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冥思苦想”到“冥思乐想”,这是一位可爱的朋友对于传统的大众词汇进行的一个有趣的创造。在我看来,如果说小小博客连着你我的大千世界,那么,这“冥思乐想”四字,则蕴藏着人生的无限风光。
一、关于“思”、“想”
让我先从“思”、“想”二字说起吧。
“思”者,心之田也;“想”者,心之相也;“思想”者,就是我们的心之田所呈现出的面貌和样子。换言之,所谓“思想”,就是从我们的心田里长出来的东西。
我们经常说啊,思想这个东西是统治世界的。那是因为我们的心在统治着世界。不管你是否意识到,也不管你自认为聪明还是愚笨,我们每个人都在用“心”统治着自己的世界,管理着自己的人生。我们每天每时每刻每分每秒的一言一行,无不受控于心。因此啊,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只要我们活着,我们都无法停止或脱离自己的“思想”。“思想”这玩艺儿,说白了,就是我们心田里长出来的“庄稼”,我们的生命得靠这“庄稼”养活着。我们每个人的一切人生命运之变化,无不源于我们的心在每天每时每刻每分每秒的所思、所想。
谈到“思想”之于人生命运的掌控,就使我又想起两句许多人都熟悉但又很容易忽略、或者往往不以为然的话:“相由心生”;“运随心转”。
不以为然者或许觉得,这两句话里有着令人不屑的宿命论。而我则不这样看。我以为,“相由心生”的“相”字应当是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心相,就是我们心灵的面貌、格局与样子,也就是我们的思想状况和境界,“心相”当然是由心而生的,这是第一层意思;二是面相,就是我们身体和外在精神所展示出的形象,表现为我们的面相以及整个人的精神面貌,所谓“精、气、神”。面相决定于心相,也就是说,我们的面相也是由心而生。于是乎,我们就不难理解,智者智相,愚者愚相,善者善相,恶者恶相,诈者诈相,仁者仁相。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看到,有许多人虽然外表看似英俊漂亮,但往往让人觉得面目可憎可恶,难以亲近,概源于其心之卑俗腌脏。
事实上,我们的思想不仅决定着我们身体与外在精神的面貌,还在潜移默化、一刻不停地影响、决定、塑造着我们整个的人生面貌与事业格局。这就涉及到“相由心生”的“相”字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引申意:即我们的为人处世之“相”,也就是我们的人生面貌与事业格局之“相”。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运随心转”的涵义。这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也好、运气也罢,实际上取决于我们的心,即取决于我们每天每时每刻每分每秒的所思所想,以及源于这所思所想的所言所行。
因为我们的身心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生命能量信息系统,我们每天每时每刻的所思所想,实际上就是在一刻不停地给我们身心系统里的每个细胞和每个基因发出一个又一个的指令,指令他们干什么、不干什么,我们身体系统里的每个细胞和基因就是根据这些指令,一会儿做这,一会儿做那,在不停的运动中调整自己的状态。这个长期调整的结果,就表现为我们所呈现出来的三种相:心相、面相、事业相。我想,这大概就是“相”和“运”二字的关系吧。它们的本质,都是反映和折射思想的力量,反映和折射我们心灵的力量。
二、“冥思”:打开智慧之门
为什么我们每个人同样都有一颗心,同样都在不停地思想,但所导致的人生面貌、事业格局与命运好坏千变万化、差异悬殊呢?
我认为,这就涉及到如何思、如何想的问题,以及思什么、想什么的问题,包括思想的动机、目标、方式、方法、状态、过程等的问题。这正是“冥思乐想”的“冥、乐”二字所概括和描述的内涵所在。
“冥思”者,我的理解,就是身心放松、心气平和、内心沉静乃至浑然忘我的思考状态。“冥思”的核心是做到一个“静”字。环境固然要静,但更重要和真正起作用的是我们的心是否静。炎炎夏日,心静则燥气自消,所谓“心静自然凉”。因为人心不静,杂念尘生,则如动荡起伏的湖水,照什么都是破碎的,又如沾满尘垢的镜子,照什么都不清楚。反过来,但我们的心静下来的时候,则如平静的湖水,照见蓝天白云和宇宙万物,亦如干干净净的镜子,照什么都一清二楚。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往往思如泉涌,妙想无穷,出口能成章,下笔如有神。
关于这种冥思的过程与状态,《大学》首段有着非常精确完整的表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五句的关键,是如何理解“知止”二字。何谓“知止”呢?简单地说,就是让我们的认知活动停止,脑子里不要动来跳去,思七想八,要止心一念、定心一处,最终让我们的心不去思、不去想,沉寂入定,浑然忘我。这个“止”的状态,就是“冥思”的最高级境界。
怎么来达到“止”的境界呢?《大学》这几句话把这个过程交待得很清楚:定-静-安-虑-得。在“好心情中国文化讲堂”,智然老师经常提到这个故事:1968年,台湾著名高僧广钦老和尚曾经这样告诉前来请教修身治国之道的蒋经国(时任台湾“国防部长”):人的一切力量皆从“定”中来,“定”由“静”中来。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在身静心定的状态下,才能够去正确有效地思虑而有所得。
