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60年来台湾地区城市的设置


       

     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本岛连同周围附属86个岛屿,陆域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省级行政区域中面积最小的省区之一。但就是这个面积狭小的省,拥有各层级建制城市39个,城市人口13025(2002年底数据),是我国拥有城市数量最多、城市化水平最高的省区之一。

    ()

    1945年台湾光复时,全省共有建制城市11个,即:台北市、高雄市、台南市、台中市、基隆市、新竹市、彰化市、嘉义市、屏东市、宜兰市和花莲市。光复后,国民政府对台湾地区的行政设置进行调整。其中,将原同层级别设置的11个市改为省辖市、县辖市二层级,设置9个省辖市、2个县辖市(宜兰市和花莲市,分别隶属台北县和花莲县)

    19509月,台湾当局参酌面积、人口和经济条件,重划全岛行政区域,设16个县、5个省辖市、1个管理局。新竹、彰化、嘉义、屏东四市被降格为新竹、彰化、嘉义、屏东四县的县辖市。196771日,台北市升格为与台湾省平行的院辖市,阳明山管理局及辖区并入台北市,第二年71日,台北县所属的景美、南港、木栅、内湖划归台北市,使台北成为拥有16个辖区的大都市。197971日,高雄市也升格为与台湾省、台北市平行的院辖市,将属高雄的小港乡划归高雄市。198271日,新竹、嘉义二市由县辖市再次升格为省辖市。除此之外,50年来,台湾行政区划的变动还有将2个乡改为(析出)3个镇(苗栗造桥乡改设造桥镇,永和镇从中和乡析出,中和乡改设中和镇,后2镇在1979年升格为台北县的县辖市),共有19个镇升格为县辖市,9个乡升格为县辖市。截止到200212月底为止,台湾的行政区划为:2院辖市”(台北市、高雄市)5个省辖市(基隆、新竹、嘉义、台中、台南)16个县(台北、宜兰、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花莲、台东、澎湖)16个县下辖32个县辖市、59个镇、218个乡。

    由此可见,自1950年重划行政区域之后的50多年里,台湾各级行政区域的名称、建制层级和管理范围的变动并不大。就城市体系而言,随着台湾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变化主要表现为乡镇升格为市、县辖市升格为省辖市、省辖市升格为院辖市的不断升格状态,城市数量不断增多,呈正增长势头。50年中,台湾没有出现将建制市撤销或降格的现象,表明台湾在城镇体系发展过程中是稳步前进的。

    ()

    从时间上看,近60年来,台湾新兴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多。50年代,台湾尚属农业社会,11个建制市的人口1789727(1950年数据),约占当时全省人口总数的237%,城市化水平不高。50年代的10年中,全省仅新设了永和、中和两个镇,没有新设市级城市。1960年,台北县三重镇人口突破10万,升格为县辖市,比县行政中心板桥镇的升格还要早11年,三重也因此成为台湾第一个在非行政中心设置的城市;1967年,桃园县非行政中心的中坜镇也废镇设市,中坜成为台湾第二个在非行政中心设置的城市。70年代初,台湾经济起飞,工商城镇大量涌现,城镇人口迅速增加。10年中,先后有板桥、丰原、台东、桃园、凤山、中和、永和等7个镇升格为县辖市。80年代中,有新庄、南投、斗六、苗栗、新营、马公、新店、竹北等8个镇升格;90年代,台湾又将太保、平镇、朴子、土城、永康、大里、八得、太平、芦洲、树林、汐止等11()镇升格为县辖市。截止2002年,台湾39个城市人口13025万人,占同期全省人口总数的58%。

    从区域布局来看,近60年来,台湾新设置的28个城市中,以北部居多,共设置15个。其中台北县最多,共有集中在以台北市为中心的台北盆地及盆地边缘的板桥、中和、永和、三重、新庄、新店、芦州、土城、树林、汐止等lO个市。其中,台北市附廓地带7个,外围地带3个。其次是中部地区,共6个。其中,台中市附廓地带2个。位列第三的是南部地区,有5个。其中,高雄市附廓地带1个,台南市附廓地带1个。东部地区和澎湖群岛最少,仅新设有台东市和马公市。

    从城市功能来看,台湾新设的28个县辖市中,有10个是各县的行政中心,占新设城

市的357%。5060年代,台湾除新竹、彰化、嘉义、屏东、宜兰、花莲6县的县级行政机构驻地为建制市之外,其余10县政府驻地均为镇级。从1972年台北县驻地板桥镇改为县辖市开始到1982年底止,台湾先后将除嘉义县以外的15个县行政驻地设置为县辖市。

