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豫有约》是在华人圈里非常有影响的金牌栏目,许多名人政要和特色百姓,都成为鲁豫的访谈嘉宾;这档栏目也因为她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宽广的人文关怀,成为大众非常喜爱的一档节目。我前面的博客中给大家讲述的,以色列女人沙拉一家自强不息的故事,以及在抗战中后名噪一时的神秘女人川岛芳子的亲妹妹金默玉戏剧般的人生故事,都曾经是《鲁豫有约》给我们讲述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昨天,我又看到了一期重播的《鲁豫有约》的故事,这档节目首播是在2007年的2月份,故事给我们讲述了一对让我感动不已,也感慨不已的同性爱人的生活故事。
这个故事的两位主角,是目前生活在四川成都的两个今年都是51岁的男子,一位叫李伦佐,另一位叫鞠佳仲。两人一样的年龄,都是出生在1956年,也都出生在3月份,生日只差了十几天;一个是成都人,另一个是重庆人,原来都是四川人;两人的高矮胖瘦也差不多,衣服鞋子基本上可以混着穿,这两人有太多的相似之处。然而,在1986年之前,他们却没有任何的联系,各自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
成都人李伦佐有兄弟姐妹五个,上面有哥哥,下面有弟弟,还有姐姐和妹妹。他觉得自己从小就和其他男孩子很不一样,特别是有一次,作为高中生的他,和同学们一起去支农的时候,他尤其感觉到了这一点。
白天,同学们在农田里干了一天的活,夜晚,同学们躺在集体户的床上,闲着没事,就开始聊起了青春期的男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了。其他男同学都津津乐道地说着班里的女同学,从穿的衣服说到穿的鞋子,从梳的发式说到戴的装饰,有的话已经重复了好多遍了,可是,男同学们就是说不够、也听不够。那种浓厚的兴趣、那种渴望和那种热情,从一个个青春的身体里喷发出来,饱含着欲望也彰显着诱惑。
可是,看着男同学们没完没了、津津乐道地说着,李伦佐在旁边却昏昏欲睡。连着几天,每天晚上都是这样。寝室里男孩子们的卧谈,永远是说不完的女同学。渐渐地,李伦佐就觉得,自己成了局外人。他纳闷儿,那些说了很多遍的话,女孩子们身上那些看似不值得提的小事情,男同学们为什么就是说不够呢?那个时候,没有有关同性恋的任何文字和影视的东西可以看到。朦胧中,他只是感到自己和其他男同学很不一样,他似乎是个有别于一般男孩子的男人,是有着男性性别但却没有男人想法的男人。为此,他觉得自己很苦闷。可是,又不能给别人说什么。他知道,如果说出来了,其他男同学会笑话他不像个男人,他会很难堪也会很没面子的。他只能克制着自己的想法,勉强地按着人们认为的正常人的路子走着。
李伦佐高中毕业了,还没有事情做,父母先为他的婚事着急了。父母拜托所有的亲戚,开始给他四面八方地网罗起女朋友来了,前前后后加起来,他见过的总有二三十个姑娘了吧;可是,每次都是带着父母的任务去,又都发展不下去。那些男孩子见了就垂涎欲滴的妙龄姑娘,在他眼里没有任何的欲望。尽管他能说会道,特别喜欢交朋友,凡事特别有主见,又有魄力,可这一切到了姑娘跟前全都走了形,不是没话找话,让他自己觉得都难受,就是像那摆摊卖吆喝的主,光说不练。几次下来,没有哪个姑娘有兴趣了。说来也怪,这女孩子看到男孩子动手动脚的时候,绷着脸怒斥流氓,可碰到李伦佐这样的,纹丝不动的,应该高兴碰到了圣人才是呀,可又怎么几次下来看到他没火气,都心灰意冷地逃走了?也不知谁出了毛病。
话分两头,各表一枝,再说鞠佳仲吧。从名字看他是家里的老二,上面还有个哥哥。鞠佳仲从小就性格腼腆,人倒长得高高大大、有棱有角的,尤其是一张大方脸,和两道剑眉,不知让多少女孩子默默相思;可他似乎只想与书为伴,没事老是一个人捧着书傻看,读书成了他最大的乐趣和最大的兴趣。刚恢复高考那会儿,爱读书的娃娃鞠佳仲,就很轻松地考上了成都的一所大学。大学毕业之后,他在成都的一所中学当上了老师。也和李伦佐一样,到了婚龄,热心人特别多;加上他人长得有模有样的,主动示爱的姑娘也不少,可他好像什么样的姑娘都没有兴趣。碰到介绍对象的,他也不能不应付一下,也会硬着头皮去走个过场。可是,他比李伦佐更内向,更不善于应付,也更不喜欢闲扯,每次见面,他好象是去听故事的,姑娘没完没了地讲她的家事,他也有一搭没一搭地应着。也许就是这份木讷,特别让那些喜欢傻样的女孩子喜欢,另外一所中学的一位女教师,尤其爱得欲罢不能,爱得要死要活的,非他不嫁。怎奈鞠佳钟丝毫没有迎娶的心思,一看对方来了劲,他吓得就逃走了。
