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选举研究——制度与行为途径》阅读札记
定期选举各级行政负责人和民意代表成为台湾政党政治的集中体现,而赢得选举则成为不同政党、不同政治力量和从政人士追求的最终目标。因此,了解和把握影响台湾选民投票行为的主要因素,进而调整各自的竞选策略,成为朝野政党和所有候选人思考的主要问题。中国文化大学中山学术研究所法学博士、铭传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副教授张世荧的《选举研究——制度与行为途径》一书,对影响台湾选民投票行为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政治学理论中关于投票行为的研究
关于选民的投票行为研究,一直是西方政治学研究的对象之一。研究选民的投票行为,有从生态学方面进行研究的“芝加哥学派”。该学派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对投票行为进行系统研究,主要针对选区内所有的人文环境,如人口、年龄、性别、族群、职业和教育等因素,与选民的投票行为进行总体相关性研究,找出影响选民投票行为的具体因素及其影响方式。有从社会学方面进行研究的“哥伦比亚学派”。该学派重视宣传及大众媒体对选民的影响,强调“社会互动”、“社会团体”,特别是初级团体如家人、亲友等面对面的沟通对个人的影响,以及政党、工会等在个人意见形成过程中的角色,也强调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与社会的经济结构对个人投票行为的影响作用。有从社会心理学方面进行研究的“密西根学派”。该学派主要是从社会心理层面着手,探讨选民对政治事务的认知、态度、情感和价值判断,从而分析这些因素对投票行为产生何种影响。有从经济学方面进行研究的“理性选择学派”。该学派认为,选民是理性的,投票前会先考虑投票所带来的成本与效益,如果效益大于成本,他会选择支持的
立场,反之则相反。“理性选择学派”把选民当成消费者,把政党及候选人当成竞争市场中
的商品,选民在各类商品中,通过各种信息了解商品问的差异,最后选择支持与自己立场
最为接近的候选人。
《选举研究——制度与行为途径》认为,美国对选民的投票行为研究的成果最多,对
其他国家和地区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也包括台湾地区。长期以来,关于选民投票行为
的研究一直是台湾地区选举研究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宪政改革”以来,台湾的政治、经
济与社会急剧变迁,影响选民投票行为的因素极为复杂,有政党、候选人、政策、私人关
系、社会关系、偶发议题、利益团体、竞选策略等各种因素。因此,研究选民的投票行为,不仅是政党和候选人的重点,也成为台湾学界比较感兴趣和关注的重点。《选举研究——制
度与行为途径》一书对选民的投票行为进行了重点论述。
影晌台湾选民投票行为的主要因素
在现有的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立委”、北高市长和议员、县市长和议员、乡镇长和市民代表、村里长选举中,决定选民投票取向最重要、最基本、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蓝绿两大阵营的对立,即蓝绿阵营的“基本盘”是考虑选民投票行为的基础,各自的支持者一般情况
下不会把票投给对立阵营的候选人。在基本盘大致确定的情况下,争取中间选民支持,成为参选政党和候选人的主要工作。因此,这就需要在巩固基本盘的情况下,分析、研究影响选民投票行为的因素。在台湾,影响选民投票行为的主要因素如下:
一是候选人的形象。“候选人形象”是指某一候选人在选民心目中所拥有的特质和条件,也就是选民对候选人的认知和态度,包括候选人的出生背景、人格特点、从政经验等。对候选人的形象一旦形成,就相当稳定。“马英九现象”就是“候选人形象”对选民起作用的集中反映。《选举研究——制度与行为途径》认为,“候选人形象”由“能力、个人特质和情感”三部分所组成。在台湾,20世纪70年代以后,选民对政党认同比例有所下降,“候选人形象”在影响选民投票行为的因素中地位上升。选民受“候选人形象”影响、尤其是在同一阵营内出现多人争夺某一职位,“候选人形象”所起的作用约占55%。选民依据对候选人的评价,投票给评价最高的候选人。