这是对决策者来说犹为重要。毛主席说过,六心不定,输得干净。身不静,心不定,则我们只能陷入胡思乱想,胡思乱想的结果是什么呢?只能是胡作非为!胡作非为的结果是什么,大家可想而知了。
“冥思”,就是要让我们的身心进入“静”、“定”的状态,而“静”、“定”的状态,其实正是我们智慧之门打开的状态,是我们日常使用的机械化的左脑开始停止了,而具有高度智慧能量的右脑被打开的状态。
三、“乐想”而后有所得
“冥思”而后“乐想”,“冥思”才能“乐想”。
“冥思乐想”在构词法当属语义复合、互文见义,“冥”与“乐”,是同时修饰“思”和“想”的,
所谓“乐想”,我的理解,也有几层意思:一是乐而想,也就是快乐的思和想,是先有快乐后再去思、想,也就是只有在快乐的状态下才能去正确的想,因为悲伤痛苦往往令人丧失理智,做出极端行为。这是就思和想的过程而言;
二是乐于想,也就是处于思和想的快乐中,享受思与想的快乐,这是就思与想的恒常状态而言。我们都知道,痛苦在某些时候能够让我们的心灵激发出某种特殊的力量,但是,一个人若总是处于痛苦,他一般是不可能正确有效地去思和想的,因为他的内心会失去力量,他的思想会陷入错乱。
老子说“心使气曰强”,说的是一种强行用力使气的状态。此语可以帮助我们来理解“苦想”的状态,那种强行用力使气去思考和做事的方式,一不可能持续,二很难达到智慧状态,因而往往难有成就,甚至给我们的身心带来很大的负面后果。
所以,只有“乐想“,才能帮我们在身心放松、心平气和的状态下,轻松自然地去找到一些问题的答案。
如何实现“乐想”呢?就是先做到“冥思”,也就是让自己身心放松,心平气和,乃至绝对沉静、浑然忘我。这时候,许多被我们的记忆或日常注意力忽略的人、事、物,许多复杂问题的关键答案,往往会不知不觉地从我们的脑海里冒上来、流出来。
在这里,“冥思”是“乐想”的前提和条件,而“乐想”是“冥想”自然而然的状态与结果。
因此,所谓“冥思乐想”,实际上是一种健身养心的良方,就是要求我们,一要静心,定心,力求让我们的身心时刻达到放松、安静、祥和的状态;二要求我们快乐地去思和想,享受和体会思想之乐;三是要求我们在思和想的时候不要刻意为之,刻意为之,则大脑会很紧张,身体难以放松,人会感到痛苦和不安,身心俱疲,在这种状态下,大概我们是很难把问题考虑清楚的,而只会忙中生乱、乱中出错、错上加错。
懂得冥思乐想之道,则身心皆有所养,思想总有所得。
四、修身养心处事的良方
“冥思乐想”四个字,其本质是在揭示一种通往智慧状态的途径与方法。
我们每个人所面临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往往都象一团麻线一样,千头万绪,剪不断理还乱。怎样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与生活中努力保持一种从容淡定的心态和风度,是人生的一门大功课。惟有从容淡定的心,才能达致安定详和的状态,才能使我们总是不忧不虑、不急不躁、不喜不悲、不惑于外物。
但人生终于是要做事的,总是要追求事功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拥有着梦想,肩上都担负着责任,脚下都踩着许多的矛盾,眼前身后都随时会面临着许多意想不到的突如其来的问题。所以,从容淡定,谈何容易?冥思乐想,何来功夫?这是许多人可能的反应。
我且引用《格言联璧》里的几句话:
“无事时,常照管此心,兢兢然若有事;有事时,却放下此心,坦坦然若无事。无事如有事提防,才可弭意外之变;有事如无事镇定,方可消局中之危。”
“天下最有受用,是一闲字,然闲字要从勤中得来;天下最讨便宜,是一勤字,然勤字要从闲中做出。”
“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完,看得破,撇得开。”
“无事时,常照管此心”,如何照管此心?“有事时,却放下此心”,如此放下此心?这实际上都是要教我们,无论有事无事,都要学会保养我们的身心。
如何保养身心呢?“冥思乐想”大概是一条方便捷径吧。懂得“冥思乐想”之道的人,自然就懂得闲、勤之理,懂得如何“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懂得如何“做得完,看得破,撇得开。”不过,这门学问实在高深,生活中我确实没见过几个人真能做到。
五、“智慧”之“道”
还要借助说文解字的方式,谈谈我对“智慧”的一点独特理解。
“智”者,知日也。“日”不仅是太阳,还代表着日月、天地、宇宙、万物,所谓知日,即是懂得“日月天地宇宙万物之理”,“日月天地宇宙万物之理”是什么?就是“道生万物”的“道”。“道”者,也就是日月天地宇宙万物运行的基本法则和根本规律。所以,“智”者,即知“道”之谓也。
“慧”者,上彗下心,彗,是扫帚的意思,在这里引申为打扫、洗刷、清理干净的意思。所谓“慧”,就是把我们的心时时打扫、洗刷、清理干净,使之如明镜,一尘不染。因此,“慧”字实际上讲的是定心、静心、安心、养心、保心之法。静定而开智慧,因为静定之心如明镜,能照见世界万事万物之理。故“慧”则生“智”。“慧”是“智”的法门。
在“智慧”一词里,“智”阐述的是认知的目标与状态,即知日月天地宇宙万物运行之理;“慧”阐述的是认知的方法与过程,即静定之法。由此可见,“智慧”二字的涵义,其实与“冥思乐想”四字可谓不谋而合,殊途同归。
可以这样理解,“冥思乐想”四字,表达的就是开智慧的方法与途径,以及智慧开的状态。