小李和小鞠各自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忍着、躲着也想着。那时候,社会已经开始有些松动了,在成都的某些地方,经常有同性恋人像影片《东宫西宫》里表现的那样,在固定的公共场所,公园之类的地方,寻觅着自己的同性情人和同性爱人。小李和小鞠也挡不住内心的渴望,在1986年3月12日的晚上,不约而同地来到了成都体育场附近的一处同性恋人的交友区。当地人把同性恋者叫“飘飘”,而把同性恋人寻友的场所则叫“飘场”。
到了飘场之后,同性恋人就开始寻找自己的对象了。看着有合适的,第一步是凑上去搭讪,一般的常用借口是问对方:“请问,你有没有火?”借着抽烟找火,就聊上了。每到这个时候,被问的人会很快地大量一下主动凑上来的主,看看是不是有感觉。如果没有,则会很自然地回绝说:“对不起,我没有”;如果觉得合适,则会顺着话茬说:“有的”,这样,两人也就开始了交流。说得投机了,就可能继续交往下去了。由于惧怕社会压力,很少会有人长期在一起公开生活,相伴一生的。
小李那天正站在那儿,看有没有喜欢的人呢,小鞠就注意到他了。小鞠第一眼看到小李,心说:他倒是很顺眼呀!他就凑上去借火了。小李一看:这个小伙很帅呀!他那英俊的相貌和他那温和的读书人气质,一下子就让他有了触电的感觉;他心说,这个小伙不正是我多年寻觅的伴侣吗?当天晚上,两人围着成都体育场走了一圈又一圈,真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心思。两人都不想走,恨不得就像这样永远地走下去。两人从一见钟情,很快发展到形影相随。
不再犹豫、不再等待、不再怀疑,两人都坚信,自己找到了渴望已久的爱人。小李家里人多,兄弟姐妹也经常有同学来家里过夜的,父母生性好客,对子女带同学来家里住从不反对;这样,小鞠也就以小李同学的身份住进了李家。开始李家父母也不觉得什么,可时间久了,这大小伙子老住在自己家里,父母就觉得有点怪了。小李也看出了父母的心思,他觉得,到了给父母挑明的时候了。小李不可能让小鞠走,小鞠也决不可能离开小李,唯一的出路,就是小李向家人摊牌了。
小李先找了自己的大姐,给姐姐说自己非常爱小鞠,没有小鞠,他无法生活。姐姐一听笑了,说:“你的喉结那么大,应该是很正常的男孩子呀?怎么会喜欢个男人呢?”小李就把自己从小就有的心思反应,一五一十地,全部告诉给姐姐听了;他还讲了自己和小鞠的相识,以及两人的渴望。姐姐听着听着,先是惊讶,后是沉默,最后泪流不止。她不知道弟弟这三十年是这样的心苦,无论如何,她不想让弟弟再痛苦下去了。姐姐说,“我去给爸爸妈妈说吧”。姐姐真情地诉说和恳求,终于打动了父母,也打动了其他的兄弟姐妹,他们为了骨肉亲情的幸福考虑,不再反对小鞠进家门了。这样,小鞠也就成了小李家里的一员。
终于取得了家里的谅解,小李和小鞠高兴极了。他们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相守相爱,他们要在一起待一辈子,他们要永远地生活在一起。他们开始考虑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首先,他们谎称是战友,到照相馆去照了一张合影照;又自己买来那种老式的奖状纸,贴上照片写上字,做了一张他们自己的“结婚证”;还专门买来两束鲜花,包了一辆出租车,去度蜜月了。
