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型FDI理论


逆向型FD I 理论探索
——产业壁垒论
邹祥波 蔡仲辉

摘录:

发展中国家企业对经济技术水平先进的发达国家投资, 一般称为逆向型投资。
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垂直型FD I, 多少具备Hymer、Dunning等提出的传统FD I 理论强调的垄断优势或所有权优势; 水平型FD I, 一般可用小岛清等人提出的比较优势或W ells 提出的小规模技术优势等理论解释。因此, 这两种类型也可以称为优势利用型FD I。但是逆向型FD I, 其投资主体的发展中国家企业, 往往是在无任何明显的绝对优势或相对优势情况下进行FD I, 虽然有学者认为逆向型FD I 是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寻求优势, 但纯粹考虑输出方而未能考虑接受方而不能很好解释逆向型FD I 现象。因发达国家资金、技术、管理方面优势对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FD I 构筑了进入壁垒。因此, 与垂直型或水平型FD I 不同, 逆向型FD I 要面临进入壁垒威胁。进入壁垒的高低、发展中国家选择能力的强弱, 直接影响到逆向型FD I。

为解释发展中国家FD I 现象, 学者从技术演进和跨期利润最大化两个角度进行了研究。主要理论有: 小规模技术论、局部技术变动理论、折中投资修正理论、技术演进理论及技术累积理对于逆向型FD I, 一些学者基于寻求优势角度进行分析:
Hw y- ChanMoon 和Roeh l 提出不平衡理论, 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投资是为了获取补偿性资产来获得竞争优势。国内学者从对外直接投资动机出发, 也认为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动机是寻求资源, 获取竞争优势。有些学者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差距入手, 提出FD I 阶段理论分析逆向型FD I, 认为逆向型FD I 属于FD I 的第一阶段, 是学习和积累经验与技术的过程: 吴彬、黄韬提出二阶段理论, 认为FD I 过程分为“经验获得阶段”和“利用攫取阶段”, 逆向型FD I 侧重于获取经验; 刘海云提出了与吴彬、黄韬相似的观点。也将FD I 分为两个阶段, 即利用FD I“学习与积累经验”阶段, 和通过FD I“充分利用企业优势”阶段, 并明确提出我国对发达国家的逆向FD I 属于学习与积累经验阶段; 冼国明、杨锐在Dunning 模型的基础上,用学习型对外直接投资和竞争策略型对外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给出了逻辑一致的解释。还有一部分学者从对策角度出发, 认为逆向型FD I 是应对竞争的策略: 马亚明、张
岩贵沿用国外学者尼克博克等人把企业策略作为独立变量分析FD I 动机的思路, 运用非合作博奕的方法, 提出了FD I 的竞争策略模型, 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FD I, 实际上是积极应对发达国家挑战和压力的一种策略和手段。彭磊以V ernon 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 构建了一个发展中国家为获取市场领先者地位而进行逆向FD I 的模型, 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是确立领先地位, 获取竞争优势的一条有效途径。


虽然现有逆向FD I 理论, 突破了以往FD I 理论关于企业FD I必须以绝对优势或相对优势为前提的限制, 论证了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企业也可以向发达国家FD I, 并通过FD I 来获取优势, 创造优势, 从而扩展了FD I 的适用范围。但是从总体上看, 现有逆向FD I 理论对企业FD I 行为分析不够全面, 只说明了无优势的企业要FD I, 但仅仅从微观层面考虑, 不能很好解释落后国家企业能对发达国家FD I 现象。

 

