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四国之期货市场(中国篇)


中国期货市场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988年3月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加快商业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各类批发市场贸易,探索期货交易”。1990年10月12日,新中国第一个期货市场--郑州粮食批发市场获国务院批准正式营业;1992年1月18日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正式营业,5月28日上海金属交易所营业,9月第一家期货经纪公司--广东万通期货经纪公司成立。但由于盲目发展加上监管滞后、运作不规范、大户恶意操纵等原因,导致政府从1993年底进行清理整顿,11月4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次年5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批转国务院证券委《关于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若干意见的指示》。1998年8月1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的通知》,要求再次加大整顿力度;次年6月2日国务院又颁布了《期货交易暂行管理条例》和四个配套管理办法来深入巩固治理整顿的成果。整顿开始之后期货产品由30多个逐渐减少,到1998年交易品种仅余12个,实际交易品种只有6个。从2003年开始,中国期货市场开始了恢复性的发展,当年成交总额一举突破1995年的历史记录。2004年6月以后,证监会陆续推出了燃料油、棉花、玉米等品种;2006年推出了白糖、豆油和PTA期货,2007年又推出了锌、菜籽油期货,商品期货品种日益丰富起来。
  在实物期货品种创新的同时,小麦、大豆和铜期货期权也跃跃欲试,三家期货交易所都在大力推进各自期货期权品种的上市。与此同时,金融期货开始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2006年9月8日,经国务院同意和证监会批准,由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共同发起设立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挂牌。这对于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和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07年4月15日开始实施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无疑揭开了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