没有证婚人,他们说:“就让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为我们的婚姻作证吧”。他们选了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举行了自己的婚礼。他们的蜜月之地,是小李插队时去过的乡下,那里有一座小岛,还有一个环岛的小湖;衬着青山碧水和漫山遍野的映山红,两人时而荡舟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时而又依偎在山野情趣的小岛上。两人心里一遍遍地念着他们写在自制的结婚证上的那段话:“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白头偕老、挑战传统”。那是一个梦幻一样的蜜月,从那时起,他们都把彼此的心交给了对方。
婚后,两人想到,要想永远生活在一起,要想终身相伴,得有物质的保障。那时候个体户还不被看好,好象是城市富余人员暂时的落脚之处;他们没有顾忌那么多,在成都市里开起了一家工艺品商店。小李的能说会道和小鞠的温柔细腻,使他们配合的珠联璧合;一个在外面跑货源,跑客户,一个在店里精心管理,把小店收拾得井井有条的。很快地,两人的生意就有了起色,生意也越做有大了。
任何现实的东西都很难象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那么理想。很快地,七年过去了,一般恩爱夫妻都有的七年之痒,也痒到了他们身上。有段时间,小鞠发现小李怎么老是找借口晚上不回来呢?他有了疑心。有一天,小李又说要出门办事,小鞠骑着车子就跟上了。果然,跟到了一座小桥旁,小鞠发现小李在和另一个他不认识的小伙子约会,两人的亲热让小鞠伤心不已。他不能忍受亲密爱人的背叛,他伤心地回重庆老家去了。
小李回家之后,发现小鞠不在了,他急了。尽管他挡不住偶然和别人激情的诱惑,但是,小鞠是他的爱人,他不能没有小鞠。小李不顾一切地冲向重庆小鞠的家里,他请求小鞠原谅他,他告诉小鞠:“我不能没有你。”小鞠离开小李之后,也思念极了,他也知道他这辈子不能没有小李。小李的恳求,使小鞠很快就原谅了他,他又跟小李回到了成都,他们两人用多年的心血打造的那个家里。就这样,风风雨雨的,两人从1986年一直生活到现在,度过了二十一个春秋。
在十六年前的1991年,小李的父亲看出,儿子选择这样的生活,二老不管是不是想得通,要想拆散他们是不可能的;可是,他们没有孩子,老了怎么办呢?在父亲的说服下,小李和小鞠同意收养小李表哥的孩子小磊作他们的养子。如今,十六年过去了,当初十二岁的孩子小磊,已经长成了二十八岁的大小伙子,成了小李和小鞠生意上的得力助手。这种收养也是一种尝试,在《鲁豫有约》节目访谈的现场,小磊也来了。当时有很多人想,在这个同性爱的家庭里,孩子能健康的成长吗?小磊用他的现身说法表示,他的一切都非常好。虽然成长在一个同性爱的家庭里,小磊却始终是一个天生的异性恋者,完全没有受到家长的影响。去年,小磊已经和相恋多年的女友结婚了,这个三口之家也有了第一个女性成员,很快地,家里就要走进第五口人了。
《鲁豫有约》的故事“跨越性别的亲密爱人”讲完了。李伦佐和鞠佳仲,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和他们收养孩子并培养孩子健康成长的方式,充分向大家证明了一个事实:同性爱人完全可以像异性爱人那样正常的生活,除了性别角色与一般异性婚姻家庭中的人不同之外,在生活能力方面,在生活的幸福感方面,在养育子女方面,这样的家庭都没有任何不正常的地方。就像小磊所说的那样:“我们家是三块石头,下面两块,左边是爸爸,右边是叔叔,上面是我;我们这个家庭非常地和谐,也非常地安稳,家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大家也都感到非常地幸福和快乐。”这样的同性爱生活,已经不需要再更多地去解释什么,去驳斥什么了,因为它本身就证明:同性爱人完全可以相爱终生,生活终生,也厮守终生的。
最近,网上由于孙海英的无知和粗俗,引发了一场讨孙大战。我已经写过一篇文章表明我对李银河老师的尊敬和对孙海英之流的反感了,在此,我不想更多地说这个无聊的人了。我只想总地对那些不了解同性恋者,不熟悉同性恋现象,目前还不能接受同性恋,甚至辱骂同性恋的人,说一声谢谢,因为,我想到了他们共同起到的一个巨大的作用,那就是:人类文明的车轮在前进的时候,道路上必须要有磨擦力,没有摩擦力的反作用力,任何轮子都不可能向前推进。我要感谢那些为我们社会的文明进步提供了摩擦力的人,正是由于他们的这种摩擦力,才使我们的文明之轮能够稳妥快速地前进;也使所有的同性恋人在过了一段时间回头看现在的时候,会由衷地感慨:当初如果没有他们的那种阻力、那种反对、那种障碍,我们怎么会有现在这种宽松、自如而随意的生活呢?就像现在的人,由于看到了祝英台为了自由恋爱而被她的父亲逼死,而倍感现在自由婚姻的幸福和美好一样。