逆向型FD I 理论探索——“发达国家产业壁垒”论
逆向型FD I 是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为寻求优势, 并进而获得竞争优势而采取的行为, 从微观层面考虑, 能用寻求优势理论进行解释, 但这只解释了“要”的问题, 与邓宁将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综合为一体的具有“通论”性质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相比, 在整体性、系统性的考虑方面有所欠缺。
FD I 可以看作是跨国公司把市场交易内部化的一种方式,其目的是降低成本, 节约交易费用。Coase 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不同但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交易处理方式, 当企业内部交易费用比由市场来完成费用更节约时, 这种交易就会内部到企业中去; 反之, 则由市场交易。任何FD I 通过内部化交易, 可以使跨国公司避开贸易壁垒和关税、利用东道国资源、占领市场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 资金、技术无明显优势, 其跨国公司逆向型FD I 比垂直型、水平型FD I 面临更大风险。像中国的海尔集团这样的企业在其对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过程中,甚至不具有相对优势。按理, 为避免风险, 海尔海外扩展应是垂直型和水平型, 但海尔为何对美国进行投资呢?在决定这类投资行为时, 有两个因素发挥着关键作用: 一是企业发展战略需要;二是发达国家产业壁垒的高低。
(一) 发展战略需要
Hw y- ChanMoon 和Roeh l 认为逆向型FD I 是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战略性投资。他们认为战略性投资是当前无优势下弱化竞争对手强化自身竞争地位的投资。Dunning 把FD I 分为四种, 分别为: 资源搜寻型、市场搜寻型、效率搜寻型及战略资产搜寻型, 并认为战略搜寻型的公司是为获得市场、自然资源等。
发达国家因经济发达有比发展中国家更大的市场、有比发展中国家更完善的市场机制及较低的政府成本、市场交易成本。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 在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都处于劣势, 为扭转竞争中的不利局面, 通过逆向型FD I,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发达国家完善的市场机制, 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和费用; 在发达国家获得补偿资产, 强占发达国家市场; 学习发达国家先进技术, 提升技术水平
等, 以此来弱化竞争对手地位, 提升自身竞争力; 而且, 通过逆向型FD I, 发展中跨国公司扩展“先难后易”, 能获取扩展经验, 提高产品声誉, 树立品牌, 为后续向发展中国家扩展奠定基础。因此, 发展中国家FD I 是企业应对发达国家挑战和竞争的策略, 是为确立领先地位获取竞争优势而采取的对策, 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逆向型FD I 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战略需求型FD I, 与垂直型和水平型FD I 相比, 其具有更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 发达国家产业壁垒
Bain 首先提出了进入壁垒概念, 认为一个原有企业相对于潜在进入企业的优势, 这些优势体现在原有企业可以持续的使价格高于价格水平之上而又不会吸引新的企业加入该产业中。后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St igler 从成本的角度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 认为进入壁垒可定义为必须由一个寻求进入某产业的企业而不是由已经在该产业内的企业承担的(在一些或每个产量水平上的) 生产成本。任何投资都面临着进入壁垒, 规模经济
学、绝对成本优势、产品差异化及必要资本需要量与资本成本决定进入壁垒厚度。
进入壁垒是针对产业所提出的概念, 适应于跨国公司FD I。跨国公司FD I 都面临规模经济、资源禀赋、技术、行政等方面壁垒。跨国扩展对象不同, 壁垒的厚度也不同。垂直型或水平型FD I, 技术等方面的绝对或相对优势可以降低壁垒。但对于缺乏优势的逆向型FD I 来说, 发达国家投资的规模、资金与技术壁垒更高, 靠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自身具有的实力难于打破。发展中国家逆向型FD I 面临高的产业壁垒, 如何跨越壁垒是发展中国家逆向型FD I 的关键因素。小岛清认为, 一个国家应该从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 并依次进行。但是, 由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所处的相对劣势, 其大部分产业处于劣势。发展中国家该选取什么产业在发达国家进行投资呢? 由于技术、资金上的劣势, 逆向型FD I 绝对不可能是小岛清所推论出的“逆国际贸易导向”FD I, 只能是“顺贸易导向”的FD I, 也就是说要以发展中国家的优势产业投资发达国家边际产业。边际产业是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与优势或一般产业相比, 发达国家边际产业壁垒更低。作为FD I 的促进因素的东道国壁垒, 低的产业壁垒, 提高了无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逆向型FD I 的可能性和成功概率。彭磊认为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是确立领先地位, 获得市场。发展中国家以优势产业投资发达国家劣势产业,才能确立领先优势。楚建波与胡罡认为“投资门槛”的高低是发展中国家FD I 的关键因素。他们把跨国投资门槛定义为: 就一个具体的对外直接投资项目而言, 企业能够启动该项目并维持该项目持续经营所需具备的一系列条件(或者说所必须克服的一系列困难) 。并认为企业在母国积累起来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国际经营经验,是决定这些企业是否能够跨越对外直接投资“门槛”的内在条件。当扩张的需要使企业产生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冲动, 而且其投资能力又能够跨越海外直接投资“门槛”时, 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就可能发生。边际产业进入壁垒低,“投资门槛”相对较低, 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而无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能较易跨越“门槛”。实际上, 具有很强实力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是逆向型FD I 的投资主体。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处于劣势地位决定了其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也处于劣势地位, 没有很强竞争力, 其实力的提升来源于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差异化。因此, 具有实力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往往处于发达国家的边际产业, 投资于发达国家劣势产业。

五、结论
基于释放优势FD I 理论能解释垂直型和水平型FD I 现象,针对发展中国家逆向型FD I 但没有跳出优势框架, 基于寻求优势、只关注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投资动机与策略而未纳入资本接受主体的理论整体性、系统性缺乏, 只能解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为什么“要”逆向型FD I, 而未能说明“能”的因素。逆向型FD I 的“要”是战略需求,“能”是发达国家边际产业的低壁垒。逆向型FD I 投资于发达国家边际产业, 它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产业进退过程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