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的“薪水”为何总是“血染”的?


  中国的弱势群体莫过于农民工。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弱势群体却得不到社会真正的关爱,因此我们经常会在媒体上看到农民工由于讨薪而被打致死的事件。

  你看,2006年10月17日晚55岁的唐山民工侯印怀,向包工头索要3000元欠薪,遭到殴打,死于河北省三河市北京某开发公司旗下的河北燕郊美林新东城工地内。他的死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省委书记重视,死者侯印怀的家属称,他们已经获得了40万元赔偿款。

  2006年11月2日,广州民工讨薪遭打和被灭火器喷射的事件。

  2006年12月20日下午,来宝鸡打工的四川农民工谢友远父子被包工头通知去“结算工钱”,但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等待他们的竟是一顿暴打,儿子被殴身亡,父亲重伤住院。

  2007年1月7日,43岁的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三合镇农民李培岩因讨要阜阳某酒店欠其的工程款和工钱,被酒店副总领人殴打后死亡。

  2007年1月18日,40多名农民工到位于乌鲁木齐市解放南路的亚鸿大厦讨要工资时,遭到亚鸿大厦保安和至少20多个身份不明男子的追砍,造成其中12名农民工被不同程度砍伤。目击者称,砍杀场面就如同黑帮电影中的画面。

  ……

  以上如此种种有关农民工讨薪被打致死的事件,在“百度”里还有很多很多,笔者在此不能一一举出。

  然而,就是这些发生在前期的农民工讨薪被事件,在人们的记忆还是犹新之时。昨天,笔者在《中新网》上又看到一则关于农民工讨薪被打致死的事件,其血染的标题《广东河源发生讨薪民工被围殴事件1死10伤2失踪》,读来让人愤懑,更让人难以置信。

  人们不禁要问?在中国,为何总是接连不断地发生这种农民工讨薪被打致死的事件?农民工的薪水又为何总是“血染”的?

  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认真仔细地研读了这篇骇人听闻的报道。笔者发现有如下三个原因:

  一是“工头”不仅仅是建设工地上的承包者,他们还是黑社会组织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这些工程承包者,明的身份是工头,是老板,但是,他暗地里却参与黑社会组织,是黑社会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

  就像报道中说的:“水电站业主威胁工人无效下,就请了两三百人,在当日上午约9点钟到工地对民工进行殴打,称要将重庆民工撵出工地。第一批有三五十人,统一持崭新的洋铲;第二批拿斧头、钢管、马刀……后面还有人。他们一边打,一边叫喊着‘哪个喊要钱的就打哪个’”。

  大家看看,这不就完全像电影里放的黑社会组织群殴的场景么。这种过去我们只能在电视节目里看到的场景,如今却在我们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地存在,还接连不断地在发生着,在上演着。看着这些惨不忍睹的场景,我们的领导干部,我们的民众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会不会认为,这是我们社会的一种悲哀呢?

  大家想想,我们年年“打黑”,我们社会上的黑社会组织却为何总是还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势,不断地发展壮大呢?而且还如此的明目张胆的,如此嚚张地公开打人杀人呢?

  二是警察保护农民工不力。

  报道中就有这样的描述:“警察来了,他们照样用铁铲猛打!目击了行凶全过程的重庆民工李传兵说,半个小时后警察接到他们的报警赶到时,对方仍不停手”。

  看了这个描述,我们知道了,原来黑社会组织连警察也不放在眼里啊。黑社会组织猖狂到如此程度,不得不让人感到可怕。同时也更让人感到怀疑,人们也会问?黑社会组织为何不把警察放在眼里?这里面是否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笔者以为,这里面肯定有什么“名堂”的,也许就像人们常说的“警匪一家”,现正在我们的社会里上演着也是说不定的。

  报道中说:“35岁的工程师向夕全(长寿区渡舟镇)含泪告诉程副县长,自己的右腿是在警察赶到后被打断的。‘我大声喊叫救命,但警察根本不理我!’”

  看了上面这个镜头我们清楚了,原来广东河源的警察是一群保护“老鼠”的“恶猫”。所以,由你农民工是如何被打致死,对广东河源的警察来说,那都是你农民工自己活该,也许他们的在心里还说呢:“谁叫你们要讨薪的”。

  三是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不作为。为何如此说呢?众所周知,一个黑社会组织能猖狂到如此程度,是非一日之寒的,这应当说是长期以来,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没有把农民工的利益放在心上,漠视中央的“三令五申”和要求,这也是政府不作为的一种表现。

  在报道中说:“2005年就曾发生过开县民工被逼跳河的类似事件,也是在东江。当时是发生在东源县下游的惠州市博罗县,东江水利枢纽工地,工地欠开县民工26万工程款,并欲将民工撵走”。可见,两年前就有这样农民工讨薪被打事件在广东发生过,为何在此事上没有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呢?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当地政府不作为,漠视农民工的利益和人身安全为“草菅”的吗?

  写到这里,人们不禁会惊呼,农民工的薪水为何总是血染的?我们的社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龚玉环

  2007年7月2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7/07-01/96899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