前文提到的台湾得道高僧广钦老和尚,一辈子高徒满座,影响深远,活了九十多岁,但却一直是大字不识一个。他的智慧从哪里来?就是“静定”二字。据说,他曾经花费十三年之久的功夫修炼定功。我想,他是个“冥思乐想”的典范。
为了明白静定开智慧的道理和过程,我们不妨看看远古时代的伏羲皇帝创作八卦的过程。《易经·系辞传》第二章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其中一个核心的词,就是“观”字。这也是智然老师在好心情中国文化讲堂最常强调的一个字。
“观”,简而言之就是观照的意思。用什么来观照?当然是用我们的心。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心真诚、清净、没有污染的时候,我们的心即犹如一面明镜一样,可以观照到万事万物的真实形象与根本道理。
伏羲氏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观照到天地宇宙之象,而画出八卦的。这个“观”字,与前文提到“止”字,遥相呼应,正是在“止”的状态下,我们的心如止水,如明镜,而能观照一切。而“冥思乐想”,描述的正是“观”、“止”的状态、过程与方法。
“止”、“观”二字,告诉我们的是如何去体悟、认知和把握道的力量。在天为“道”,在地为“理”,在人为“心”。各行各业各个科学领域,皆有其理,这个“理”,实际上就是道的力量的化身,因此,符合道的就可以称之为理。真理,就是真正顺于道、合于道的事理。宇宙万物皆各有其理,道使之然。而万千道理,存乎一心。道的力量,只有用心去感应、去体悟、去观照,舍此别无他途。
这就涉及到对生命的理解问题。我相信,生命实为身心系统之整体,而以心为根本。我们的肉体只不过是我们的心寄居的物质空间而矣。就象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居住空间,但房子只是一个壳,居于其中的我们才是房子的主人。同样,我们的身体只是一个壳,住在这个壳当中的“心”才是这个壳的主人。心就是道的化身,心就是道在我们的生命当中的显现与存在。宇宙万物由“道”在管理,我们的人生、生命是我们的心在管理,我们的心只有顺应道的力量,依道而思,依道而想,依道而作,依道而为,我们才能管理好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生命,才能使我们的人生趋于圆满,使我们的生命利益实现最大化。
六、“客”从何来?
还有必要解剖一下这个“客”字。我以为,博客的“客”字,我以为,本质上讲的还是心态的问题,我称之为“客心”,应当有以下三层内涵:
一是对于事情的客心,即客观做事的方式方法,也就是要求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树立一种客观地看待和处理问题的心态,不可以放任主观之臆气,不可以听凭主观之愿望,凡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实际条件,才能有所不为,为所当为,而不为一已之心中所假想的目标所困,不要因为自己的主观愿意而掩盖对客观事实本相的认知;
二是对待人的客心,这就是处理和对待人际关系而言,要少一些以我为主的心态,多一些以我为客、以人为主的心态,才能妥善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此所谓主客和合之道,这是和谐社会之根本;
三是对于宇宙自然的客心,这是纯粹从处世心态的冶炼而言。人们常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然后又赤条条地离去,一切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只不过是这茫茫宇宙天地之间的一个过客,真正伟大的是大自然,是亘古不息的宇宙,而不是我们。所以,不要去贪,不要去占,不要太多执着于身外之物,要去“我执”,“无我相、人相、从生相、寿者相”,无我之为大我,惟有无我,才能将自己的身心合于天地,才能以天地之心为心,以生民之命为命,从而得天地之心,而立生民之命。这是实现生命利益之圆满的必由之途,舍此别无他途。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博客”,“博”者,博于道也;客者,以道为主,以我(人)为客也。因为,天地宇宙是由道的力量在运行管理的,我们不能超越道的力量,我们只能顺道而生,所谓顺道者昌。所以,快乐人生的根本,是要我们欣于道,欣于求道,欣于悟道,欣于证道,欣于得道,欣于弘道。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行业和工作领域,其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和最大的利益,即在于此。
所以,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也”,我们每个人自小即习之惯之的口头禅“知道”,都是极言“闻道”、知道之重要,实乃人生之最大甚至惟一的事情,因为我们生活、工作的一切皆围绕于此,因为道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最神圣、最离不开、最不能违背、最可敬畏亦最可亲爱的力量,“须臾不可离也,可离非道也”,顺道者昌,逆道者亡。
所以,我认为,真正的“博客”,就是要做一个依道行事的求道者、悟道者、行道者、证道者、弘道者。