这个故事的两位主角,是目前生活在四川成都的两个今年都是51岁的男子,一位叫李伦佐,另一位叫鞠佳仲。两人一样的年龄,都是出生在1956年,也都出生在3月份,生日只差了十几天;一个是成都人,另一个是重庆人,原来都是四川人;两人的高矮胖瘦也差不多,衣服鞋子基本上可以混着穿,这两人有太多的相似之处。然而,在1986年之前,他们却没有任何的联系,各自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
成都人李伦佐有兄弟姐妹五个,上面有哥哥,下面有弟弟,还有姐姐和妹妹。他觉得自己从小就和其他男孩子很不一样,特别是有一次,作为高中生的他,和同学们一起去支农的时候,他尤其感觉到了这一点。
白天,同学们在农田里干了一天的活,夜晚,同学们躺在集体户的床上,闲着没事,就开始聊起了青春期的男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了。其他男同学都津津乐道地说着班里的女同学,从穿的衣服说到穿的鞋子,从梳的发式说到戴的装饰,有的话已经重复了好多遍了,可是,男同学们就是说不够、也听不够。那种浓厚的兴趣、那种渴望和那种热情,从一个个青春的身体里喷发出来,饱含着欲望也彰显着诱惑。
可是,看着男同学们没完没了、津津乐道地说着,李伦佐在旁边却昏昏欲睡。连着几天,每天晚上都是这样。寝室里男孩子们的卧谈,永远是说不完的女同学。渐渐地,李伦佐就觉得,自己成了局外人。他纳闷儿,那些说了很多遍的话,女孩子们身上那些看似不值得提的小事情,男同学们为什么就是说不够呢?那个时候,没有有关同性恋的任何文字和影视的东西可以看到。朦胧中,他只是感到自己和其他男同学很不一样,他似乎是个有别于一般男孩子的男人,是有着男性性别但却没有男人想法的男人。为此,他觉得自己很苦闷。可是,又不能给别人说什么。他知道,如果说出来了,其他男同学会笑话他不像个男人,他会很难堪也会很没面子的。他只能克制着自己的想法,勉强地按着人们认为的正常人的路子走着。
李伦佐高中毕业了,还没有事情做,父母先为他的婚事着急了。父母拜托所有的亲戚,开始给他四面八方地网罗起女朋友来了,前前后后加起来,他见过的总有二三十个姑娘了吧;可是,每次都是带着父母的任务去,又都发展不下去。那些男孩子见了就垂涎欲滴的妙龄姑娘,在他眼里没有任何的欲望。尽管他能说会道,特别喜欢交朋友,凡事特别有主见,又有魄力,可这一切到了姑娘跟前全都走了形,不是没话找话,让他自己觉得都难受,就是像那摆摊卖吆喝的主,光说不练。几次下来,没有哪个姑娘有兴趣了。说来也怪,这女孩子看到男孩子动手动脚的时候,绷着脸怒斥流氓,可碰到李伦佐这样的,纹丝不动的,应该高兴碰到了圣人才是呀,可又怎么几次下来看到他没火气,都心灰意冷地逃走了?也不知谁出了毛病。
话分两头,各表一枝,再说鞠佳仲吧。从名字看他是家里的老二,上面还有个哥哥。鞠佳仲从小就性格腼腆,人倒长得高高大大、有棱有角的,尤其是一张大方脸,和两道剑眉,不知让多少女孩子默默相思;可他似乎只想与书为伴,没事老是一个人捧着书傻看,读书成了他最大的乐趣和最大的兴趣。刚恢复高考那会儿,爱读书的娃娃鞠佳仲,就很轻松地考上了成都的一所大学。大学毕业之后,他在成都的一所中学当上了老师。也和李伦佐一样,到了婚龄,热心人特别多;加上他人长得有模有样的,主动示爱的姑娘也不少,可他好像什么样的姑娘都没有兴趣。碰到介绍对象的,他也不能不应付一下,也会硬着头皮去走个过场。可是,他比李伦佐更内向,更不善于应付,也更不喜欢闲扯,每次见面,他好象是去听故事的,姑娘没完没了地讲她的家事,他也有一搭没一搭地应着。也许就是这份木讷,特别让那些喜欢傻样的女孩子喜欢,另外一所中学的一位女教师,尤其爱得欲罢不能,爱得要死要活的,非他不嫁。怎奈鞠佳钟丝毫没有迎娶的心思,一看对方来了劲,他吓得就逃走了。