    台湾新设的县辖市中,县治所在地的城市绝大多数原是本县境内较发达的城镇。改

制后,借助政治优势,发展成为本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桃园市、竹北市和太保市的情

况比较特殊。桃园县的文化中心在中坜市,该市拥有包括中央大学在内的3所大学以及

4所专科学校、20多所中小学,拥有的大学和专科学校的数量在全省各县辖市中居首位。竹北市原为竹北乡,1982年新竹县县治所在地新竹市升格为省辖市后,竹北乡因地处交通要道成为新县治所在地,并升格为县辖市。太保市所在的嘉义县正处在向工商经济转型中,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目前,仅有民雄乡设有中正大学等大专院校和比较完善的文化设施,是嘉义县的文化中心。

    除县治城市外,还有一部分城市是由经济重镇改设的。这些城市大多是岛内各类产业的生产基地,经济实力在台湾各乡镇中名列前茅。如三重、新庄、中和、土城、树林、芦洲、中坜、平镇、太平、永康。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在1992年间首次将人口不足5万,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嘉义县朴子镇升格为县辖市。这一设置显然是基于嘉义县的实际情况考虑的。嘉义是台湾开发最早的地方之一,也是台湾著名的农业大县,但工商经济较落后,城市化水平较低。1987年,嘉义县行政中心迁太保。此时的太保乡人口仅2万余人,大多为农业人口,工商业落后,以至该乡迟至1992年才升格为县辖市。即或如此,太保市的人口也不过3万余人,是台湾人口最少的建制市。为加强嘉义县的经济发展,1992年,台湾当局将居全县人口第二位(人口密度全县最高)的朴子镇升格为朴子市。这显示台湾已开始从城市区域布局和经济发展出发,适当调低城市设置标准和条件,加强对中部地区城市网络布局的行政力度。

    ()

    20世纪50年代初,台湾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没有什么大型企业。全省除唯一的一等省辖市——台北市的人口超过50万外,其余城市仅有6个在lO万人口以上。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台湾城市布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以台北、高雄、台中3市为核心的3个大型都会区。

    (1)北部都会区。1958年,台湾实行出口扩张经济战略,台北因人才、资金、技术的优势使大批纺织、食品等行业的出口企业设置在台北及周边地区,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加之台北作为国民党的临时首都,为其政治、经济、金融、文化、交通中心,城市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也吸引大量从大陆赴台民众定居于此,人口极度扩张。1963年台北市人口突破100万,1967年人口突破150万,1974年突破200万。与此同时,台北市周边的三重、板桥、中坜三镇承接台北市的经济辐射和城市功能,人口也迅速增长,先后由镇升格为县辖市。特别是台北县人口迅速增加,其增长率从1955年开始高于台北市人口增长,表明台北市的影响力已扩展到行政界限之外。到70年代初期,在台湾北部地区形成了一个包括院辖市”(1)、省辖市(1)、县辖市(3)在内的城市群。目前,台北都市区包括院辖市”(1)、省辖市(1)、县辖市(14)16个城市。

    (2)南部都市区。1950年,高雄人口仅268万,位列全省第二,但与第三大城市台南、第四大城市台中的人口相差不大(台南221088人,台中199519)50年代,高雄人口以年均749%的增长率增长,到1961年,高雄人口492万,增长速度在台湾地区城市中仅次于台北市。20世纪6070年代,高雄港成为台湾第一大港,高雄、楠梓出口加工区设置,特别是70年代中期,台湾进行“十大建设”,大批重化项目集中高雄,使该市人口迅速增长。到1976年,高雄人口突破100万大关。90年代初期,南部地区形成由1院辖市1个省辖市、4个县辖市组成的都市区。

    (3)中部都市区。1950年,台湾中部地区仅有城市2——台中、彰化。20世纪50年至60年代,台北、高雄两市人口迅速增长,但中部的台中、彰化人口的增长率在省辖市和县辖市中均居倒数第二位。尽管70年代初期,台湾当局在台中设置了台中出口加工区,但该工业区面积较小,吸纳能力不强。直至70年代中期,台中地区才完成由农业社会向工商社会的转变。鉴于台湾城市布局的不合理,70年代后期,台湾当局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将北部与中部、中部与南部的两个节点城市——新竹市和嘉义市升格为省辖市;二是大力建设台中港,使台中成为台湾中部的港口城市。台中地区的发展得益于1984年完工的台中港的建设。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台湾中部形成一个由省辖市(1)、县辖市(5)组成的都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