在这里我又想起佛经上的一句话: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所谓佛性,即是佛心,佛心即道心。我们每个人都有上天赋予的一个佛心、道心,这颗心本来都是一片没有纯净无污染的净土,一片可以让任何良种发育生长的净土。有些人种下了慧根,于是他就可以成圣成佛;但有些人却种下了恶因,于是便收获恶果。古往今来真正能成圣成佛的从来都是极少数,这些成圣成佛者,都是能够准确认知和把握自己命运真相的人,所谓“从容中道”者;而大多数芸芸众生,则只能听任命运之变化流转,在纷繁芜杂的人世间随波逐流漂泊一生,甚至任人宰割,其中沧桑苦楚,磬竹难书。
但我始终相信,人皆可以成佛!人皆可为尧舜!只要我们守护好、保管好我们的心,只要我们不断地去修炼和保养一颗至纯至净至真至美至善至乐的心,我们就可以具备尧舜和佛陀一样的智慧,就可以成圣、成佛。而博客,则有可能是我们在大千世界纷乱世间修炼我们的智慧、提升我们的佛性的一个很好的道场。
七、博客:传播知识还是修炼智慧?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烦恼,最好的朋友是快乐。“冥思乐想”四字,描述的正是快乐的状态与形象,不是因为一时一事而快乐,而是总是处于欣然自得的好心情状态。通往这种好心情状态的惟一途径,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智慧。
古代圣贤君子既积极入世而又淡然名利、不惑于宠辱得失的无忧之相,道家追求的自在自由、超然出世的无为之状,佛家修炼的无有挂碍、无有恐怖、无有巅倒梦想的无我之境,大概都可以从“冥思乐想”四字当中去体悟。
从互联想的发明到“博客”的创生,虽然只有短短十几年,但人类却正大踏步实现从追求知识到追求智慧的转变与飞跃。在我看来,互联网和博客平台,其最大的功能不是传播知识,而是通过全民共创、共享、共生,聚集和提升全民的智慧。
近代西方文明,讲究的是知识为本,所谓“知识就是力量”。今天人类的知识,已可谓极大丰富,人类拥有的知识已经能上天能入地,而且每隔三五年即更新一轮。
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人类并不幸福,并不快乐,因为我们总是处于种种的忧怖苦痛的煎熬当中。
这表明了什么?表明了知识能够创造财富,却不能够创造快乐与幸福。
只有智慧才能够为我们每个人和整个人类社会带来真正的快乐与幸福。换言之,我们也可以说,快乐与幸福依靠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识;也可以说,真正的快乐与幸福,本身就是一种智慧的境界,一种智慧的生命哲学,一种智慧的生存状态与生存方式。
现实生活中,许多违法犯罪者都是知识丰富的高智商者。在自杀者当中,高知人士亦越来越多。这也充分说明了,知识并不能带来幸福和快乐,有知识并不一定有智慧。智慧是符合天道的,只有真正符合天道的人,才能真正找到幸福。幸福是人生的惟一追求,而智慧是通往幸福人生的惟一桥梁。
在中国,近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已深刻地改变了整个社会基本物质财富不足的局面,许多人的物质财富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整个社会拥有高学历、高文凭的人也越来越多。
但与此形成越来越鲜明对比的是,整个社会的和谐状况、快乐指数和幸福水平并不高。这个问题已引起从党中央到每一个人的普遍关注,并催生了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之发展蓝图的出台。
当年孙中山先生的《建国大纲》,其中的第一条便是国民之“心理建设”。
我想,从长远而言,博客,作为一种新的网络技术平台与文化形式,它未来的发展,应该肩负起这样的时代使命——即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引导全体网络公民进行“心理建设”,引导人们走向快乐、幸福、智慧的人生。而这,既是当前中国的主要课题,也应当是每一个网络从业者和网络公民之首要任务。
所以,我一直想鼓呼,今天我们需要发动一场新的网络新文化运动。这场网络新文化运动的根本任务和最大意义,在于最大可能地避免网络技术的发展对社会文化带来的负面效果,最大程度地发挥网络技术之于社会文化发展的正面效果和积极意义。近一年多来,中央有关机构开始大力净化网络空间,倡导健康和谐的网络文明,我相信正是这种网络新文化运动的一个象征。但仅仅这个是不够的,网络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根本上是在依赖于广大网络公民的自觉自律,是在引导每一个网民自发自觉地恪守公民的行为准则。这里的根本,是帮助每一个网民,去运用互联网手段来修炼和提升我们的人生智慧,而不是相反。就此而言,博客平台,我以为应该旗帜鲜明地宣传推广那些真正有助于净化心灵、提升智慧的好博客,而不应一味着的惟明星是举,惟猎奇好玩刺激暴光的点击率是从。
人正,世界正;要正世界,先正人;要正人,先正人心!博客的意义和价值,是帮助每个写作者和阅读者,去在写作和阅读过程中努力保有一颗纯净至美的心,正是这种纯净至美的心,才能有效地打开智慧之门,而敏感地观照到一些宇宙人生的道理。凡是从纯净至美、冥思乐想的心里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的东西,必须是能打动人心、接近真善美的好东西。