小李和小鞠各自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忍着、躲着也想着。那时候,社会已经开始有些松动了,在成都的某些地方,经常有同性恋人像影片《东宫西宫》里表现的那样,在固定的公共场所,公园之类的地方,寻觅着自己的同性情人和同性爱人。小李和小鞠也挡不住内心的渴望,在1986年3月12日的晚上,不约而同地来到了成都体育场附近的一处同性恋人的交友区。当地人把同性恋者叫“飘飘”,而把同性恋人寻友的场所则叫“飘场”。
到了飘场之后,同性恋人就开始寻找自己的对象了。看着有合适的,第一步是凑上去搭讪,一般的常用借口是问对方:“请问,你有没有火?”借着抽烟找火,就聊上了。每到这个时候,被问的人会很快地大量一下主动凑上来的主,看看是不是有感觉。如果没有,则会很自然地回绝说:“对不起,我没有”;如果觉得合适,则会顺着话茬说:“有的”,这样,两人也就开始了交流。说得投机了,就可能继续交往下去了。由于惧怕社会压力,很少会有人长期在一起公开生活,相伴一生的。
小李那天正站在那儿,看有没有喜欢的人呢,小鞠就注意到他了。小鞠第一眼看到小李,心说:他倒是很顺眼呀!他就凑上去借火了。小李一看:这个小伙很帅呀!他那英俊的相貌和他那温和的读书人气质,一下子就让他有了触电的感觉;他心说,这个小伙不正是我多年寻觅的伴侣吗?当天晚上,两人围着成都体育场走了一圈又一圈,真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心思。两人都不想走,恨不得就像这样永远地走下去。两人从一见钟情,很快发展到形影相随。
不再犹豫、不再等待、不再怀疑,两人都坚信,自己找到了渴望已久的爱人。小李家里人多,兄弟姐妹也经常有同学来家里过夜的,父母生性好客,对子女带同学来家里住从不反对;这样,小鞠也就以小李同学的身份住进了李家。开始李家父母也不觉得什么,可时间久了,这大小伙子老住在自己家里,父母就觉得有点怪了。小李也看出了父母的心思,他觉得,到了给父母挑明的时候了。小李不可能让小鞠走,小鞠也决不可能离开小李,唯一的出路,就是小李向家人摊牌了。
小李先找了自己的大姐,给姐姐说自己非常爱小鞠,没有小鞠,他无法生活。姐姐一听笑了,说:“你的喉结那么大,应该是很正常的男孩子呀?怎么会喜欢个男人呢?”小李就把自己从小就有的心思反应,一五一十地,全部告诉给姐姐听了;他还讲了自己和小鞠的相识,以及两人的渴望。姐姐听着听着,先是惊讶,后是沉默,最后泪流不止。她不知道弟弟这三十年是这样的心苦,无论如何,她不想让弟弟再痛苦下去了。姐姐说,“我去给爸爸妈妈说吧”。姐姐真情地诉说和恳求,终于打动了父母,也打动了其他的兄弟姐妹,他们为了骨肉亲情的幸福考虑,不再反对小鞠进家门了。这样,小鞠也就成了小李家里的一员。
终于取得了家里的谅解,小李和小鞠高兴极了。他们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相守相爱,他们要在一起待一辈子,他们要永远地生活在一起。他们开始考虑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首先,他们谎称是战友,到照相馆去照了一张合影照;又自己买来那种老式的奖状纸,贴上照片写上字,做了一张他们自己的“结婚证”;还专门买来两束鲜花,包了一辆出租车,去度蜜月了。
没有证婚人,他们说:“就让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为我们的婚姻作证吧”。他们选了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举行了自己的婚礼。他们的蜜月之地,是小李插队时去过的乡下,那里有一座小岛,还有一个环岛的小湖;衬着青山碧水和漫山遍野的映山红,两人时而荡舟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时而又依偎在山野情趣的小岛上。两人心里一遍遍地念着他们写在自制的结婚证上的那段话:“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白头偕老、挑战传统”。那是一个梦幻一样的蜜月,从那时起,他们都把彼此的心交给了对方。
