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热”必须降温


 

“高考状元热”必须降温

 

徐友渔

 

说实话,我对“高考状元”这个称呼从来不以为然。状元者,每年考试全国第一名也,是最高的,也是唯一的,哪里有什么省状元、市状元、县状元,而且还要分列文科和理科状元?中国有多少省、市、县?货真价实的状元本来是一年只有一个,现在的所谓状元,大概编一个团都要超员。“状元”称谓的滥用说明我们正处在一个虚饰矫伪的时代,就像滥用“美女”称呼一样。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一部小说取名为《镀金时代》,用来形容当代中国的浮夸不实之风也很合适。

 

《南方周末》7月26日发表“重庆文科状元失学风波调查”,8月2日发表“2007年,北大招生组成员日记”,披露了清华、北大两校为了争夺生源,发生短兵相接、刺刀见红的恶斗,清华大学不顾考生利益,大施金钱诱惑手段,无视高招秩序与纪律,企图通过非正常的特殊程序和手段来搞定,险些造成高考“状元”无学可上的怪异之事,值得我们关注和警惕。

 

我首先感到不解和惊奇,堂堂清华、北大,两个曾经拥有国学大师、科学泰斗和辉煌历史的百年老校,为了一个重庆文科第一名而如此无所不用其极地相争,值得么,有必要么?稍有见识的人都知道,高考试题的设计不可能是严格科学、真正反映考生水平的,考生的分数,尤其是排名时的微小分差,往往出于偶然性,和体育竞技中跳高高一厘米,短跑快百分之一秒,完全不是一回事。如果你们这么搞唯分数论,把考试的几分之差看得如性命攸关,那么你们平时怎么搞素质教育呢,你们声称要培养大师和第一流科技人才,岂不是欺人之谈?

 

当然,大学有自己的考虑和道理。正如北大招生老师说的:“真正生活在北大清华的人都知道,高考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状元到了大学,并不一定会比别人强。可是不管是清华,还是北大,都在挖空心思地争夺状元。对于媒体每年一报的多少状元进入清华,多少状元花落北大的新闻,我们是又爱又恨。说爱,是因为状元选择北大清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证明了北大、清华的实力,从而吸引更好的生源到这两所学校,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而恨,则是因为这直接造成了清华北大之间在招生中的竞争升级。谁都希望自己的学校是中国的老大,谁都不敢输在生源战上。”所以,他们全力以赴,试图创造“某省前多少名全部报北大”的奇迹,万一媒体上出现“某省前多少名全部报清华”,则不啻为灾难性消息。

 

名牌大学、重点大学在招生时得到较高分数考生,是自然的、正常的。但从这一点发展到为生源的恶性竞争,发展到对“状元”名称、数量的斤斤计较和无限迷信,乃至发展到对媒体上状元流向报道的严重依赖心理,则是不正常的,可悲的。

我们必须从事事排名次的做法中解放出来,从“状元”、“探花”、“榜眼”这些名称的崇拜和迷信中解放出来。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为了避免刺激学生中不正常的竞争和歧视,规定不排名次,不公布分数。难道在我们这里,就不能做到高考不公布“状元”,高招不发布招收“状元”数量消息吗?

 

“高考状元热”实在是到了必须降温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