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为何会“错误分析”中国股市?


  在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中,中国经济可谓是非常引人注目,非常引人青睐的,尤其是中国的股市,虽说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没有国外如美国股市的成熟,但是,外国资本却纷纷看好中国股市,他们也多方要求中国放开资本市场。

  这样一来,由于被人十分看好,但又不够成熟的中国股市,一时间也就热闹起来,迎来了热闹的场面,投资者为之趋之若鹜,投机者为之疯狂。一句话,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想分享中国股市这个“大蛋糕”。为此,中国股市也就有了惊人的上涨“速度”。也就在这样一个快速上涨的行情中,针对中国股市的“泡沫论”,反对“全民炒股”的声音也就不绝于耳了。

  在这些“泡沫论”的声音中,瑞信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的言论,对中国股市的管理层,对中国股民都有相当的影响的。

  记得在4月27日那天,《凤凰网》上就有一篇题为《陶冬:A股三个月内将跌破3000》的文章。

  在文章中,瑞信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说:“┅┅中国的A股市场估值偏高,投机色彩浓厚,颇有高处不胜寒之感。但是调整的出现需要触发点。笔者看来,以下三个因素可能在今后三个月造成一轮中期调整:一﹒海外市场调整。各国股市纷创新高,资金风险意识淡薄,一场全球性的市场调整似乎正在酿酝中。A股与外围市场的关联度已经明显增强。香港股市久经验证的「五(月)穷六(月)绝七(月)翻身」,或许大陆股民今年也会有所体会;二﹒宏观调控因素。中国经济加速、信贷暴增,已是不争的事实,政府不可能不出台更严厉的措施。当市场、经济对加息27个基点不屑一顾时,更强硬、更具震撼性的措施出台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在秋季党代会开幕之前整顿好经济,是决策层的共识,而股市对此竟然毫无警惕。三、期指期货消息。推出期指期货、完善改进金融市场,在政府已得到共识,业界人士对此也摩拳擦掌。但是,此项产品的推出时机却并不明朗。在大市身处高位的今天,笔者认为无论期指推出或是推迟,消息传出都会造成市场大幅波动。除此之外,监管当局对部分违规企业、违规资金的调查和处置也可能影响市场气氛。市场之所以成为市场,就是有人看多,有人看空。笔者认为A股长长期走强,不过在今后的三个月内有跌破3000点(33倍PE)的风险┅┅”。

  也就是这样一篇文章,在国内更加助涨了一些认为中国股市有“严重泡沫”的主流经济学家的声音。尽管当时笔者也写了一篇《A股三个月内将跌破3000,陶冬的观点能站得住脚吗?》的博文予以反驳的,但是,在“泡沫论”的叫喊声中却又显得十分的微弱。

  所以,在如此这样的内外呼应的叫喊声中,中国管理层终于出手了,导演了一幕震惊中外的人为的“5.30”股市惨案。

  不过令陶冬感到遗憾的是“5.30”股市惨案虽然发生了,但中国股市并没有跌破3000点,没有达到其预期的目的。而只是跌到3404.15点的上证股指,然后却又一路反弹,直上5200多点。

  也许有人会问,中国股市的这一走势,说明了什么?为何会令像陶冬这样著名的经济分析人士的分析出错的呢?

  实际上,从中国股市行情的变化来看,陶冬先生之所以会“错误分析”中国股市的发展,那并不是陶冬先生业务不精,学识浅薄,如果这样看待陶冬先生那都是错误的。

  笔者以为,陶冬先生之所以会“错误分析”中国股市,那都是为“利”所困,都是“利”惹的祸,是利益蒙住了陶冬先生的双眼,让他“看走眼”了中国股市,不能客观地分析中国股市。这就是后来人人皆知的“5.30”股市惨案前,外资用撤出中国股市的方法来逼迫中国管理层用行政手段去打压股市,以实现外资抄中国股市底的阴谋。这一点,我们从美国次贷危机中也可以进一步得到证实。

  前些日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全球股市下跌,从这一情况来看,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股市也并不“健康”,而中国股市由于人为因素太多,相对于外国这些股市来说,也就更显得“病态”了。所以,中国股市也就容易被人利用,容易受人摆布。

  由此可见,管理层如果还一味相信美国模式,还不能觉醒的话,那么今后是否会制造更多的金融惨案,会否给中国人带来更大的悲哀呢?

  龚玉环

  2007年8月30日

  http://finance.phoenixtv.com/zq/gszs/200704/0427_925_110348_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