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理论新进展:基于区位与集群的视角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年第1 期
薛求知 任胜钢
摘录:
九十年代之后,知识取代资本和一般性自然资源成为企业获取区位优势的关键要素。跨
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不仅仅是对母国所有权垄断优势的转移运用或适度调整以适应当地化的需求或特殊的消费者偏好,而更倾向于获取可应用于全球的区域性知识资源和战略性资产。这些区位优势不仅仅提供了当地化的市场机会和地理优势,更重要的是为跨国公司提供了可应用于全球性战略的地方优势。尽管从地理上看,区位优势对任何跨国公司都是平等的,但是由于不同的跨国公司组织在知识存量和能力上的异质性,从而导致了它们在知识资源和战略性资产上吸收、获取、利用和整合能力上的差异,因而新型区位优势的开发与跨国公司所有权的特定优势彼此相互联系,共同成为跨国公司竞争力的优势源。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所关注的重点是企业具备了哪些优势才能开展跨国经营,而理论发展表明跨国经营不仅是企业具备优势的结果,也是产生优势的手段。科格
特(Kogut) 曾将跨国企业的优势分为“初始优势”和“后续优势”:初始优势是企业在母国建立的优势,后续优势是企业通过国际化经营所带来的优势。作为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的后续优势之一,区位优势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与获取优势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跨国经营的实质在于保持和发展优势并寻求新的优势。对此,邓宁也对自身原有的区位优势理论进行了改进,如表1 所示。
从表1 分析可知,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有几大重要变化:一是知识要素和战略性资产取代传统的自然资源等地理上的优势成为区位选择的主流。区位优势超越了单纯的要素禀赋、东道国政策环境等地理优势。二是跨国公司国外分支机构更加根植于东道国,体现在当地价值链的深化、高层次活动的定位等,如现实中跨国公司更多专利来自于东道国的分支机构。三是价值链活动属知识密集型时,跨国公司追求的区位特定资产发生变化,如经济、制度结构对投资活动更重要,而更为突出的是空间集群成为重要的区位吸引因素。
本文将图1第四类产业集群按知识要素的性质分为三类:生产型知识集群网络;技术型知识集群网络;市场型知识集群网络。各自的特点如表2 所示。对于这三类不同的跨国公司参与的集群,我们将分别从跨国公司对集群的影响与集群对跨国公司的影响这两个互动模式的重要因素进行阐述。
技术型知识集群
技术型知识集群中的主导产业为高科技产业,聚集了大量的相关技术的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跨国公司为了获取当地隐性知识和全球或区域性一流人才必须扎根于当地的网络之中,成为直接的参与者。例如在美国硅谷的高科技集群区,不少跨国公司都将自己的R&D 总部迁入,使得硅谷集群区域的产业呈多样化发展,不断循环更新。而跨国公司的知名度和优厚的条件也进一步吸引优秀人才的迁入。跨国公司在当地投资建立的机构,是跨国公司全球组织的一部分,它与公司内其他机构保持着联系,尤其是与公司总部、研究与开发机构(R&D) 以及相关的生产机构紧密相连。通过这种联系,跨国公司内部和彼此之间的人才、资金、技术、设备的穿梭流动将集群区与外部环境和全球经济紧密相连。此外,跨国公司全球性的知识学习使知识交流不再局限在集群的内部区域,跨国公司组织中企业家、经理人和技术专家的内向和外向流动成为传递知识和创新的载体,外来知识和信息成为集群区内知识创新和学习的重要源泉。以我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为例,其IT 产业集群从跨国界的联系中受益匪浅,许多曾经就职于美国硅谷跨国公司中的华人归国创业,并将新知识和新技术引入园区,促进了台湾IT产业的不断升级。与此同时,当某些地区不断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时,随着大量跨国公司在空间上、地理位置上的积聚,这些地区也不断孕育出供应商及服务机构,加上相关支持性产
业的中小企业大量诞生,从而为当地企业集群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市场型知识集群
