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说还休话广告


欲说还休,真是欲说还休,不说不痛快,说了又怕出错。

 不管了,个人观点,姑妄言之。

 主要是自己整理一下思路,如果对别人也有所启发,那就要念句阿迷脱佛了。

 

 算一算,做一个所谓的广告人时间虽不长,可也不算短了。头上戴着“广告人”的大帽子,却不是十分硬气。专业知识缺乏系统性、好多知识盲区盲点、因缺乏可资判断的标准而对自己提出的方案多有质疑……等等,掣肘处许多,痛苦。

 刚接触广告的时候,啥都新鲜,冷不丁见到一个好创意、听到一个好说法、了解了一种没有见识过的理论或方法都如获至宝,反复咂摸玩味,以为又能有所长进了,以为长此以往,由量变到质变该是水到渠成。

 时间一长,发现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

 

 零招散式是学了不少,但不成系统,就好象虽然偷学了好多招数,但那些是从好多不同流派的人身上学来的,少林武当峨嵋啥啥都有。那些驳杂的理论看起来都能自圆其说,那些招式分别用起来也都杀伤力不错,可零招散式还是零招散式,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杀敌本领。 

 

 

 我们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个进门想来不是指把师傅请进门来,而应该是请师傅把自己领进能够登堂入室的那个“门”。入门很容易么?不见得。万一领你进门的师傅是丁春秋,教的其实是些个旁门左道,你却当作少林方丈的正宗武学,到江湖上一亮相可就人人喊打了。

 

 广告人好像很少有正儿八经的有名分的师傅带着的。常见的应该是师无常师法无定法——“在工作中学习”。

 在工作中学习,这个师傅就是整个团队,当然更多的是这个团队中的老大、明白人,老大出谋划策,然后大家领会执行,菜鸟在做具体事情的过程中,连带着了解谋略是如何定的,仗是如何打的,所得多少,各凭悟性。

 那么所在的团队就很重要了。有的团队拥有一套完整的作战模式,流程清晰步骤明了,按部就班即可,这是比较常见的。

 有的团队则没有一定的打法,招来拆招式来解式,应用的理论、采用的战术随机性很大。

 这会有两种情况,一是这个团队十分牛叉,整体作战能力已臻化境,各种理论、打法精通,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作战方略,这种团队应该是凤毛麟角十分少见;

 另一种情况是这个团队缺少一套成熟完善行之有效的作战模式,只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真正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可事实上,那是缺乏专业性的表现,应该受到整个团队的重视,应该有所警醒,尽快确定一套正规的、常规的作战方针,建立起属于自己理论架构。这样做,一为正名,利于对外宣传扬名立万,二为实战,提高作战效率效果。

 这是从团队的角度来说。从个人的角度,我认为应该树立正确的广告观,在自己工作范畴内,锤炼出属于自己的一套方式方法。关于广告的理论虽然驳杂繁复,莫衷一是,但我们自己不应该首鼠两端,骑在墙头上左也不是又也不是。

 赶紧从墙头上下来吧,不是好玩儿的。      

 怎么下来啊?墙头两边的风景都不错啊,你叫我如何取舍?

 古人教导我们:“弱水三千,我取一瓢饮”。

 在同一领域内,既然大家的目标指向同一,那么就算相关的理论、流派再多,总的来说应该万变不离其宗,大同小异。而且不排除有些人刻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本来内在核心的东西一样,他非要故弄玄虚,把那理论包装得不见本来面目,他自己清楚着呢,就怕你也清楚了他没得玩了,别被唬到了。

 

 怎么才能做到“我有我一套”啊?

 说到这里先脸红一小下儿,因为我自己也还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却还在这里大言不惭。     

 那我说一说我对如何形成自己的一套的一点看法总可以吧?

 

 首先我想,我们该坚持一个原则,就是上面提到的:弱水三千,我取一瓢饮。

 在了解过诸多流派、理论体系、专业技法以后,该做出取舍。

 怎么取舍就要看自己了,当然是取你认为正确的有效的,舍去不适合你自己口味的。你自己想娶什么样儿的老婆自己最清楚,总不能叫别人帮你谈恋爱确定关系吧?过程是别人的,老婆也是别人的,不会是你的。

(当然也可以父母包办指腹为婚——对某一种理论某一套方法全盘接受奉为圭臬,那就随便你喽,日子过得舒服就成,爱咋咋地。至少我还没有遇到这样的理论和方法,谁知道千万告诉我。)

 

 然后,把它们系统化。

 从策略到具体创意到执行,从头到尾,从起始部分到终结部分,明确每一步骤和相关方法,把自己“取”的东西放进去,不妨动动笔把它们写出来。程序步骤可以是唯一的,方式方法可以多一两个备用方案日后再做进一步取舍。

 需要强调一点,不是说当你真正形成自己的一套以后,你就牛叉了,就可以一招鲜吃遍天了,不是的。形成自己的一套有两个作用,一是你可以把它应用于实战。有了自己的一套你可以心里不慌了,拿来一个案子、面对一项工作时,你心里有数了,你知道应该如何去应付,它是你的常规武器,是你的饭碗;二是它可以作为一个平台,你修炼的平台。这个平台你可以随时改建调整,让它越来越坚固漂亮,但是你不用重新画图纸打地基什么都从头来过,你可以省去好多功夫。

 

 那些供我们取舍的东西从哪里来?

