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民生情怀和大学生非主流就业
李华新
劳动保障部20日发布的上半年就业数据呈现亮点:全国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29万,完成全年目标70%;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完成全年目标74%,创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以来同期最高水平。(新华网北京7月21日电 )
政府民生情怀点燃了当前就业亮点。上半年我国就业的快速增长,既受经济快速增长的拉动,更是政府有关部门本着就业是民生之本的原则,制定的一系列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促进就业政策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各级政府把促进就业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坚持经济发展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行积极的产业、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促进就业政策。
正是各级政府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立场出发,对农民工实施免费就业服务,并对进城农民工实行职业介绍补贴和职业培训补贴,才会有对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也才会有今年上半年这样的就业亮点。
不过以为政府只要有民生情怀,就会全面解决社会的所有就业问题,因为当下的就业压力依然是在短时期难以得到缓解的。可是面对就业压力我们又不能用一些所谓掺水的数字稀释。不断产生的新的待业人员,已经使得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难以跨入。
现实情况是,尽管当前就业快速增长、部分城市出现劳动力供不应求,但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总体格局没有改变,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依然存在,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和大量失业人员需要安置,每年有1200万就业缺口。就业方式能否提供新的方式, 在上海有一种就业方式为非主流的就业。这无疑是就业的一种新方式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提供了一个新思路。而且有些大学生已经开始尝试这种就业方式。选择在民间组织进行“非主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这种就业方式有一个组织,叫根与芽。“根与芽”负责人介绍,每年都有上海名校的毕业生前来应聘。上海另一家专职提供法律援助的公益性民间组织“热爱家园”于2004年3月在闸北区社会团体管理局登记。目前该组织有专职员工3人,虽然月薪在2000元左右,但今年以来已收到20多名应届大学毕业生投递的简历,其中不乏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名校学生。
一些民间组织工作人员以自己的工作经历深有体会的慨叹,就业和教育一样被称为人生中的“起跑线”,大学毕业生争抢着从机关企事业单位“起跑”,但社会就业之路是广阔的,人生的“起跑线”也可以划在别处。
上述机构被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处处长方文进说,上海目前登记注册的“民非单位”有4000多家,吸收就业的应届大学生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国外,“民非单位”的工作领域广泛,社会认同度高,是吸收就业的“大户”。
假如这种就业方式那有比较稳定的收入,而且是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得到足够帮助的话,那么这种非主流的就业,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很好的形式。
许多大学毕业生争抢传统企、事业单位的“金饭碗”,有些人则选择在民间组织“非主流就业”。他们认为,就业要从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出发,而以公益、服务等为特色的民间组织,也是一条人生“起跑线”。 这样的一种认识无疑是一种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
就业不可能一劳永逸,大学毕业生应将就业目光放得长远些,不一定非得热衷于挑拣热门、高薪职业,还应考虑自己的兴趣和社会需要,同时要着眼于认识世界、培养素质。下半年,要着力促进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 这似乎是一个全新的思路,而这些离开非主流的就业人员也是需要政府来进行推动的。政府的角色也并非只是通过招考一条通道来缓解如此庞大的待就业大军。于是非主流的方式,所具有的潜力以及要得到的“正眼”相待的待遇,也并非只是如同什么三下乡、支持西部,考研、考公务员可以加分的优惠,那样的简单和乏味缺少太多的诱惑那样简单了。
只有非主流就业也能得到象主流就业一样的汇报收入 以及社会地位,那么非主流就业也就同样能够登堂入室。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