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房价上涨与政府边界


  

  

  如果从“国八条”算起,宏观调控已经进行了两年多。两年间,北京的房价基本翻了一番。最新的数字表明,北京6月份的普通商品房开盘价环比增加了20%左右。高房价之下,新一轮宏观调控必将展开。

  在讨论政策走向的时候,人们习惯对现实冠以“后调控时代”的限定,其实,这不过是一个并不成立的名称。只要有市场,只要有市场经济,就会有政府调控,调控之后还会有下一轮的调控,我们是生活在中间的过渡阶段。我们需要在这个短暂的平静里,反思过去,预测将来,把握将来。

  

  房价上涨“有理”

  

  主持人:宏观调控两年来,大家态度的变化可以说非常有戏剧性。“国八条”出来后开发商一片愁云惨雾,“国六条”出来之后开发商对其中的“70/90”等规定更是怨声载道,我们的专家对“国六条”则普遍看好。但事实上,各地房价越调越涨,这是不是说我们的调控政策出现了明显失误?如何看待目前的高房价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徐滇庆:如果我们将宏观调控的目标定在房价下降,那就错了。房价上升,就像大江东去,不可阻挡,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我们的人均收入是以两位数上升的,全国的房价统计2006年不过是上升6%。当经济起飞的初期阶段,人们必然要将收入首先用于吃以及购买衣服还有居住装饰,到了一定阶段,吃饭、穿衣、电器等等达到一定程度,房地产消费的高峰就要到来。前一阶段房价没有上涨,这是符合经济学规律的。中国人吃饭、穿衣、日用电器的问题都解决了,收入仍然以两位数在增长,那么住房的问题就要凸显出来。在此阶段中,房价和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相当密切,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如果收入继续以两位数增长的话,住房也就差不多是两位数,否则有限的房产资源如何进行再分配?

  只要我们肯定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潮流不变,仍然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发展,房价每年上升10%都是可以接受的,这是大的趋势。

  鄂俊宇:高房价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必然的结果。以北京为例,北京作为国际性的大都市和中国的首都,很多优秀的资源都向北京配给,包括很多的大学生也留在北京,还有人口的自然增长,这部分是自然增长的需求。

  由于过去5年中国经济以10%的速度高速增长,消费升级也非常快,2000年花100万元购买房屋,到了2005年就可能需要花费1000万元。同时,由于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属性,越来越被大家认可,其资产的比价和估值应该以国际标准作为对比。例如北京的CBD和城市中心位置、学府位置都是增值最高的区域,从2万元/平方米升到3万~7万,仍然被市场接受,实际上这是按国际标准重新定价。这些都直接推动了北京房价的上升。加上宏观调控不断抑制供应,增加成本,导致的结果就是成本的增加,房价上涨。

  杨晓辉:我同意徐老师的分析,无论是行内人、政府也好,我们都不希望房价大起大落。房价的迅速上涨,实际上对房地产商也是不好的,我们希望价格可以控制住,但是价格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中国的经济处于强劲的起飞阶段,每年以两位数在增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非常大,很多的外资汹涌而入,华人在经济上是比较保守的,大家都认为房产可以保值、增值,所以购买房屋的人就会多一些。

  我们是从香港来的,回顾香港的历史,从上世纪60年代一直到1997年,房价是一路向上,中间有一些小的波动,主要是因为中英谈判。正如我们说的,小波动下降的幅度是不大的,维持的时间也就是半年左右,一直到1997年金融危机的时候,香港的房价才出现了大跳水。香港的经济起飞用了30年,真正达到增长的峰值是在2000年。我认为中国的情况,未来的高速增长至少还有10年,这是不可阻挡的,我们都不希望房价上升得太快太高,但是有一些客观的因素是无法制约的。政府调控是希望稳定房价,但是不要期望过高。

  董藩:我认为宏观调控的出发点是对的,但是依据和思路是错误的。在原则上是对的,某些政策和措施是错的。所以,尽管我们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效果是非常差的。房价是无法控制的,会不断上涨。理论上房价是不会下降的,除了需求和供给外,还有一点,房地产没有替代品,往往很多的产品出现了替代品后就会产生大的波动。例如摩托车出现后,自行车就被替代了,小汽车出现后,摩托车就被替代了。现在房地产业找不到替代产品,所有的需求不能转移,只能是不断地集中,通过一种产品不断地释放。房地产市场跟其他的市场是不同的,例如股票市场价格下跌,人人都想将股票抛掉。但是房地产市场不会是这样的,即使房价下跌,绝大部分房屋仍然被使用,不会进入市场交易。真正影响的只是少量交易的房屋,所以价格表现出一种黏性,就像蜂蜜一样,不会马上掉下来,股票市场就像一滴水,马上就会掉下来。

  政府作用“有限”

  

