现在这么好,但是他却看上更好的新房子了。这个一方面表现的置业者的不理性,但是另外一方面也是社会的进步。社会上真正需要这样的好房子,但是目前的角度来说,好房子比较少。刚才谈到房价高,往后会不会产生一个所谓的泡沫破灭的事情,这个很难预测,但是有一个前提。假如说我刚才定义的这种好房子,如果越来越多,或者说我们用专业的词汇来讲,同质化的房子越来越多的前提下,就有可能出现了有价无市的状态,这个未来是不好确定的。起码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有价无市,这些好房子,我们新的楼盘,设计师他们的思路很宽阔的,他们可以把盘子设计非常之好,引起购房者的欲望,引起我们这帮人不理性争着抢着购买这种所谓的新房子、新品,追求更高的一个消费意识。

 

  【王克娟】感谢四位嘉宾的精彩观点,我们这一期的焦点关注到此结束,也感谢参与直播的各位网友朋友们,我们下次节目再见。

(主持人:搜狐焦点王克娟)

(搜狐焦点房地产频道现场直播)

(搜狐焦点总经理陈云与深圳四杰)

(王克娟与深圳四杰在搜狐直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