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大型组织执行力的关键点


  “从军队看管理”系列之二支部建在连队上:抓住大型组织执行力的关键点

  对于一个大型组织,管理的一个难点是组织的执行力。原因在于,一个大型组织,天然存在着由于内部层级而产生的内部损耗和衰减,存在着官僚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土壤。这是客观存在,不管谁当头,都一样要面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大家如果看看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发展历史,就可以得到一点启发。

  在我们党和军队的历史上,有一次重要的会议,叫“古田会议”。我们军队的执行力,或者叫在党领导下的战斗力,以这次会议为分界线,有不同的水准。

  在1920年代――1930年代的大革命时期,从南昌起义开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斗争的发展历程中,一开始的时候,红军也同样存在着其他军队类似的问题:打了败仗就有军官拉士兵大批开小差,下级不听上级的命令等现象。当时我党我军的很多领导人,是行伍出身,在国民党军队或其他军阀的军队中带过兵,打过很多胜仗,非常富有战斗经验,但是,对于这样的问题,从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上,也没有很好的办法,或者说,没有找到一个系统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对比当时很多其他的党和军队的领导人,毛泽东作为一个从来没有军队带兵经验、也没有明显比其他人读书读得多、学历高的领导人,看不出有任何比别人高明的可能性。但是,毛泽东的特点是不信天、不信地、不信邪,有一个最大的长处是,善于学习,向实践学习,善于摸索,善于创新。在他的领导和推动下,就有了后来被历史证明具有重要意义和重大贡献“古田会议”。

  “古田会议”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这个会议就确立了一条简单的原则:党的支部,建在连队。为什么党的支部不建在营一级、团一级,而要建立在连呢?这和现代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管理的层级和跨度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一个支部,一般有5个支部委员,少的也有3个支部委员。在支部下面,有党小组,一般是3-5个党小组,每个党小组,有3-5个党员。这样一来,全连就有10-20个党员。这10-20个党员,都是什么人呢?都是当团队领导的,老百姓俗称“当官”的。他们是连长、副连长、指导员、3个排长(一个连一般有3个排)、9个班长(一个排一般有3个班,一个连一般有9个班)这样的领导。不是党员,就不能当这样的领导,要当这样的领导,先要入党。领导看中一个有潜力的小伙子,想提拔他,先考虑要解决他的入党问题,然后才能提拔他。这成为了军队的组织管理原则。就是这样的组织管理原则,把整个部队就管住了,把执行力也就是战斗力的问题,从组织制度上解决了。

  在一个大型组织中,建立另外一个小型组织,用小型组织来管理大型组织,用少数领导来管理多数人,这和现在的公司管理,不是同样的原理吗?

  毛泽东没有本科学历,没有读过硕士,更没有读过MBA,也没有上过军校,最多的学习是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里自学,但就这样,向实践学习,从实践中来,解决了一支军队的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并从此以后,成为这个有几百万人的大型组织的一个重要的组织原则。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向实践学习,也是一支成功军队的管理成长的历程,就和我们现在很多优秀的企业的组织管理原则,都不是读书读出来的。

  赵民

  2007-8-39:52AM

  正确的管理,在优秀人才的心中,在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