一、关于“思”、“想”
让我先从“思”、“想”二字说起吧。
“思”者,心之田也;“想”者,心之相也;“思想”者,就是我们的心之田所呈现出的面貌和样子。换言之,所谓“思想”,就是从我们的心田里长出来的东西。
我们经常说啊,思想这个东西是统治世界的。那是因为我们的心在统治着世界。不管你是否意识到,也不管你自认为聪明还是愚笨,我们每个人都在用“心”统治着自己的世界,管理着自己的人生。我们每天每时每刻每分每秒的一言一行,无不受控于心。因此啊,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只要我们活着,我们都无法停止或脱离自己的“思想”。“思想”这玩艺儿,说白了,就是我们心田里长出来的“庄稼”,我们的生命得靠这“庄稼”养活着。我们每个人的一切人生命运之变化,无不源于我们的心在每天每时每刻每分每秒的所思、所想。
谈到“思想”之于人生命运的掌控,就使我又想起两句许多人都熟悉但又很容易忽略、或者往往不以为然的话:“相由心生”;“运随心转”。
不以为然者或许觉得,这两句话里有着令人不屑的宿命论。而我则不这样看。我以为,“相由心生”的“相”字应当是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心相,就是我们心灵的面貌、格局与样子,也就是我们的思想状况和境界,“心相”当然是由心而生的,这是第一层意思;二是面相,就是我们身体和外在精神所展示出的形象,表现为我们的面相以及整个人的精神面貌,所谓“精、气、神”。面相决定于心相,也就是说,我们的面相也是由心而生。于是乎,我们就不难理解,智者智相,愚者愚相,善者善相,恶者恶相,诈者诈相,仁者仁相。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看到,有许多人虽然外表看似英俊漂亮,但往往让人觉得面目可憎可恶,难以亲近,概源于其心之卑俗腌脏。
事实上,我们的思想不仅决定着我们身体与外在精神的面貌,还在潜移默化、一刻不停地影响、决定、塑造着我们整个的人生面貌与事业格局。这就涉及到“相由心生”的“相”字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引申意:即我们的为人处世之“相”,也就是我们的人生面貌与事业格局之“相”。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运随心转”的涵义。这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也好、运气也罢,实际上取决于我们的心,即取决于我们每天每时每刻每分每秒的所思所想,以及源于这所思所想的所言所行。
因为我们的身心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生命能量信息系统,我们每天每时每刻的所思所想,实际上就是在一刻不停地给我们身心系统里的每个细胞和每个基因发出一个又一个的指令,指令他们干什么、不干什么,我们身体系统里的每个细胞和基因就是根据这些指令,一会儿做这,一会儿做那,在不停的运动中调整自己的状态。这个长期调整的结果,就表现为我们所呈现出来的三种相:心相、面相、事业相。我想,这大概就是“相”和“运”二字的关系吧。它们的本质,都是反映和折射思想的力量,反映和折射我们心灵的力量。
二、“冥思”:打开智慧之门
为什么我们每个人同样都有一颗心,同样都在不停地思想,但所导致的人生面貌、事业格局与命运好坏千变万化、差异悬殊呢?
我认为,这就涉及到如何思、如何想的问题,以及思什么、想什么的问题,包括思想的动机、目标、方式、方法、状态、过程等的问题。这正是“冥思乐想”的“冥、乐”二字所概括和描述的内涵所在。
“冥思”者,我的理解,就是身心放松、心气平和、内心沉静乃至浑然忘我的思考状态。“冥思”的核心是做到一个“静”字。环境固然要静,但更重要和真正起作用的是我们的心是否静。炎炎夏日,心静则燥气自消,所谓“心静自然凉”。因为人心不静,杂念尘生,则如动荡起伏的湖水,照什么都是破碎的,又如沾满尘垢的镜子,照什么都不清楚。反过来,但我们的心静下来的时候,则如平静的湖水,照见蓝天白云和宇宙万物,亦如干干净净的镜子,照什么都一清二楚。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往往思如泉涌,妙想无穷,出口能成章,下笔如有神。
关于这种冥思的过程与状态,《大学》首段有着非常精确完整的表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五句的关键,是如何理解“知止”二字。何谓“知止”呢?简单地说,就是让我们的认知活动停止,脑子里不要动来跳去,思七想八,要止心一念、定心一处,最终让我们的心不去思、不去想,沉寂入定,浑然忘我。这个“止”的状态,就是“冥思”的最高级境界。
怎么来达到“止”的境界呢?《大学》这几句话把这个过程交待得很清楚:定-静-安-虑-得。在“好心情中国文化讲堂”,智然老师经常提到这个故事:1968年,台湾著名高僧广钦老和尚曾经这样告诉前来请教修身治国之道的蒋经国(时任台湾“国防部长”):人的一切力量皆从“定”中来,“定”由“静”中来。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在身静心定的状态下,才能够去正确有效地思虑而有所得。