  主持人:看来大家对房价一致看涨,既然房价就像大江东去不可阻挡,那么市场还要不要宏观调控了?如果宏观调控控制不了房价,那它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徐滇庆:老百姓是否买得起房,这是宏观调控要关注的。宏观调控的大目标要搞清楚,不要将目标设定为打压房价或者是使房价降下来,这是做不到的,就像我们无法阻挡大江东去。经济发展有内在的规律,违反了经济规律的人都要受到惩罚的。老百姓买不买得起房屋,政府应该做什么?政府应该给老百姓提供多种选择,并不是说让所有的年轻人都能买上别墅、豪宅,但政府可以为不同收入阶层提供多种选择。“国六条”提出要以70%的比率盖90平方米以下的房屋,这一点是正确的。就像举重运动,如果不加以级别性别限制就不会有举重运动了,土地的问题要进行有效的市场区分,这才是经济学和市场竞争。不能让穷人和一般收入的人跟富豪同样争土地。但是,很遗憾,“国六条”执行得不严格,实际上“70/90”在很多的城市没有得到执行。

  “国六条”有两个核心,一个是“70/90”,一个是35%的自有资本充足率,这是有经济学的道理的。房地产企业如果要达标,企业的资本就会比较稳固,而且比较符合金融学的要求,否则就是将风险转嫁给了银行和储户,空手套白狼。但是,我到央行货币政策司,了解了资金的动向,并没有明显的资金流向房地产企业,流动的资金依然在社会上流动,这就说明调控没有到位。调控应该抓这个,而不是抓房价。

  易小迪:我接触到的情况和徐教授讲的有很大的差别,“70/90”政策是在地产界遭到反对最强烈的,也是最脱离实际的政策,也是老百姓最反对的。我认为这不是宏观调控,是微观指导和控制。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70/90”是没有任何市场的。这些没有市场基础的政策却反过来导致我们成本的增加。现在所有的宏观调控都使我们的成本增加。银行的贷款要根据开工证,有了开工证才贷款。实际上拿了开工证后,就不需要贷款了。随着宏观调控不断地贯彻落实到基层,就造成了成本不断地上升,全国房价一片涨声。

  所以,宏观调控反而刺激了房价上涨。土地招拍挂,人为造成了土地的紧张,所以开发商就囤地。现在大家对房价恐慌,实际上开发商比其他人对房价还要恐慌,这表现在拿地的价格,高价格拿地。房地产商大量的资金都集中在土地上,如果房地产崩盘了,我们完蛋,但是又不得不拿地,否则就无法继续发展。宏观调控没有把重点放在供给的增加和资本的增加上,而是不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这些都适得其反。房价上涨,实际好的开发商并没有增加收益,按照我们的经验,宏观调控以前的销售利润率15%~20%,现在普遍下降到10%以下,这就是真实的情况。

  在中国的城市中,土地和人口的矛盾是日益尖锐的,将来的住宅将是怎样的,我认为大多数人的观念会从过去的100平方米、90平方米逐渐向下缩小,这是解决中低收入者购买房屋的一个办法。

  董藩:政府愿意干预市场,是因为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而且干预市场有机会获得更高的收益。但是,限户型已经到了微观的层面,不是宏观层面的政策引导。我主张通过金融和税收的手段,使大家愿意购买小户型,市场也会出现很多小户型,开发商也愿意供应小户型。如果我们规定了比例生产小户型,就会出现问题,因为市场的变化是不同的,例如二三线城市,购买的主流就是大户型。实际上市场上已经有80%的户型是小户型(旧房),应该将这些户型倒腾出来给中低收入阶层,我不主张房屋越来越大,对国家资源是不利的。

  

  权力的边界

  

  主持人: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想可以得出两个结论:房价上涨有理,政府作用有限。大家说,不要对政府的作用期望过高。在本轮的宏观调控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发现政府的权力已经伸展到了市场领域,比如南京的“一房一价”,还有一些骑在墙上,比如限价房;另一方面,我们同时注意到很多政策没有落实,比如“90/70”和“35%”。行政权力和市场力量在互相博弈,我想如果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宏观调控的偏差。那么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目前的宏观调控出了哪些问题?怎样才能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

  易小迪:房价高涨,实际上开发商在短期内得到的好处是多于坏处的。但是开发商为什么还要抱怨,这就涉及到调控的边界和规则的问题。

  这种宏观调控没有起到全面的正向鼓励的作用,例如囤积土地的人一夜暴富。很多快速成长的企业,反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利润。我们在天津3年卖了三十五六亿元,销售额是排在前面的。董事会开会的时候,给我们最大的批评是,卖房屋的钱还不如卖地的价格。目前的宏观调控不鼓励勤劳致富的企业,因此,政策是不公平的,而且给我们未来的发展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实际上政府的调控干涉了企业的正常竞争。政府的调控应该让我们可以看到未来,而不是今天调明天又改。就像比赛一样,不能进球后,打了一半足球改为打篮球了。好的政策不应该让大家都抱怨,政策应该是公平的,不能随意改变游戏的规则。“70/90”政策导致很多地方政府的反对,并不是地方政府干预对抗中央的政策,而是顺应市场规律。

  杨晓辉:政府能够做什么事情?政府最好是建立市场的秩序,而不是直接打乱这个秩序,政府应该做的就是救助最贫穷阶层的住房的问题,要使这个阶层的人有房屋居住。大家都认为香港是发展得比较好的城市,比较均衡。但是,在香港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购买得起房屋。政府就要解决最低的人群住房的问题,政府的服务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最终还是由整个社会来负担的,还要考虑社会的公平和效率,这是很复杂的问题。

