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理论的观点评述
早期的竞争优势理论可追溯至古典经济学中的国际贸易领域,其中比较成本优势理论为其思想渊源。19 世纪初,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2 ] ,认为在资源稀缺性原则存在的条件下,即使不具有任何绝对优势,一国也可以通过出口自己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商品,进口自己存在比较劣势的商品而获利。即专业化可提高生产率,可导致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中。赫克歇尔( Heckscher) 和俄林(Ohlin) 认为,不
同国家的技术大体相同,但他们的资源禀赋不同,各国资源的差异决定了一国的产业类型是资本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依据可资利用的资源类型确定其发展战略[ 3 ] 。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理论产生于国际贸易领域,其最根本的局限性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该理论存在的前提条件是要素不流动,即如果要素流动,那么该理论就不成立。这显然与客观实际情况不符。第二点是该理论没有考虑规模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比较竞争优势理论存在的前提和假定条件在大多数行业与实际竞争情况都不相符。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观点评述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通过分析对外直接投资从而实现跨国经营与竞争优势联系在一起,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英国的邓宁(John. H. Dunning) 教授于80 年代初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国际生产优势是建立在三个条件基础之上的,即:企业独有的、具有超越东道国竞争者的某种所有权优势;保持对这种优势的内部化控制要比向当地企业出租可能更有利;在海外运作这些优势至少能够与海外某些要素投入
相结合产生区位特定优势,从而使企业比采取出口方式更有利[4 ] 。其他的研究还包括80 年代初巴克利( Peter .J .Buekley) 和卡森(Mark. Casson) 的内部化理论[5 ] ;以及90 年代,初路特(John. W. Butter) 的分散风险和提高竞争力理论[6 ] 等。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从市场的不完善性、企业的内部化优势、区位特定优势、水平一体化、垂直一体化等方面论述了竞争优势问题,但此理论主要从宏观的角度考察竞争优势问题,对国际经营环境中的某个行业或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的竞争优势问题, 述及甚少。
波特产业分析理论的观点评述
20 世纪80 年代,波特( Porter ,1980) 以新古典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市场结构(Structure) —市场行为(Conduct) —市场绩效( Performance) 模式为基础,把目光对准竞争对手,提出了驱动产业竞争的五种力量模型、三种基本竞争战略、价值链、国家竞争优势[7 ] 等论点。波特从市场、产业结构角度出发,从竞争定位到基本战略再到价值链,提供了对竞争优势的有价值的分析框架,基本回答了竞争优势“是什么”的问题,即:一个具有吸引力的行业、通过总成本领先和差异化等策略谋取企业在产业中的最佳定位、利用价值链创造竞争优势。但该理论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波特的产业分析模式仍然将企业视为“黑箱”,认为产业内的企业是同质的,过分强调外部环境对竞争优势的影响,而忽视了企业内部的特质因素。其次,波特将产业定位作为获取
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可是,这与实际情况并不符合,事实上,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利润差异并不比不同产业间的企业的利润差异小。再者,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主次难分,忽视了企业自身能力的问题;第三,忽略了顾客价值的创造;第四,误导企业实施无能力支持的多元化战略。总之,波特理论对于竞争优势问题的关注焦点是企业外部环境中的产业/ 市场结构和强调市场力的产业定位,忽略了企业内部因素。
能力理论的观点评述
企业能力理论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企业黑箱”理论,从本质上重新认识和审视“企业是什么?”以及“企业为什么会产生竞争优势”这一问题。但企业能力理论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企业能力理论的研究观点众多,由于研究思路的不同至今尚无统一的理论分析范式; (2) 企业能力理论通过战略资产和核心能力理论观点打开了企业这个“黑箱”,但还不能准确给出获取竞争优势的综合要素,对资源或能力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也需要进一步深入; (3) 核心能力理论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但目前对核心能力的定义、认识
和理解并不统一,过于抽象化、笼统化和宽泛化,对企业核心能力如何识别、如何评价、如何保持、如何积累、如何更新等都没有给出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的方法。(4) 核
心能力理论分析企业竞争优势问题时,不重视外部环境因素,特别是忽略了外部市场机会,偏于保守,一旦企业的核心能力与顾客的需求不匹配,或者企业的差异化不被顾客所认识和接受,就有可能陷入困境。(5) 一方面,顾客需求的个性化与多样化使特异资源的效用周期越来越短,企业要维持内部特异资源的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往往要支付过高的成本;另一方面,技术和知识的外部性使得企业内部的特异资源操作起来非常困难,极易被其他企业所模仿,诸如此类问题,企业能力理论无法满意解决。总之,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下,企业能力理论还需要深入地研究“企业怎样去获取竞争优势?”这一问题,
对于企业竞争优势很多问题的回答还需要企业能力理论要走很长的一段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