这是对决策者来说犹为重要。毛主席说过,六心不定,输得干净。身不静,心不定,则我们只能陷入胡思乱想,胡思乱想的结果是什么呢?只能是胡作非为!胡作非为的结果是什么,大家可想而知了。
“冥思”,就是要让我们的身心进入“静”、“定”的状态,而“静”、“定”的状态,其实正是我们智慧之门打开的状态,是我们日常使用的机械化的左脑开始停止了,而具有高度智慧能量的右脑被打开的状态。
三、“乐想”而后有所得
“冥思”而后“乐想”,“冥思”才能“乐想”。
“冥思乐想”在构词法当属语义复合、互文见义,“冥”与“乐”,是同时修饰“思”和“想”的,
所谓“乐想”,我的理解,也有几层意思:一是乐而想,也就是快乐的思和想,是先有快乐后再去思、想,也就是只有在快乐的状态下才能去正确的想,因为悲伤痛苦往往令人丧失理智,做出极端行为。这是就思和想的过程而言;
二是乐于想,也就是处于思和想的快乐中,享受思与想的快乐,这是就思与想的恒常状态而言。我们都知道,痛苦在某些时候能够让我们的心灵激发出某种特殊的力量,但是,一个人若总是处于痛苦,他一般是不可能正确有效地去思和想的,因为他的内心会失去力量,他的思想会陷入错乱。
老子说“心使气曰强”,说的是一种强行用力使气的状态。此语可以帮助我们来理解“苦想”的状态,那种强行用力使气去思考和做事的方式,一不可能持续,二很难达到智慧状态,因而往往难有成就,甚至给我们的身心带来很大的负面后果。
所以,只有“乐想“,才能帮我们在身心放松、心平气和的状态下,轻松自然地去找到一些问题的答案。
如何实现“乐想”呢?就是先做到“冥思”,也就是让自己身心放松,心平气和,乃至绝对沉静、浑然忘我。这时候,许多被我们的记忆或日常注意力忽略的人、事、物,许多复杂问题的关键答案,往往会不知不觉地从我们的脑海里冒上来、流出来。
在这里,“冥思”是“乐想”的前提和条件,而“乐想”是“冥想”自然而然的状态与结果。
因此,所谓“冥思乐想”,实际上是一种健身养心的良方,就是要求我们,一要静心,定心,力求让我们的身心时刻达到放松、安静、祥和的状态;二要求我们快乐地去思和想,享受和体会思想之乐;三是要求我们在思和想的时候不要刻意为之,刻意为之,则大脑会很紧张,身体难以放松,人会感到痛苦和不安,身心俱疲,在这种状态下,大概我们是很难把问题考虑清楚的,而只会忙中生乱、乱中出错、错上加错。
懂得冥思乐想之道,则身心皆有所养,思想总有所得。
四、修身养心处事的良方
“冥思乐想”四个字,其本质是在揭示一种通往智慧状态的途径与方法。
我们每个人所面临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往往都象一团麻线一样,千头万绪,剪不断理还乱。怎样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与生活中努力保持一种从容淡定的心态和风度,是人生的一门大功课。惟有从容淡定的心,才能达致安定详和的状态,才能使我们总是不忧不虑、不急不躁、不喜不悲、不惑于外物。
但人生终于是要做事的,总是要追求事功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拥有着梦想,肩上都担负着责任,脚下都踩着许多的矛盾,眼前身后都随时会面临着许多意想不到的突如其来的问题。所以,从容淡定,谈何容易?冥思乐想,何来功夫?这是许多人可能的反应。
我且引用《格言联璧》里的几句话:
“无事时,常照管此心,兢兢然若有事;有事时,却放下此心,坦坦然若无事。无事如有事提防,才可弭意外之变;有事如无事镇定,方可消局中之危。”
“天下最有受用,是一闲字,然闲字要从勤中得来;天下最讨便宜,是一勤字,然勤字要从闲中做出。”
“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完,看得破,撇得开。”
“无事时,常照管此心”,如何照管此心?“有事时,却放下此心”,如此放下此心?这实际上都是要教我们,无论有事无事,都要学会保养我们的身心。
如何保养身心呢?“冥思乐想”大概是一条方便捷径吧。懂得“冥思乐想”之道的人,自然就懂得闲、勤之理,懂得如何“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懂得如何“做得完,看得破,撇得开。”不过,这门学问实在高深,生活中我确实没见过几个人真能做到。
五、“智慧”之“道”
还要借助说文解字的方式,谈谈我对“智慧”的一点独特理解。
“智”者,知日也。“日”不仅是太阳,还代表着日月、天地、宇宙、万物,所谓知日,即是懂得“日月天地宇宙万物之理”,“日月天地宇宙万物之理”是什么?就是“道生万物”的“道”。“道”者,也就是日月天地宇宙万物运行的基本法则和根本规律。所以,“智”者,即知“道”之谓也。
“慧”者,上彗下心,彗,是扫帚的意思,在这里引申为打扫、洗刷、清理干净的意思。所谓“慧”,就是把我们的心时时打扫、洗刷、清理干净,使之如明镜,一尘不染。因此,“慧”字实际上讲的是定心、静心、安心、养心、保心之法。静定而开智慧,因为静定之心如明镜,能照见世界万事万物之理。故“慧”则生“智”。“慧”是“智”的法门。
在“智慧”一词里,“智”阐述的是认知的目标与状态,即知日月天地宇宙万物运行之理;“慧”阐述的是认知的方法与过程,即静定之法。由此可见,“智慧”二字的涵义,其实与“冥思乐想”四字可谓不谋而合,殊途同归。
可以这样理解,“冥思乐想”四字,表达的就是开智慧的方法与途径,以及智慧开的状态。
前文提到的台湾得道高僧广钦老和尚,一辈子高徒满座,影响深远,活了九十多岁,但却一直是大字不识一个。他的智慧从哪里来?就是“静定”二字。据说,他曾经花费十三年之久的功夫修炼定功。我想,他是个“冥思乐想”的典范。