婚后,两人想到,要想永远生活在一起,要想终身相伴,得有物质的保障。那时候个体户还不被看好,好象是城市富余人员暂时的落脚之处;他们没有顾忌那么多,在成都市里开起了一家工艺品商店。小李的能说会道和小鞠的温柔细腻,使他们配合的珠联璧合;一个在外面跑货源,跑客户,一个在店里精心管理,把小店收拾得井井有条的。很快地,两人的生意就有了起色,生意也越做有大了。
任何现实的东西都很难象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那么理想。很快地,七年过去了,一般恩爱夫妻都有的七年之痒,也痒到了他们身上。有段时间,小鞠发现小李怎么老是找借口晚上不回来呢?他有了疑心。有一天,小李又说要出门办事,小鞠骑着车子就跟上了。果然,跟到了一座小桥旁,小鞠发现小李在和另一个他不认识的小伙子约会,两人的亲热让小鞠伤心不已。他不能忍受亲密爱人的背叛,他伤心地回重庆老家去了。
小李回家之后,发现小鞠不在了,他急了。尽管他挡不住偶然和别人激情的诱惑,但是,小鞠是他的爱人,他不能没有小鞠。小李不顾一切地冲向重庆小鞠的家里,他请求小鞠原谅他,他告诉小鞠:“我不能没有你。”小鞠离开小李之后,也思念极了,他也知道他这辈子不能没有小李。小李的恳求,使小鞠很快就原谅了他,他又跟小李回到了成都,他们两人用多年的心血打造的那个家里。就这样,风风雨雨的,两人从1986年一直生活到现在,度过了二十一个春秋。
在十六年前的1991年,小李的父亲看出,儿子选择这样的生活,二老不管是不是想得通,要想拆散他们是不可能的;可是,他们没有孩子,老了怎么办呢?在父亲的说服下,小李和小鞠同意收养小李表哥的孩子小磊作他们的养子。如今,十六年过去了,当初十二岁的孩子小磊,已经长成了二十八岁的大小伙子,成了小李和小鞠生意上的得力助手。这种收养也是一种尝试,在《鲁豫有约》节目访谈的现场,小磊也来了。当时有很多人想,在这个同性爱的家庭里,孩子能健康的成长吗?小磊用他的现身说法表示,他的一切都非常好。虽然成长在一个同性爱的家庭里,小磊却始终是一个天生的异性恋者,完全没有受到家长的影响。去年,小磊已经和相恋多年的女友结婚了,这个三口之家也有了第一个女性成员,很快地,家里就要走进第五口人了。
《鲁豫有约》的故事“跨越性别的亲密爱人”讲完了。李伦佐和鞠佳仲,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和他们收养孩子并培养孩子健康成长的方式,充分向大家证明了一个事实:同性爱人完全可以像异性爱人那样正常的生活,除了性别角色与一般异性婚姻家庭中的人不同之外,在生活能力方面,在生活的幸福感方面,在养育子女方面,这样的家庭都没有任何不正常的地方。就像小磊所说的那样:“我们家是三块石头,下面两块,左边是爸爸,右边是叔叔,上面是我;我们这个家庭非常地和谐,也非常地安稳,家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大家也都感到非常地幸福和快乐。”这样的同性爱生活,已经不需要再更多地去解释什么,去驳斥什么了,因为它本身就证明:同性爱人完全可以相爱终生,生活终生,也厮守终生的。
最近,网上由于孙海英的无知和粗俗,引发了一场讨孙大战。我已经写过一篇文章表明我对李银河老师的尊敬和对孙海英之流的反感了,在此,我不想更多地说这个无聊的人了。我只想总地对那些不了解同性恋者,不熟悉同性恋现象,目前还不能接受同性恋,甚至辱骂同性恋的人,说一声谢谢,因为,我想到了他们共同起到的一个巨大的作用,那就是:人类文明的车轮在前进的时候,道路上必须要有磨擦力,没有摩擦力的反作用力,任何轮子都不可能向前推进。我要感谢那些为我们社会的文明进步提供了摩擦力的人,正是由于他们的这种摩擦力,才使我们的文明之轮能够稳妥快速地前进;也使所有的同性恋人在过了一段时间回头看现在的时候,会由衷地感慨:当初如果没有他们的那种阻力、那种反对、那种障碍,我们怎么会有现在这种宽松、自如而随意的生活呢?就像现在的人,由于看到了祝英台为了自由恋爱而被她的父亲逼死,而倍感现在自由婚姻的幸福和美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