 说起来好简单。一个是“在工作中学习”,一个是“开卷有益”。

 在工作中学习,一是在工作过程中了解做事的程序和方法,二是通过实践积累经验。

 工作实践中得来的东西最珍贵,但是可能会遇到一些异常情况,比如那些表象的东西很可能早就涵盖于某种理论体系之中了。而它和你所“取”的理论及方法体系相悖或有出入,这时该怎么办呢?我想不妨把它先放那里,你还是应该坚持你所取的那一套,不要轻易放弃,哪头轻哪头重要拎得清;或者呢,把这个“异类”作为一个备用方案以备不时之需。除非你发现这个“异类”所在的理论体系比你所取的那一套更高明,那你就改弦更张弃暗投明吧。

再说开卷有益。

 开卷有益的前提是你有比较好的理解、分辨、取舍能力,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那么妥当的,什么是自己需要的什么是可以忽略的。

 正确的东西很多,但不一定都适合你、适合你的那一套、适合你要面对的问题。

 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要不管不顾照单全收,小心撑到了。

 否则开卷不但无益还可能有害,它会让你原本不清晰的思路变得更加混乱,你会更加无所适从。

  

 还有,不要去做那些无谓的探讨争论了,什么“广告无招,广告有招”之类的,逞口舌之快。小心言辞陷阱。

 有些时候,尤其是我们坐在一起讨论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经常会有这样的误区。就是对别人的论述断章取义,抓住某一点不放,甚至忘了大家讨论的主题,搞成“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越整越远”的局面。最后发现,争论的两个人其实观点一致,只是对表述有误解而已,然后自然握手言欢了,可是时间浪费不少。这是应该是言辞陷阱的一种。

 

 还有一种,理论体系本身就处处陷阱(不知道我的表述有无问题,这里的“理论体系”,其实更多是指建立在某种理论基础上的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

 为什么这样说呢?

 上升到理论层面的东西,是剥离了这种理论赖以衍生的具体事物、具体依据之后的一套说辞。它表述起来可能很简单,可那是假象。那种用来表述理论的言辞就像是一个深潭的表层,它下面有多深的水,你不跳下去永远不会知道。

 理论是从实践中来的,又要被应用到实践中去。但是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一出一进之间,可没那么简单,稍有差池则大谬不然。

 

 我靠,等等,再这么说下去保不准我自己都糊涂了。

 打个比方吧。一套理论体系就好比一架制作精良功能强大的机器,但是操控这部机器需要很高的技巧,操控过程中,容不得一点含糊差错。半瓶子醋是可以摆弄几下,也能把人唬得一愣一愣,但是搞不好很容易被机器绞了进去。

 所以,你对它要不能怠慢,要心存敬畏。

 你敬畏的不是某一套理论、某一种方式方法,那是工具而已,你要敬畏的,是“专业”这两个字。

 无知者无畏。

 而真知者,更加无畏。

  

 上面说的,是一些“术”,下面咱斗胆论一论“道”。

 注意了,可能是“旁门左道”,所以欢迎商榷指正。

 

 佛教讲究“破相”,就是破除一切事物、理论、经典、文字等表面之相,直指佛理真义。我们也需要“破相”,破“理论相”,破“文字相”。

 不要被种种说辞蒙蔽,用用你的大脑吧!

 广告也不外乎人情事理。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拿来说广告,应该同样适用。

 

 那么,我们能不能这样——

 对于一些案子,在探讨确定前期策略时(比如竞争策略、品牌定位策略、广告创意策略等等)先不要刻意去想应该应用什么理论,遵循哪些步骤,照顾哪些因素,拉拉杂杂想开去就是了。不要当它是一个案子,当一件“事儿”去想。也就是说,把正常的关于人情事理的思考模式,运用到对于广告(尤其是)的思考过程中去,就把它当作你生活中的一件破事儿,你要把这件事想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解决得妥妥贴贴,你该怎么办?

 或许,你可以把品牌置换成生活中某一个角色,把它的竞争对手等等元素置换成相关的脚色,然后模拟与品牌所处相类似的情境,找到那最直接的解决之道?或许,你可以在脑海中用相关的元素玩“华容道”,最后为品牌找到一个出口?

 总之,或许你可以不必戴着一套理论的镣铐跳舞,你可以不要规规矩矩去走那一套包括对市场大环境、竞争对手、消费者等等分析在内的程序,既然不外乎人情事理,我们先从人情事理的角度做个大概的考量。或许,这种方式更加直接。

 

 你可能会按捺不住要跳出来替我总结了——这说好听点叫返朴归真,难听点叫倒退,这岂不是要回到无理论无章法的初级阶段?

 

当然不是。

上面说了,这个是“论道”,更上面说的是“术”。道的境界是在术之上的。所以这“道”的前提是,你对常规的打法、那种按部就班的打法要烂熟于胸运用自如,有了这个底子你再简化程序,试试我的“人情事理家常无敌思考法”吧。

 

我靠,上帝笑得鼻青脸肿了。