  董藩:该是到了彻底反思这次宏观调控的时候了。首先是警惕泛政治化。房地产问题,除了因涉及居住人权的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外,其余基本都还是经济问题,经济问题就要按照经济思路解决。如果把这些经济问题都看作政治问题,采用一些政治措施或者做政治思想工作的方式,而不是增加供应或者抑制需求,能解决问题吗?如果我们把房地产问题泛政治化,在现行体制下,就会导致大量信息失真,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愚弄高层,强压企业。欧洲国家“二战”后就有过类似的房价管制悲剧,最后经济学家总结出来的教训是:要摧毁一座城市,除了战争,最好的方式就是管制房价。如果江苏某两个城市严格限定开发利润,不出3年,经济出现问题;不出5年,将出现明显的衰退迹象。其次,政策出台要加强协调,避免出现“国税总局总是搬起石头砸建设部的脚”的类似情况。

  徐滇庆:我们现在讨论政府和市场边界的问题,都处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现在某些政府官员、企业领导民众,浮躁的心理很普遍,没有认真地坐下来好好讨论一下,政府部门就敢出政策,民众就敢抱怨,网友就敢一片骂声,这对我们的长期的发展是不利的。

  现在的中国是处在汉唐以来千载难逢的盛世,所以我们要珍惜,对社会的动态,存在一种敬畏的心理,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珍惜现在的形势。划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仍然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要说自己说的都是对的,要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特别要有超脱感。为什么官员总是要出错,因为他们有利益,他们要猜测上级要说什么,要迎合上级的心里说话。所以我们要超脱地讨论政策,不能说马上就能得出真理,这是不可能的,大家是在不断地摸索。

  合理的预期和走向

  

  主持人:虽然我们不能仅靠一次讨论解决所有问题,也不可能对一个距离我们很近的政策做出清晰的判断,但是我们还是希望基于我们对已有政策的认识,推导出一个合理的预期。也就是说,如果有新一轮的宏观调控,那么这次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的变化应该是什么?

  鄂俊宇:上市融资是中国地产企业解决融资通道和资本金问题的最佳途径,中国证监会应该鼓励上市的地产公司加大直接融资的比例。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在资本和信贷的融资比例应该达到50∶50,才是良性的。

  杨晓辉:我认为会有的,我不希望太强。还是那句话,政府的干预未必就能抑制住房价上涨的势头。有序的社会是大家喜欢的,大家对未来可以有更多的预测性,大家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就会觉得有保障,就会觉得安心。所以我希望政府干预尽可能不要打乱商业社会的游戏规则。

  徐滇庆:宏观调控必须立足于防范金融危机。中国的房价是否会出现大的转折,会的。什么时候,就是金融危机,我们的金融危机和日本、泰国、马来西亚、墨西哥、俄罗斯都是不同的,可能是来自于内部的银行系统的危机,这是我们的心头之患。

  大家要明白,房地产出不了大的事情,而且房地产市场有这么强的需求,外资不断流入的推动,这个问题不会太大,无非是涨幅高一点低一点,政策无非是笨一点和聪明一点,差别是有的,我们希望做好,但是不会有太大的差别。金融危机一来,全盘皆输。所以要强调银行系统的安全。

  董藩:基于两种判断,我认为国家一定会出台统一的关于住房保障的政策。一、当住房保障的问题演化为全社会人人关注的问题的时候,必须有统一的规范出台。二、过去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都带有保障性质,这些是部门的法规,在执行的时候,地方政府会打折扣,或者是根本不执行。基于我国的政治体制,到了一定地步后,中央会在更高的层面上表态,也会给全国人民一个交代,我相信在未来的半年时间内,国家会有统一的关于住房保障的说法。

  如果不把房地产市场与住房保障分开,永远搞不好调控。

  在住房问题上,一定要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不要认为房价不上升或者降了,大家就都能买得起住房了,就像一万块钱的钻戒,将价格拦腰斩断,与大多数民工还是没有关系。

  有人认为房价不上升或者降了,政府就基本不用管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了,这是大错特错的。只要是搞市场经济,就一定存在贫富差距,就有穷人,而房价常规情况下就是随着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涨,而且多数情况下要高于这两个指标的增长速度。

  其次,非要调控房价的话,只有三条路可走:要么明显增加供应,要么强压需求,要么适当增加供应与适当抑制需求,就是两边一起动。但这几年的思路基本上是压投资、压信贷、严格控制投资规模,正好搞反了,这样房价怎么能不上涨呢?

  同时要注意的是,大家有选择的权利,就像到饭店,大家有权选择吃面条还是饺子,不愿意吃面条,你非要让别人吃面条。你可以采取打折或者是配送的办法,这样别人才会愿意,不能强迫别人吃面条。

  因此,现在的调控政策可能是反了,所以今后会增加供应。会适当地增加供应量,金融慢慢地放松,我们要慢慢地体会。(王子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