为了明白静定开智慧的道理和过程,我们不妨看看远古时代的伏羲皇帝创作八卦的过程。《易经·系辞传》第二章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其中一个核心的词,就是“观”字。这也是智然老师在好心情中国文化讲堂最常强调的一个字。
“观”,简而言之就是观照的意思。用什么来观照?当然是用我们的心。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心真诚、清净、没有污染的时候,我们的心即犹如一面明镜一样,可以观照到万事万物的真实形象与根本道理。
伏羲氏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观照到天地宇宙之象,而画出八卦的。这个“观”字,与前文提到“止”字,遥相呼应,正是在“止”的状态下,我们的心如止水,如明镜,而能观照一切。而“冥思乐想”,描述的正是“观”、“止”的状态、过程与方法。
“止”、“观”二字,告诉我们的是如何去体悟、认知和把握道的力量。在天为“道”,在地为“理”,在人为“心”。各行各业各个科学领域,皆有其理,这个“理”,实际上就是道的力量的化身,因此,符合道的就可以称之为理。真理,就是真正顺于道、合于道的事理。宇宙万物皆各有其理,道使之然。而万千道理,存乎一心。道的力量,只有用心去感应、去体悟、去观照,舍此别无他途。
这就涉及到对生命的理解问题。我相信,生命实为身心系统之整体,而以心为根本。我们的肉体只不过是我们的心寄居的物质空间而矣。就象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居住空间,但房子只是一个壳,居于其中的我们才是房子的主人。同样,我们的身体只是一个壳,住在这个壳当中的“心”才是这个壳的主人。心就是道的化身,心就是道在我们的生命当中的显现与存在。宇宙万物由“道”在管理,我们的人生、生命是我们的心在管理,我们的心只有顺应道的力量,依道而思,依道而想,依道而作,依道而为,我们才能管理好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生命,才能使我们的人生趋于圆满,使我们的生命利益实现最大化。
六、“客”从何来?
还有必要解剖一下这个“客”字。我以为,博客的“客”字,我以为,本质上讲的还是心态的问题,我称之为“客心”,应当有以下三层内涵:
一是对于事情的客心,即客观做事的方式方法,也就是要求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树立一种客观地看待和处理问题的心态,不可以放任主观之臆气,不可以听凭主观之愿望,凡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实际条件,才能有所不为,为所当为,而不为一已之心中所假想的目标所困,不要因为自己的主观愿意而掩盖对客观事实本相的认知;
二是对待人的客心,这就是处理和对待人际关系而言,要少一些以我为主的心态,多一些以我为客、以人为主的心态,才能妥善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此所谓主客和合之道,这是和谐社会之根本;
三是对于宇宙自然的客心,这是纯粹从处世心态的冶炼而言。人们常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然后又赤条条地离去,一切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只不过是这茫茫宇宙天地之间的一个过客,真正伟大的是大自然,是亘古不息的宇宙,而不是我们。所以,不要去贪,不要去占,不要太多执着于身外之物,要去“我执”,“无我相、人相、从生相、寿者相”,无我之为大我,惟有无我,才能将自己的身心合于天地,才能以天地之心为心,以生民之命为命,从而得天地之心,而立生民之命。这是实现生命利益之圆满的必由之途,舍此别无他途。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博客”,“博”者,博于道也;客者,以道为主,以我(人)为客也。因为,天地宇宙是由道的力量在运行管理的,我们不能超越道的力量,我们只能顺道而生,所谓顺道者昌。所以,快乐人生的根本,是要我们欣于道,欣于求道,欣于悟道,欣于证道,欣于得道,欣于弘道。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行业和工作领域,其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和最大的利益,即在于此。
所以,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也”,我们每个人自小即习之惯之的口头禅“知道”,都是极言“闻道”、知道之重要,实乃人生之最大甚至惟一的事情,因为我们生活、工作的一切皆围绕于此,因为道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最神圣、最离不开、最不能违背、最可敬畏亦最可亲爱的力量,“须臾不可离也,可离非道也”,顺道者昌,逆道者亡。
所以,我认为,真正的“博客”,就是要做一个依道行事的求道者、悟道者、行道者、证道者、弘道者。