二是议题取向。指的是选举期间存有竞争性的各方,针对某一极具争议性与急迫性的问题,所提出的不同主张或政策。因此,所谓“议题投票取向”也称为“政策投票”,系指“选民的投票行为所受其个人政策偏好影响的程度”。早期研究学者认为,选民的议题立场对投票选择的影响并不大,选民对公众事务大多“无知”或“冷漠”,是“无态度”的。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台湾,选民知识、尤其是政治知识水准有限,真正根据候选人政见、文宣品诉求去投票的可能很小。直到80年代的台北市“中央民意代表”选举时,约有28.6%的选民认为政见取向是影响他们投票方向的重要因素。“宪政改革”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议题取向”即“政策投票”的影响力开始上升。受“议题取向”影响的选民大都是年纪轻、学历高、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中产阶级”。
三是政党认同。从政治学角度讲,政党认 同是指“个人自我延伸,并将自我与政党连结 起来的心理历程”,基本上是“一种心理上的认同,一种情感取向,是对团体的一种忠诚或归属感,也是影响投票决定的三项因素政党、议题及候选人中,长期而稳定的态度变数”。台湾已有较明显的政党认同,并成为对候选人评价的主要决定因素。选民的政党认同影响其对候选人的看法,然后再成为投票的选择。传统的政党认同的概念是一条磁铁的两端,各自拥有强烈的支持者,形成两个强有力的磁场。台湾政党很多,但主要体现为蓝绿两大阵营的对立。在台湾,“政党认同”也被称为“政党偏好”、“政党好恶”或“政党支持”,台湾 的选民越来越具有党派意识,政党的心理归属及认同某一政党的情形非常明显。
四是社会关系取向。投票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这在台湾地区的选举中特别明显,尤
其是地方性选举更能显示其威力。“社会关系”是指血缘性的宗亲氏族、地缘性的同乡或
地方派系、业缘性的同事同行会及学缘性的师生同学等,只要是拉得上关系的人际网络的开展都属于这个范围。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第一是情感关系,指家族、亲戚、挚友的第一层集团内关系,也是较具有安定且永续性的社会关系。第二是工具性的关系,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形成的短暂性关系。第三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关系。尤其是宗族关系,宗族是最强有力的社会组织,以族谱、族产为其基本构成要件。在资源有限的市场中,与生俱来的是血缘资本,可以减少社会竞争时所需要的成本。各个族群为了争夺相同资源,彼此竞争与冲突,进而诉诸政党与选举等政治手段,这是最普遍不过的事。民意代表都有“地方建设分配款”来回馈自己的选区。政治人物会以族裔来唤起族群的认同,借以巩固自己的票源。各族群也会基于政治或象征性的利益而支持“自己人”。因此,民主政治的出现,不但未减少族裔意识,反而有增加之势。族群动员、族群投票,基本上就是宗族意识的外显化。
五是中间选民取向。“中间选民”也被称为“独立选民”、“未表态选民”,即不认同或不表态属于任何政党的选民(也有人认为是在两大阵营竞争中,支持第三者当选的选民;还有人认为是指在做民意调查时未表态的“隐性选民”或“未决定选民”)。《选举研究——制度与行为途径》引用其他学者的观点认为,针对台湾政治社会的特殊环境,“中间选民”是对政党、政治人物没有特殊偏好,对‘统独”议题、民族认同没有立场的人。“中间选民”的特征一是缺乏持续性的政党认同,二是对政治有涉入、但非对政治漠不关心的无党派认同者。“中间选民’’对候选人和政党评价较低,对议题保持中立的立场,投票时会比较、考虑候选人的条件优劣,一般不会依政党界限投票。“中间选民”由政治知识及政治涉入较低的“冷漠型独立选民”,逐渐转变为政治知识及政治涉入较高的“理想型独立选民”。由于台湾各政党都有一定的支持群众,因此,在选举中,不愿表示意见或没有政党认同及偏好的选民就成为选战中各方争逐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