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相搞开发北极成“热土”


  俄罗斯的旗帜被插到了北冰洋海底的大陆架上。俄罗斯评论员说,这一举动堪比登月壮举。

  自古以来冰雪覆盖的北冰洋一直是国际海域,从不属于任何国家,周围的国家在该地区都只拥有各自沿海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各国都对沉睡在北极丰富资源向往已久,私底下也都有不少“小动作”,但是最出人意料的举动就是来自俄罗斯。

  为争夺北冰洋率先“插旗”

  4名俄罗斯人和两名分别来自澳大利亚和瑞典的探险家参与了这次“插旗行动”。探险队成员之一、俄罗斯杜马副主席奇林加罗夫早就声明,这次探险并不只是为了拓展科研范围,“我们是为了证明俄罗斯领土的范围。”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强调指出:“俄罗斯此次北极科考的目的不是明确俄罗斯的主权,而是证明俄罗斯的大陆架向北极延伸。”

  赛格·巴利亚斯尼科夫是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北极研究学院的新闻发言人,他说,俄罗斯的这次行动是严肃又危险的,“这对俄罗斯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动……就像在月球上插上自己国家的旗帜一样。”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底探险成为了可能。俄罗斯因此急于开展对极地的探险、考察活动。此次探险活动中,俄罗斯潜艇收集了岩石样本和其它数据,这可能成为俄罗斯宣称其领土大陆架延伸到北极海底的证据。如果俄罗斯的这一主张成立,其领土可扩大46万平方英里,相当于法国、德国的领土之和。而这片土地上据测蕴含了世界上25%未被开发的油气资源,还有无法计量的矿藏和渔业资源。

  加拿大的沿北冰洋海域海岸线居世界第二,加拿大外长麦凯称,为了维护加拿大在北极地区的主权,加将于近期在北极地区举行一次多兵种军事演习,并宣布将建造6到8艘破冰巡逻船。

  加拿大总理哈珀还专程北上,作出数项与加拿大在北冰洋主权有关的声明,其中最重要的是宣布加拿大在北冰洋首个深水港的地点。

  加拿大总理哈珀10日在加北部的雷索卢特湾发表声明说,加将在北极地区建立两个军事基地,其中包括加在北极地区的首个深水港和一个军事训练中心。

  哈珀说,加拿大将耗资1亿加元(1美元约合1.05加元)在巴芬岛的南尼斯维克镇建一个深水港,港口建成后将为加拿大巡逻舰补给燃料。同时,加拿大将花费400万加元更新雷索卢特湾的一处军事设施,使其成为加拿大驻北极地区部队的训练中心。此外,加政府还将提供4500万加元为其北极巡逻部队更新装备。

  哈珀说:“加拿大在是否维护北极地区主权问题上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开发,要么失去……我们要向世界证明,加拿大将长期在北极拥有真正的、逐渐强大的存在。”

  美国增强在北极的存在

  美国方面也没闲着,美海岸警卫队的“希利”号重型破冰船近日赴北极进行科学考察。据美国媒体报道,目前美国国会正在讨论为海岸警卫队拨款87亿美元的问题。其中1亿美元用于3艘破冰船的维护,同时考虑再建造两艘破冰船。这一切表明,美国打算增强它在北极的存在。

  美国还可能会提出要求获得阿拉斯加沿岸地区向北冰洋延伸600海里的大陆架拥有权。不过,有个情况妨碍这一计划的实施,那就是美国仍未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美国参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副主席卢格表示,美国必须立即加入这一公约,以免“吃亏”。

  丹麦一支科考队计划12日动身前往北极地区,寻找丹麦拥有北冰洋海域经济开发权的证据。

  丹麦的这支科考队共有大约40名研究人员,考察期预计将长达一个月,主要目的是寻找证据,以证明2000多公里长的罗蒙诺索夫海岭是丹麦领土格陵兰大陆架的延伸。如果得到联合国认可,丹麦就将拥有北冰洋大片水域的经济开发权。就在本月,俄罗斯一支科考队刚完成在北极地区的证据搜集工作,他们也试图证明罗蒙诺索夫海岭等从地质角度上讲是西伯利亚大陆架的延伸。如果他们的证据得到联合国认可,俄罗斯将对120万平方公里北冰洋水域拥有权益,接近北极圈面积的一半。

  美联社说,丹麦科考队将乘坐瑞士“奥登”号破冰船,从挪威斯瓦尔巴群岛出发,驶向格陵兰以北海域。

  丹麦科研大臣黑尔厄·桑德说:“先期研究有证据表明,丹麦的专属经济区可能覆盖北极点。”

  有因为北极而起争执的,也有因为北极而得益的。由于各国都计划在北极地区开发石油及天然气等资源,挪威的北极小镇哈默弗斯特因此急速发展,这个北极小海港已成为人类开采北极石油的实验地。

  哈默弗斯特的人口不到一万,不过由于挪威能源集团斯塔托尔正投资96亿美元在附近兴建全球最北的天然气加工厂,这令当地一下子热闹起来。

  哈默弗斯特现在的失业率跌至2.5%,学校及幼儿园也获得了大量投资。此外,自2002年挪威国会通过天然气加工厂的发展计划后,当地楼价已上升超过一倍,让小镇居民尝到了北极开发的甜头。

  “造成这种情况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全球变暖,这让北极海域很大一部分地区都成为了将要被经济开发的目标,”莫斯科卡内基中心的专家阿雷克西·马勒申科说,“北极的开发竞争将会变得非常激烈”。

  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北极重要的战略地位也使之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速冰山融化,预计不出10年,穿过北冰洋、连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西北通道”在夏季就可通航至少1个月。届时,经“西北通道”从亚洲到欧洲,将比走巴拿马运河缩短上万公里行程。加上西伯利亚沿岸的“北方通道”,将形成新的“大西洋—太平洋轴心航线”。哪个国家若能控制北极地区,不仅控制了战略要道,也控制了新的世界经济走廊。

  而且,世界上的主要大国和军事强国都在北半球,北极圈与这些国家的最短距离也大致相同。北冰洋海域的导弹不用10分钟就可到达美国腹地,而加拿大也将北冰洋视为“自家后院”。太近的地理距离,使该区成了各军事力量对峙的最前线。

  开发北极也有隐患;一些评论家认为,“争夺北极的斗争”在近期内就会导致严重的国际性后果,甚至会加快军备竞赛和引发军事冲突。以北极为对象的地缘政治争斗在今后几年里很可能成为国际关系的又一个组成部分。2004年,加拿大和丹麦曾因一个叫做汉斯的北极小岛发生过激烈争执。此外,俄罗斯和加拿大两国又在谁拥有从北冰洋沿岸到北极点部分地区的主权问题上存在纷争。

  而环保人士则指出,开发北极会加剧温室效应。国际社会对待北极应该像对待南极一样,为了全人类的利益,永远只用于和平目的。但是,一位英国官员认为两者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南极是一个昂贵的地区,如果谁都不动,大家都不会往里扔钱,但北极不一样,北极的开采越来越容易,人类社会不会轻易放过这一片富饶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