在这里我又想起佛经上的一句话: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所谓佛性,即是佛心,佛心即道心。我们每个人都有上天赋予的一个佛心、道心,这颗心本来都是一片没有纯净无污染的净土,一片可以让任何良种发育生长的净土。有些人种下了慧根,于是他就可以成圣成佛;但有些人却种下了恶因,于是便收获恶果。古往今来真正能成圣成佛的从来都是极少数,这些成圣成佛者,都是能够准确认知和把握自己命运真相的人,所谓“从容中道”者;而大多数芸芸众生,则只能听任命运之变化流转,在纷繁芜杂的人世间随波逐流漂泊一生,甚至任人宰割,其中沧桑苦楚,磬竹难书。
但我始终相信,人皆可以成佛!人皆可为尧舜!只要我们守护好、保管好我们的心,只要我们不断地去修炼和保养一颗至纯至净至真至美至善至乐的心,我们就可以具备尧舜和佛陀一样的智慧,就可以成圣、成佛。而博客,则有可能是我们在大千世界纷乱世间修炼我们的智慧、提升我们的佛性的一个很好的道场。
七、博客:传播知识还是修炼智慧?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烦恼,最好的朋友是快乐。“冥思乐想”四字,描述的正是快乐的状态与形象,不是因为一时一事而快乐,而是总是处于欣然自得的好心情状态。通往这种好心情状态的惟一途径,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智慧。
古代圣贤君子既积极入世而又淡然名利、不惑于宠辱得失的无忧之相,道家追求的自在自由、超然出世的无为之状,佛家修炼的无有挂碍、无有恐怖、无有巅倒梦想的无我之境,大概都可以从“冥思乐想”四字当中去体悟。
从互联想的发明到“博客”的创生,虽然只有短短十几年,但人类却正大踏步实现从追求知识到追求智慧的转变与飞跃。在我看来,互联网和博客平台,其最大的功能不是传播知识,而是通过全民共创、共享、共生,聚集和提升全民的智慧。
近代西方文明,讲究的是知识为本,所谓“知识就是力量”。今天人类的知识,已可谓极大丰富,人类拥有的知识已经能上天能入地,而且每隔三五年即更新一轮。
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人类并不幸福,并不快乐,因为我们总是处于种种的忧怖苦痛的煎熬当中。
这表明了什么?表明了知识能够创造财富,却不能够创造快乐与幸福。
只有智慧才能够为我们每个人和整个人类社会带来真正的快乐与幸福。换言之,我们也可以说,快乐与幸福依靠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识;也可以说,真正的快乐与幸福,本身就是一种智慧的境界,一种智慧的生命哲学,一种智慧的生存状态与生存方式。
现实生活中,许多违法犯罪者都是知识丰富的高智商者。在自杀者当中,高知人士亦越来越多。这也充分说明了,知识并不能带来幸福和快乐,有知识并不一定有智慧。智慧是符合天道的,只有真正符合天道的人,才能真正找到幸福。幸福是人生的惟一追求,而智慧是通往幸福人生的惟一桥梁。
在中国,近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已深刻地改变了整个社会基本物质财富不足的局面,许多人的物质财富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整个社会拥有高学历、高文凭的人也越来越多。
但与此形成越来越鲜明对比的是,整个社会的和谐状况、快乐指数和幸福水平并不高。这个问题已引起从党中央到每一个人的普遍关注,并催生了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之发展蓝图的出台。
当年孙中山先生的《建国大纲》,其中的第一条便是国民之“心理建设”。
我想,从长远而言,博客,作为一种新的网络技术平台与文化形式,它未来的发展,应该肩负起这样的时代使命——即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引导全体网络公民进行“心理建设”,引导人们走向快乐、幸福、智慧的人生。而这,既是当前中国的主要课题,也应当是每一个网络从业者和网络公民之首要任务。
所以,我一直想鼓呼,今天我们需要发动一场新的网络新文化运动。这场网络新文化运动的根本任务和最大意义,在于最大可能地避免网络技术的发展对社会文化带来的负面效果,最大程度地发挥网络技术之于社会文化发展的正面效果和积极意义。近一年多来,中央有关机构开始大力净化网络空间,倡导健康和谐的网络文明,我相信正是这种网络新文化运动的一个象征。但仅仅这个是不够的,网络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根本上是在依赖于广大网络公民的自觉自律,是在引导每一个网民自发自觉地恪守公民的行为准则。这里的根本,是帮助每一个网民,去运用互联网手段来修炼和提升我们的人生智慧,而不是相反。就此而言,博客平台,我以为应该旗帜鲜明地宣传推广那些真正有助于净化心灵、提升智慧的好博客,而不应一味着的惟明星是举,惟猎奇好玩刺激暴光的点击率是从。
人正,世界正;要正世界,先正人;要正人,先正人心!博客的意义和价值,是帮助每个写作者和阅读者,去在写作和阅读过程中努力保有一颗纯净至美的心,正是这种纯净至美的心,才能有效地打开智慧之门,而敏感地观照到一些宇宙人生的道理。凡是从纯净至美、冥思乐想的心里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的东西,必须是能打动人心、接近真善美的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