市场型知识集群一般形成于世界性大都市。首先,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的进入有助于城市国际地位的提升,并吸引其他跨国公司的进入,形成集群效应。其次,跨国公司内部的人才、资金、技术、知识流为集群直接提供了大量的成熟产品和服务,并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培训,使当地企业免去了众多的人员培训工作,这对集群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再次,国外金融服务跨国公司对金融服务集群的溢出效应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作为该类集群的重要参与者,跨国公司提供了相关业务的高级需求,促进了集群内地方性企业的培育。最后,金融集群中跨国公司一般以区域总部的形式参与,为周边区域的分支结构或子公司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直接促进了信息流的高度集散,使区域性集群成为一个完全开放的动态发展系统。以香港为例,金融产业集群中,很多高级人才属跨国公
司的外派人才,国外金融服务跨国公司为集群的活力创造了市场和联系网络,促进了信息集聚,为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与成熟的资金市场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上述分析表明,正是由于跨国公司的纽带作用,使得集群区成了动态开放的系统,焕发出常青
的生命力,不断新陈代谢,保持了其独有的勃勃生机。
技术型知识集群:该类集群重要的区位优势在于隐性知识的传播、扩散与创新以及高科技人才的集聚。隐性知识的吸收、传播需要跨国公司参与集群高度的根植性,从而获得与当地社会文化网络的一致性。有研究表明,跨国公司位于优势集群区域中的子公司更具有独立性,更扎根于当地土壤和环境,更加国际化。因此这些地方“根植性”的特色网络使跨国公司除了选择直接参与外,别无它途。在硅谷,许多国际上知名的跨国公司如微软、IBM 等,纷纷在此将工程、资金、智力资本投入到区内或支持本地供应商活动,或将总部迁于此,或将研究与开发中心迁入,因为只有参与到本地的创新网络当中,才能获得集群效应所带来的竞争优势。与硅谷有些类似的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企业集群也吸引了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例如英特尔、摩托罗拉、朗讯以及许多著名的信息技术
跨国公司,而且跨国公司在这些区域的投资也日益增加。该类集群不仅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竞争的重要优势源,同时集群内与高科技相伴的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也极大地鼓励了高科技人才的自主创业,而集群内跨国公司的培训、正式与非正式交流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络更提供了便利的机会。因此该类集群往往成为孵化小企业的诞生地。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一部分借助于集群中跨国公司全球范围内的信息流与关系网络,自新建之初便开始跨国经营,成为Born 跨国公司,硅谷的雅虎、网景公司便是典型的例证。此外集群网络中特定的外部性也直接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行为,更多的小企业也迅速地走上了跨国经营之路,如企业获得进入特定市场的关键技术和销售技巧,或因为市场、产品和技术信息流的提高而使国际经营的成本大大降低。这些由当地企业脱胎换
骨形成的跨国公司反过来又将促进集群区与外界的联系,加速产业集群的创新与发展。在Texas地区的高科技企业集群研究中,Echeverri2Carroll et al . (1998) 认为与跨国公司的联系为当地小企业供应商独立的国际经营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和资源。
(3) 市场型知识集群:该类集群居于全球或区域性的世界级大城市,处于市场的国际性枢纽位置,成为人才、资金和信息流高度集中的辐射中心。McGahey (1990) 指出国际金融集群为跨国公司建设了优良的设施条件和信息的“高速公路”,提供了借贷双方大量集中的广阔市场,还包括政治、社会稳定,经济自由,法律公正,政府透明的软环境。跨国公司的进入不仅是为了满足该区域的市场需求,而且更多地是为了在全球信息搜寻与转移的网络中获取重要信息,并为周边地区的分支机构和子公司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集群的形成扩大了市场的规模和容量,跨国公司的高级需求和人才培训直接促进了当地企业的培育,进而扩大了集群的网络组织,使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的融合更紧密,增加了地方的粘性,促进了集群的动态发展。以香港金融集群为例,集群的结构为对称性结构,即没有任一跨国公司在集群中居于主导地位,尽管没有孕育出世界级的跨国公司,但形成了大
量服务于当地市场和跨国公司的地方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